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2021-05-13   15时13分 浏览次数:

201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两年来,承德围绕解决“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两大瓶颈问题,大力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精准扶贫脱贫、绿色产业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创新示范区建设已从开局起步转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五月的承德河水碧波荡漾,水鸟翩跹,蓝天碧水、绿树繁花。这里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发源地,每年向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这里是塞罕坝精神的发祥地,森林覆盖率达60%,被誉为“华北绿肺”。

自建设创新示范区以来,承德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自我加压、调高标尺、奋勇争先,实施了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的58.75%提高到60%。

——强力推进全水系治理。统筹推进滦潮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取缔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实施“水污染防治三年百项重点工程”,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8年的94.7%提高到100%。

——毫不放松推进大气质量改善。全域推进清洁取暖,市区PM2.5平均浓度由2018年的32微克下降到27微克,优良天数由278天增加到322天。

——全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44万亩,建立化肥减量示范区4万亩,土地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累计治理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120处,复垦披绿矿山62平方公里。

植青山,得绿水。据统计,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承德涵养水源能力上升30倍,四大水系年均自产水量达到37.6亿立方米,年均向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

作为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承德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在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让贫困群众分享“生态红利”,解决了生态保护和发展产业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精准脱贫之路。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万个、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238个,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围绕“林上要果”“林中要美”“林下要富”,带动7.75万农民人均增收3600元。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29个,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350名,累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200余项,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8.5万人。“三零”产业扶贫、“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等特色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承德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2.52%下降到0,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清洁能源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大数据、绿色食品及生物制药、特色智能制造三大特色产业。推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生态旅游等一批新业态;承德提质钒产品产能占全国34%、占全球16%;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754万千瓦;被列入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核心支撑城市;重磅推出“承德山水”和“承德好礼”两大品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7家,居全省首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2%。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到50%。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承德将以科技、生态、农业农村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激发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动能,围绕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开展探索实践,到2030年,力争全面建成“涵水产流、阻沙保土、永续利用”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环京津宜居宜业典范区、国际旅游城市。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