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放“花为媒”——蓬勃发展的“牡丹花城”(下篇)
2010-05-19   00时18分 浏览次数:

 

    进入洛阳,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牡丹的影子,路标的上面、广告牌上、酒店里、灯箱上,五颜六色的牡丹配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口号,随处展现着她雍容的身姿。给人的感受,就是洛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牡丹花城。洛阳真正把牡丹打造成城市“名片”,从而以花为媒,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促进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城市“名片”:牡丹堪称甲天下

    洛阳种植牡丹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为了加快牡丹商品化、产业化步伐,洛阳市财政贴息扶持扩大种植面积,在洛阳近郊农村扶持牡丹产业发展。积极发挥牡丹生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农户发展观赏型、商品型牡丹。

    为了加快牡丹品种的研发,形成牡丹系列产业,洛阳市相继成立了牡丹研究院、洛阳市牡丹生物学重点试验室、中国花卉工程技术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等机构,目前已有近百项牡丹科技成果问世,20多项牡丹国家专利技术获得审批。仅2009年市牡丹研究院培育牡丹新品种就达到106个,新品种牡丹种苗嫁接出5万株。

    同时,为了规范牡丹产品的生产销售,洛阳市先后制定系列标准,申请注册了“洛阳牡丹地理标志”,推行标准化生产。如今洛阳市拥有国内惟一的国家级牡丹基因库,并已建成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 14个。洛阳牡丹已形成9大色系1100多个品种,应该说洛阳是全国、全世界牡丹品种最多的,还有20多种新培育出的品种正在命名。现在观赏牡丹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牡丹年产值达10多亿元,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牡丹100余万株。其反季节牡丹销售也在全国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2010年春节期间,洛阳牡丹催花总量达34万多盆,催花品种达到50多个。

    洛阳市还建设有神州牡丹园、洛阳牡丹园、国色牡丹园、洛阳国际牡丹园、中国国花园、洛阳国花园等一批高档次牡丹观赏园。洛阳市为延长花期,还专门在嵩县白云山、栾川鸡冠洞景区建造了高山牡丹园,使全市牡丹高档观赏园达到12个,观赏面积4000多亩,牡丹自然花期从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

    靠着不懈探索,牡丹深加工产品及其他牡丹文化产品得以迅猛发展。每年这些产品收入,就已占到了牡丹产业链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目前,洛阳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

    【对标启示】

    洛阳充分发挥牡丹优势, 把牡丹打造成城市“名片”,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洛阳人眼里,牡丹已远远不是仅供观赏的植物,而是通过建设基地,形成产业,真正成为他们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在世人心目中把牡丹和洛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洛阳采访期间,很多洛阳人并没到过承德,但他们脱口便能说出承德的山庄和外庙。可见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是家喻户晓、世人皆知的。相比之下,我们推介宣传山庄和外庙的力度,和洛阳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加大名牌打造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山庄和外庙成为承德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我市旅游观光把钱花在承德。

    以花为媒:扩大开放效果显著

    在历代诗文中,吟咏牡丹的佳句是层出不穷。如今,流传千年的牡丹故事依然在洛阳演绎。所不同的是,故事中增添了文化品牌的力量,洛阳已经将“一朵花”打造成了拥有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项内涵的大产业。

    在栽培牡丹的过程中,洛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牡丹文化。

    在发展牡丹产业的同时,洛阳市还紧紧抓住评选国花的机遇,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牡丹宣传活动。拍摄了电视艺术片《中国牡丹》,精心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牡丹情》并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放,使海内外对牡丹和洛阳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古都的形象使者,洛阳牡丹在英、美、法、德、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生根开花;以花为媒,古都洛阳先后同日本、法国、保加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牡丹品牌效应逐渐显露,牡丹经济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洛阳牡丹由最初的种苗销售、鲜花销售、切花,发展到现在的牡丹旅游系列产品,先后成功推出了牡丹书画、牡丹摄影、牡丹邮票、牡丹饼、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牡丹香薰等产品,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单就牡丹画而言,洛阳市的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就有百余个牡丹画专业户和400多名农民画师,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同时还有了牡丹舞、舞剧《牡丹魂》、歌曲《洛阳牡丹》等歌舞作品。

    依托牡丹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1983年洛阳市开始举办首届牡丹花会,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了27届。1991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洛阳牡丹花会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使牡丹花会发展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每年一到4月份牡丹花会的时候,成片成片的牡丹开放。人如潮、花如海,那种景色、场面,你不到现场去根本体味不到什么是国色天香。仅去年一个牡丹花会,洛阳游客就达到1513万人次。

    20多年来,洛阳市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通过举办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经贸会展活动,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也为花会本身注入了旺盛活力和生命力。

    从1985年起,洛阳连续25年借助花会平台举办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项目成交额达800多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仅2008年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签约合同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449.7亿元。签约项目中有外商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11.8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9.6亿美元。

    牡丹产业还激发了洛阳的城市活力。牡丹花会举办以来,洛阳每年都要集中力量完成一批“花会工程”,积极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牡丹桥、牡丹大道、牡丹广场、牡丹大酒店、牡丹城宾馆等一批以牡丹为标志的建筑物,不仅突出了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而且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使古老的城市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对标启示】

    洛阳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通过举办一系列经贸会展活动,将牡丹花会办成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

    我市也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谋划系列节会,彻底改变那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象,使我们这座旅游名城一年四季都有旅游项目,通过文化搭台,唱好经济这台大戏。近几年,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节会,使外界越来越了解承德。确定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思路,围绕“做精产品、做优线路、做响品牌、做强龙头、做好规划”,打造精品路线,通过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品牌塑造,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与休闲体验度假并重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成为环京津休闲旅游重点城市。

    百花齐放:旅游产业再上层楼

    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从而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人并不满足于现状,用牡丹串起了洛阳丰富的旅游资源。龙门、白马寺、关林等一个个原本孤立的文化旅游元素,都随着牡丹的盛放,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熏一条条精致的文化产业链条,在这火热的牡丹文化中,被舞动得猎猎生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洛阳旅游就已经蜚声国内外。进入新世纪,洛阳市以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确立了“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提出了“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旅游主题口号,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重点加以推进和突破。

    近年来洛阳市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办好牡丹花会为龙头,在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等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旅游节会产品。洛阳仅四季节会旅游收入就占据了全年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

    加大投入,创新方式,提高宣传促销实效。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旅游企业宣传促销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互动,共同做好宣传促销的良好局面。持续开展了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细节化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重点,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长效监督机制,全面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和以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了旅游环境,提升了全行业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行优惠,刺激消费,着力扩大旅游内需,从2009年3月25日起,洛阳面向全国发行洛阳旅游消费券,共发行300万张,总价值9320 万元。截至2009年9月,在洛阳持旅游消费券以及由此带动来旅游消费的游客达到200多万人次,增加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

    目前,洛阳有旅行社89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63家,旅游星级饭店58家,旅游车船公司12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00余家。2009年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5.7亿元,旅游总收入260亿元。从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对标启示】

    洛阳发挥丰厚的文化遗产优势,使原本孤立的文化旅游元素,被有机地组合成文化产业链条,

    和洛阳相比,我们的文化遗产优势还不能算最大的发挥出来。看看这组数字,我们就能感到自己的差距。2009年洛阳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亿元。而我们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洛阳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是我们的4.9倍和3.6倍。

    当然,洛阳历史悠久的优势,是我们无法比的。但我们山庄和外庙的旅游资源优势确是决不逊色的。正是基于此,我市在已拥有荣获“中国十大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围绕休闲旅游规划,突出皇家、佛文化、生态、民俗特色,加快建设“京北皇家度假休闲区”和“草原生态度假带”,尽快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支柱产业。记者 志国 孙丰 颂明

编辑 关亦民 王畅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