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围场薯牛菜三项农业产业逐步成为了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凸显了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来自这三项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40%以上。由此说明,围场三大产业已形成坚实基础和强大态势。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离不开政策扶持。农业产业环节多,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又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增加投入,激发农民从业积极性。大力提倡土地流转向经营大户、科技能人、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科技是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种养业必须不断注入科技要素,从新技术新品种抓起,通过园区示范试验引导,典型带动,充分发挥科技提质增效作用。农业产业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不仅要精心组织好生产和深加工,更要开发好市场,实现产销对接,这就需要建好产业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产销对接,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让农民真正增收得实惠。
在上述几方面,围场县委、县政府做足了文章,运用大手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深秋时节,记者赴围场基层乡村走访,发现村民们自然流露着开心的笑容,说今年种薯、养牛、种菜都抓住了,收入高于以往任何一年。有了好收成能不开心吗!
的确,今年是围场农业大丰收年,仅薯牛菜三大主导产业就实现产值20亿元,为全县45万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主管农业副县长王文和说,今年围场农业收成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政策好,扶持到位;二是天帮忙,常年风调雨顺;三是人努力,勇于拼搏奋斗,三者缺一不可。
拥有国土面积占河北省首位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现有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多,且县域矿产资源匮乏,发展现代农业却有着人力、地理、气候等独特优势。县委、县政府基于这个思考,举全县之力大做巧做农业产业富民文章,多年来始终紧抓不放,特别是近几年经过重新梳理思路,明确发展定位,提出以薯牛菜三大主导产业和肉鸡、食用菌、林果等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扎实稳步地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如何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出效益?按县委书记陈志乃的话说,农业往往受自然灾害、市场配置等因素影响,风险比较大,又是富民难富县的产业,这就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靠政策激励焕发群众和企业想干爱干的积极性、创造性,有了这种氛围,就不愁产业做不大做不强。
政府引领发展扩规模
规模是产业集合体,没有规模难以占领市场更大份额,更谈不上什么高效益。早在2002年以前,围场农业产业还不成气候,农民种田只满足于吃的生计。基于围场实际,县委、县政府先从规划抓起,按东南西北不同地理、气候条件,提出各自重点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划片分区域制定实施产业方案,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县情适宜发展的种养业,敲定薯牛菜为三大主导产业,集中财力物力,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加快发展,真正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主导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关键是工作落实要抓到位,县委、县政府将薯牛菜三大产业及有关新兴产业列入兴农富民的头号工程,列入各乡镇、县直部门的年终考核主要指标,建立奖惩机制,鞭策各级干部下得去,蹲得住,能办事,干成事。县里还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导,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谋产业,抓产业,做产业的浓厚氛围。
政策倾斜,财政支持,促使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围场是国家级贫困补贴县,财力有限,但在“三农”和产业发展上却不惜投入,将农业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办大事。近几年,每年县本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建设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种养业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种植马铃薯微型薯每亩补1000元,县城西北片产业区铺地膜每亩补30元。郭家湾、张家湾、牧源公司、棋盘山四大园区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县里给予水利配套扶持,并给予财政补贴,今年就达5000万元。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牛大户给予奖励,养殖基础母牛达到一定数量每头补200元,母牛改良冷配和舍饲圈养都给补助。只要有利于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项目,县财政都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除在税费给予减免,还给予贷款贴息扶持。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各基层乡村和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已形成五大主产区,覆盖克勒沟、新地、朝阳湾、朝阳地、广发永、棋盘山、牌楼、新拨、城子等34个乡镇,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马铃薯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今年总产量超过80万吨,平均亩产1700公斤,最高4500公斤,仅此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42元,比上年375元增加1167元。包括肉牛、奶牛在内的牛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目前,牛饲量和存栏分别达到30万头和19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1万头,基础母牛8.9万头,牛产业实现产值4.4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050元。蔬菜产业也今非昔比,以腰站时差季菜和新拨胡萝卜为重点区域的特色蔬菜生产,今年面积已达到25.8万亩(含复种3万亩),从产量到亩效益都好于以往任何一年,蔬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21元。
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
在克勒沟、新拨等乡镇采访,多位种植薯菜大户对记者说,马铃薯筛选出好的,卖个好价钱,等级低的次品卖给企业进行深加工,比卖商品薯效益增长3倍;新鲜蔬菜通过打冷或存入保鲜库,错季销售,价格提高50%以上。由此说明,生产经营薯牛菜的农民需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农民就可放心大胆地生产经营。
因此,围场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狠抓不放,通过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效益。县农工委书记于建新介绍说,举全县之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储藏冷鲜库和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各类企业龙头,到目前全县共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35家,大中型储存保鲜库上百家,小型保鲜库超千家,储存能力百分之百满足了生产所需。
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每年每位县级领导分包一个重点龙头企业,主动帮助谋划,带头跑项目、向上争取资金。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银行贷款、资金安排、产销对接等给予鼎力支持,对企业登记、立项、环评等纳入联审联办范畴,享受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近几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投资千万元以上,且科技含量高,对产业拉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重点扶持,进而形成了政府帮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增效益的良性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近一年来,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3%,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随着加工企业、储鲜库、市场等龙头功能的不断增强,不仅使产业产出效益明显提升,为农民实实在在增加了收益,而且促进了产业外延发展的扩张,呈现了规模化发展趋势。
突出抓好园区建设,通过发挥标杆作用辐射和拉动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试验区,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将此始终抓在手上。立足薯牛菜三大主导产业,通过领导抓点,财政扶持,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分别建立示范试验园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龙头,一个典范。被誉全国时差蔬菜之乡的腰站万亩蔬菜基地园区辐射带动了周边朝阳地、新地等多个乡镇,形成了围场东南部绿色产业带。以新拨万亩胡萝卜示范园区为龙头,不仅带动了周边10多个乡镇相关产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内联围场西北,外联内蒙古东南区域的市场物流中心,随之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繁荣。正如新拨乡党委书记曹占旭所说,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本身就起着龙头牵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物质商品的丰富,促使市场要素聚集,对当地经济发展必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围场薯牛菜三大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在政府引领、政策激励下,促使市场要素聚集,进而不断释放的过程,这样就始终充满着活力。刘阜民 郭鹏 杨旭 记者 于海旺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