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剧作《避暑山庄盛世情》问世
2010-12-02   22时49分 浏览次数:

 ——编剧彰无忌、周舟访谈录

    关键词:一部提炼出夏都——承德历史文化精髓,链接两代盛世图景的剧作,给承德国际旅游城的建设插上了文化的翅膀。

    著名作家、“大避暑山庄文化论”的创建者郭秋良先生做出评价:此剧把“热河——夏都”、“承德——夏都”连接成一部史诗,是一种创新,极为可贵;倘若做成文化产业,它的文化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预期的。

    今年仲秋的一天傍晚,彰无忌、周舟在避暑山庄外的清坝上不期而遇,就我市文化产业如何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话题,一时聊得兴起。当天夜里,他俩就着手策划出了《避暑山庄盛世情》文学剧本的结构框架。剧本在今年10月19日创作完成,并且在河北省版权局通过了作品登记。此剧定位为大型民间实景歌舞音画史诗剧,填补了我市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空白。

    近日,两位作者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聊起了这部史诗剧作的相关话题。

    记者:这部作品的题材、主题和内容表达,有什么特色?

    作者:此剧完全取材于大避暑山庄文化所蕴含的戏剧元素,具有题材的重大和惟一性。我们试图深度提炼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文化精髓,要较好地表达此剧主题:挖掘大避暑山庄里的康乾盛世之情,表现国家的和谐统一,多民族的团结、亲密、友爱之情,与中国出现的第二个新盛世实现有机地链接。这对于推进国家现代的各民族团结,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推进承德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应该都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民族团结、和谐共荣为主题,涉及国际及国内多民族的历史关系。我们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情感”统领全剧的内容。全剧共分十二场,戏剧结构宏大、雄伟,震撼人心的亮点多多。从摄政王多尔衮出场开始,到康熙大帝肇建避暑山庄,延续至现代新承德的建成,艺术地再现了“热河——夏都、”“承德——夏都”300余年的独特、辉煌的历史音画长廊。尤其是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北巡承德避暑山庄列为此剧的重场戏,具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和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这部作品,有别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的单一性、局限性,重大历史事件都得到了精粹地再现。

    记者:一部有了好题材、好主题的作品,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但必须有让观众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你们做了怎样的策划和努力?

    作者:此剧的风格创意设计,要着意体现它的现代性、时尚性、娱乐性、民族性和文化多元性,表达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二度创作,要应用大屏幕演示多媒体制作的图景,融入背景戏的实景拍摄制作、动漫创作等高科技手段的音画展现;舞台设计、表演有原创风味的民族歌曲、舞蹈,配以汉、满、蒙、藏、维吾尔等民族的歌舞、京剧、杂耍、武打等形式,借以增强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相信,如果此剧二度创作取得成功,会成为推动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解决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文化困局,收到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亦可推演到国内外一、二线城市的舞台,扩大文化承德的影响力。

    著名作家、研究大避暑山庄文化的权威郭秋良先生,在近日阅看了此剧的文学本,挥笔写下了如下读后感:一、从大文化的高度审视,可称是高屋建瓴式的大手笔,既具有现实文化价值的取向,又具有长远性文化发展价值。二、从“大避暑山庄文化”(地域文化)角度看,我特别欣赏它的地域文化特色。“热河——夏都”、“承德——夏都”连接成一部史诗,是一种创新,极为可贵。三、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注意了艺术真实,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本剧的人物和情节都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倘若做成文化产业,它的文化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预期的。四、从历史看,承德是民族团结的“活化石”;从现实看,承德是民族团结的“世博会”。本剧策划和剧作者都注重了强调承德的民族团结的象征,可谓抓住了根本。策划和作者具有了思想高度,因此本史诗也就有了思想高度。

    此剧作者彰无忌,原任我市副市长、省政协副秘书长,现任省政府参事。彰先生是大清爱新觉罗皇族后裔,其先祖多人出任朝廷大臣。近年间,彰先生发表了很多对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回忆录,对大清皇家文化的研究,有独到的视角和近水楼台式的翔实性、历史质感。记者兼作家周舟,曾经创作出多部电视剧,近年来,他潜心致力于夏都—承德历史文化与现代承德—夏都的关系研究,所创作完成的7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至高选择》,就是成果之一。

    记者: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作品本身生长的文化土壤的滋养。你们两位的身份、背景完全不同,在策划、创作《避暑山庄盛世情》时,为什么能够“一拍即合”?

    作者:我们对我市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认识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这是策划、创作此剧的一个文化思想基础。纵观大避暑山庄文化,有以下特色:

    一、避暑山庄、外八庙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所形成的“大避暑山庄文化”,超越万里长城之实用功能,彰显了康乾超越历代帝王治世的至高选择:结束了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来南、北文化的对峙,同胞间血火弓刀的悲残格杀和文明的毁灭与重建;实现了在封建专政体制下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中国的“康乾盛世”由此而驰名世界,夏都—承德可称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进步的高度象征。

    二、“大避暑山庄文化”的功能,可谓冠盖千古,独步天下,成就了中国在十七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取得成功的故事。在世界千年未有大变局来临之际,丽正门、紫禁城的朱红大门,先后对西方紧紧关闭,中英两大帝国的交流合作失之交臂。曾经名震于世界的“中国第一”,由此开始了被殖民割地卖血的苦难岁月,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富民强国”之梦;失去了皇权护佑的夏都—承德天颜尽失,处处败牒危楼,写尽了一代兴亡……

    三、1978年,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丽正门向全世界缓缓开启。在纪念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的庆典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承德的领导同志,共同重新敲响了沉寂百年、铸造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报时铜钟,唤醒了往昔的光荣与梦想,宣告了夏都—承德的再出发、再变革,继续追求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的第一真理。

    四、与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相匹配的新承德,权称作为承德—夏都“第二名片”。塑造这张名片的投入,是承德人民数以千亿计的创富所得。从2004年连续4年经济增速、人均财力保持全省名列前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显形的巨量产出与物化创富,是倍数超于大清王朝原始投资7000万两的真金白银;“六大产业”基地的经济效益持续放大以后,承德将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3年的40.01平方公里,再增加到2006年的81.29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再扩展至120平方公里,滨水新城拔地而起,控制面积达到1250平方公里;适逢其时地“国际旅游城”建设拉开了大幕,新承德迈开了铿锵奋进的步伐……

    五、新承德与近代夏都,历史的“大避暑山庄文化”,与现代的“大避暑山庄文化”,双双合璧凝结成就了文化中国谱系里一枚完整、唯一、硕大的文化系列图谱。所以,以全球文化视角对承德—夏都进行一次回望,进行一次史诗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全景式的再现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个丰富的“文化金矿资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艺术品,为建立文化大市创作出一部以原创风格为主的崭新作品。

    六、《避暑山庄盛世情》,要尊重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创作规律,以人类共有的爱国情、领袖情、爱人情、民族情、团结情、儿女情……统领全剧,让观众在浓浓的情感审美过程中接受本剧的内涵,这样才有理由成为一部表现避暑山庄、外八庙历史的史诗性剧作。因此,在二度创作方面,要采取“草根策划、草根演出、草根价格”的三个方法;“沿着文脉发掘、促进民族大团结、突出爱国家、爱人民”的格调,则是本剧创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作者所阐述的上述文化现象,为此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多元的文化背景。我们期待着在舞台上看到“热河—夏都”与现代的“承德—夏都”的历史音画,并清晰地展现、定格在承德—夏都这片神奇大地上的宏伟影像。记者严 谨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