——2010年2月2日在承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承德市财政局局长 宋玉君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出承德市2009年市本级预算和市总预算执行情况及2010年市本级预算和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极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增收措施,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开放开发”进程,着力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扶持企业发展,狠抓收入征管,圆满完成年初100亿元的收入任务,我市全部财政收入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过百亿。
(一)政府收支预算全面完成,实现了收支平衡
2009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0088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同比下降3.4%。其中:中央级收入42188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4.8%,同比下降17.4%;省级收入12723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9.5%,同比下降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176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5.6%,同比增长19.6%。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60954万元,超预算3.5倍,同比下降26%。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全市财政总支出预算为720357万元,加上上级专款和转移支付补助,预算为1461048万元(快报数,下同),实际完成135429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2.7%,同比增长6.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7777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2.1%,同比增长14.3%;基金预算支出17651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6.6%,同比下降26.2%。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均实现了收支平衡。
市本级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8815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2%。其中:中央级收入8816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4.6%,同比下降6.5%;省级收入1443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6.7%,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56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1%,同比增长9.2%。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2032万元,同比下降57.3%。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的市本级财政总支出为186992万元,加上上级专款和转移支付补助,预算为412437万元(快报数,下同),实际完成30630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74.3%,同比下降18.3%。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707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74.2%,同比增长22.6%;基金预算支出1922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75.6%,同比下降86.4%。2009年市本级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均实现了收支平衡。
总的看,2009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均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进和谐承德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一般预算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通过抓目标,抓协调,抓督导,抓税源,抓体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2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同比超收1.6亿元,增长9.2%。二是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8亿元,同比超收3.7亿元,增长10.6%,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84.1%。三是县区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2009年县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同比超收5.9亿元,增长28.2%。
(三)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项目倾斜
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以促进和谐、改善民生为目标,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倾力打造民生财政。在民生支出方面,做到“大小不漏项,多少都给足,确保有提高”,全市用于改善民生方面的资金达69.4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58.9%,同比增长14.1%。
首先,认真落实各项增资政策。一是根据省纪委《关于解决离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冀纪[2009]9号)文件精神,将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离休人员补贴水平占同级政府同职级在职人员津贴补贴水平的比例由80%提高到90%,增加支出195.9万元;二是调整年终一次性奖金政策,将发放标准改为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之和,增加支出3119万元;三是出台我市公务员奖励政策(含全额事业单位职工奖励)以及从2009年8月份开始执行职工误餐补助政策,两项合计增加支出823万元。此外,筹集资金471万元,用于解决行业办历史遗留人员及部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人员纳入财政供养、补助拔尖人才津贴、学术带头人津贴和恢复部分单位特岗津贴等政策的落实。
其次,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121803万元,同比增长34.5%,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确保企业离退休养老金和失业金及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119698万元,失业基金征缴10772万元,保证了社保资金的需求和开支。二是保障全市城乡低保居民的基本生活。 全市共下达城市低保资金17185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2437万元,保障了全市城乡低保居民的基本生活。全市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平均为每人每月26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全部达到1013元/年。三是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支出促进就业资金2.36亿元,15243人享受公益岗位补贴6390.6万元,35918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12505.87万元,7164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86.3万元,18775人享受职业培训补贴1095.22万元,2598人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243.23万元,1712人享受技能鉴定补贴17.5万元,226人享受大学生创业补贴22.3万元。四是认真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全市已保障的城镇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7823户,20140人,保障面积34.42万平方米,保障率达100%,并发放保障资金943万元。认真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995万元,并做好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监督等工作。五是投入国庆安保资金1154万元,用于“金盾工程”二期和信息化建设、网监技术装备、技侦涉密网建设、110接处警数据联网,中心区技防设施购置、升级、更新改造,补助“三打一治”、“霹雳行动”、维稳突击队专项活动经费等。六是筹集资金134.24万元,为全市(不含扩权、直管县)1016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按其入党的不同时期将生活补贴标准提高了80元、120元。拨付各项优抚资金9546万元,拨付各项救灾资金2975万元。
第三,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5.7亿元,其中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24043万元,同比增长93.4%,重点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拨付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农机具、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涉农补贴近9亿元,200余万农民受益。其中退耕还林补贴资金3.5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资金3.1亿元;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0631万元,惠及全市9个县区(不含扩权县)151个乡镇,粮食直补平均补贴标准7.6元/亩,农资综合直补平均补贴标准42.78元/亩,共补贴农户51万户,183万农民受益;拨付良种补贴资金3917万元,比去年增加2185万元;拨付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335万元,比上年增长2380万元;拨付能繁母猪、奶牛、玉米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528万元,参保情况为:能繁母猪45984头、奶牛16934头、玉米126万亩;拨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702.28万元,销售家电80732台(部),销售额达15897.84万元;拨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849.2万元(不含扩权、直管县),已补贴14463辆,并启动我市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工作。二是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继续扩大整合范围。我市隆化、围场、平泉、兴隆四个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共整合各类资金45350万元,实施了十六大类38个子项目,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拨付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7898万元,2552个行政村共实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2155个,占全部村数的82%,231.5万人受益,发放2009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075万元。此外,发放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61万元,缓解了农民工子女读书难问题。
第四,努力促进重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支出完成25.9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38459万元,同比增长33.3%。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拨付资金908.5万元用于城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其中市级资金211.5万元,惠及学生3万余人;及时拨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622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151万元,同比增长100.9%。投入资金2828万元用于存瑞中学教学综合楼、学生公寓等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923万元用于师专附中新校区旧楼加固和新建教学楼工程;投入资金636万元用于二中新校区维修改造等工程。启动校舍安全工程,做好校舍维修工作,筹集资金3864万元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积极跟进国家制定的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时间表;拨付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820万元,规划改扩建校舍项目33个,规划建设面积63664平方米。及时发放各项教育补助资助资金。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政策,下达补助经费1090万元,每人每年标准为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受助学生达到2.4万名,占全部住宿生的23%;拨付普通高等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4221万元,受助学生29476人;发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伙食补贴资金75万元,受助学生3750人,占市属高校学生总数的21.5%;拨付农村中小学取暖费364万元,用于购置冬季取暖用煤。二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力度加大,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完成95095万元,同比增长52.6%。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90元提高到100元,各级财政补助80元,参合农民257万人,参合率达90.7%,市级财政配套资金2289万元已全部到位,并积极争取到中央、省级资金17291万元。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拨付资金195.75万元,全市参保人数359750人,参保率89.6%,全市基金累计收入达到6825.6万元,支出2371万元,享受待遇人数达到11928人次。另外,拨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以及设备购置等资金1078万元,有力地推动我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拨付市本级甲型H1N1流感防控救治资金708万元,用于P2实验室和流感监测实验室扩建,负压隔离病房建设,购置负压救护车、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仪、防护用品及药品等,为我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291万元,支持全市乡镇文化站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升级改造以及文物保护等工作。四是全市科技支出9709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3379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8.9%,有力支持了我市科技重点项目建设。此外,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扶、特扶资金776万元,累计10166人受益。
(四)支持和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首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发展。2009年市本级城建资金总额达6.3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投资3.4亿元用于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完成了武烈河两岸的景观大道改造建设及翠桥路道路的翻建、老居宅至红石砬沟道路改造、新建承德大桥东引线五项工程和偿还以前年度工程欠账;奥体中心建设已完成投资1.1亿元(共投入2.2亿元);筹集资金4942万元用于消防特勤站建设,其中通过市城建投资公司融资贷款4000万元;拨付资金4805万元用于地质博物馆建设及办公经费;拨付资金2655万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重点实施了拆墙透绿、拆建还绿、理水扩绿、园林上山等一系列绿化工程。
其次,努力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一是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积极履行财政调控、保障、服务职能,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支持企业发展资金达10亿元以上,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支持县域经济和支柱型企业发展。二是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对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有限公司借款75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2009年,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办理担保业务169笔,担保贷款5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担保625笔,为500多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5.1亿元。三是做好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工作。发放各项补贴资金2271.58万元,用于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车辆,国有林业企业和林场,内陆捕捞及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机械等补贴项目。
第三,积极争取资金促发展。财政部门始终把争取资金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今年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部署,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共争取上级资金56.6亿元。其中争取扩大内需资金11.6亿元,用于高速公路、新建廉租住房、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作用。
(五)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实施综合预算,实行“全口径”收入预算管理;推进支出绩效管理,所有列入预算的项目必须制定绩效目标、考核指标和落实措施;推进项目库管理,依据《承德市本级预算项目管理办法》,使用项目库软件将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实施采购预算管理,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文件要求的,按文件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另外,应用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即时分析监控系统,通过上下级财政间专项资金管理链条的有效衔接,实现财政上下级之间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信息的即时监管与统计汇总,并按照宏观经济分析以及财政管理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二是全面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对全市下辖206个乡镇中的32个乡镇实行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其余174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充分发挥了财政体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调动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乡镇财政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三是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本级全面实现了直接支付、授权支付和实拨资金三种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依托财税库行联合网络系统,将单独编制预算的47个二级预算单位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建立并运行零余额账户体系。四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工作程序》、《财政投资评审必备材料》、《承德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工作程序,把好工程概、预、决算审查关。市本级完成建筑、水利、桥梁、通讯设施等各类评审项目91项,评审金额13.5亿元,审减资金1.39亿元,审减率达12.16%。五是政府采购力度进一步加大。以货物类采购为主,逐渐加大工程和服务采购业务;完善协议供货制度,调整协议供货范围;加强对协议供货供应商的管理;同时针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实际情况,与师专信息中心联合编制了政府采购管理执行软件,并在市直单位中推行。六是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加强。非税收入日常稽查面达100%,并开展专项稽查工作;加强票据管理,健全票据发放、审验、核销制度,达到“票款同行,以票治费”的目标。七是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单位自查和集中检查,查处“小金库”90个,收入金额3082万元,支出金额2950万元,余额132万元已缴财政国库;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综合治理以及财政内部审计等工作,对关系民生的财政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扩大内需资金等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重点检查。
另外,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契税征收管理、加强离休干部医疗费用管理、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加强土地出让金收入征管、加强政府外债管理及会计管理等财政基础工作,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理财日趋科学规范,有力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圆满完成。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我市财政收入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不利影响较大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冶金矿山等支柱产业对财政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各级重点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等主要税种增收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病得到充分显现;虽然我市收入总量连续两年实现过百亿,但从全省来看,收入规模依然较低、自有财力不足、综合保障能力较弱,而且县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并有加剧的趋势。同时,2010年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财政监督及一些基础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对经济的总体走势和政策影响还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清醒把握,主动应对,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健全财政职能,逐步加以解决。
二、统筹兼顾与积极有为相结合,科学妥善安排2010年预算
2010年我市财政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财政运行将是更加艰难的一年,预算执行难度在持续加大。一是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财政收入增收持续性受到制约,但也要看到矿山企业经营趋于理性;二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落实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政策性减收将持续存在;三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结构不平衡,税收收入明显短收。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能够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的增长,而中央及省级收入进度滞后则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大幅度减收所致;四是刚性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性支出使得支出刚性增强,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包括援建四川省平武县灾后重建、市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医疗管理体制改革、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以及确保法定支出增长所需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后的相关单位及人员经费保障等在内的一些项目都将使支出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市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四大一推一建”活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央及我省各项税费改革政策,努力扩大投资、增加消费需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及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事业投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科学编制收支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优化配置财政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2010年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依法理财原则;公共财政原则;分级财政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注重绩效原则;勤俭办事原则。2010年预算安排情况是:
市本级全部财政收入拟安排293921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其中:中央级收入拟安排91539万元;省级收入拟安排1477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87607万元;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5900万元。市本级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148429万元,较上年年初计划增长4.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148429万元,同比增长4.2%;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590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受财力规模限制,市本级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优先保证工资性支出和政权机关的正常运转,然后保证社会保障和法定支出,落实惠农政策及改善民生等配套资金,重点建设等专项经费区分轻重缓急统筹考虑安排。恳请各位代表予以审查,提出意见。
汇总全市全部财政收入拟安排1020006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其中:中央级收入拟安排454392万元;省级收入拟安排12958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436029万元。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32525万元。根据收入安排测算,全市当年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729160万元,较上年年初计划增长8%。全市财政总支出拟安排761685万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729160万元,增长8%,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32525万元,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财政工作,为促进和谐承德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将按照省、市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和谐承德建设发挥职能作用。
(一)增强财政综合实力,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收入组织征收力度。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强化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收入的动态监控;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格税收征管,实现不同税源、不同税种和不同地区间的以丰补歉,以增补减;努力提高收入质量,抓好小税种征管;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调度使用。
二是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投资重点方向,积极谋划筛选对接项目,努力争取多使用、使用好国家无偿投入和中央代发债务资金,积极筹措落实好配套资金。利用融资平台,拓展财政筹资渠道和手段。加强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转。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支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统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采取财政贴息、补助、担保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特别是做好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我市经济增长极和省市两级产业聚集区建设,增强开发区(园区)整体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产业集群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
四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承钢等10家市本级专享企业,发挥市专享企业自身优势,加快市本级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项目建设,培植后续财源,增强财政发展后劲,转变市本级财政收入逐步萎缩的状况。谋划好储备项目,包括发挥资源、区位优势,谋划一些“功在后代”的储备项目,为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最大程度惠及民生
一是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在预算安排顺序上,首先,要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各类社保对象生活保障资金足额落实;其次,要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按照勤俭办事的原则,保证必需的公用经费;第三,要保证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发展性支出安排要首先用于配套,优先保障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工资发放上,足额兑现国家工资政策。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好城市区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支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逐步实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市本级农村低保、城镇低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科学制定规划和资金测算方案,落实好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好优抚对象和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生活补贴补助标准;落实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以及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免费检查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医疗卫生方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完善资金保障措施,保证医改资金及时到位;加快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尽快兑现到职工个人;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支持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安居工程建设方面,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支持农村居民危房改造。在支农惠农方面,集中财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涉农补贴足额按时发放到农户手中;落实粮食、生猪、奶业的财政奖励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做好补贴兑付工作;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同时,综合运用贴息、农业保险、投资参股、信贷担保等各种财税杠杆,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三)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健全评价结果与预算的挂钩机制。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市本级要进一步完善授权支付方式,扩大国库直接支付范围。加强对县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面。积极研究探索本级公务卡制度改革事宜。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强收支两条线改革,强化收入管理,加强票据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各类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充分发挥稽查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评审工作,加大评审力度。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提高监督效果。积极推进各项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把日常财政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各位代表,完成2010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重要而又艰巨。我们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和谐承德建设做出新贡献。
编辑 关亦民 王畅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