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让人们对苏州古城产生无限的浪漫和遐想。提起苏州,想起的是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为代表的古老而又细致的园林城市。
但如今,走进苏州,不仅有古典、雅致的小桥流水、曲径深巷,粉墙黛瓦、古树幽院,不仅有拙政园、留园。还有融入运动、休闲、度假元素的自然山水风光,更有现代、时尚,包含政务、商务、文化等在内,与会务、展览、考察、观光、购物、饮食、娱乐、养生、度假等活动相结合的商务旅游。
如果说,历代达官显贵留下的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为代表的“假山假水城中园”,是“老苏州”的标志。那么,以苏州高新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就是“真山真水园中城”“新苏州”的标志,而以现代、时尚为特点的苏州工业园区,则是“洋苏州”的名片。
一面是传统,一面是现代;一面是腾飞,一面是沉潜。细密的针脚、完美的构图,温婉动人的苏州呈现的是粉墙黛瓦之外的绚丽五色。
“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是当今苏州鲜明的城市格局。
“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古城苏州以“双面绣”的“绝技”,构筑了古韵今风的新苏州。
【对标亮点19】
古苏州 “变脸”——“古风古韵”更精彩
扮靓“新苏州”、“洋苏州”,老苏州也积极“洗脸”,尽显古风古韵。
千年古街山塘街,是苏州一条著名的古街巷,改造后更是堪称标本。
漫步七里山塘,小桥流水畔,随处可以见各种历史遗迹,白公祠、观音阁、葫芦庙……或饱经风霜,或修复一新,或静谧,或热闹……
事实上,苏州的韵味和魅力在沿河古街巷尽得彰显。经历2500余年沧桑的苏州,如今还在当年的城址上续写着美丽的传说,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布局,怪不得众多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称苏州为中国古城垣的“活标本”。
水是苏州的命脉,水是苏州的灵魂。这些年,苏州从根本上解决排污系统,使河水清澈,河道开阔。小桥、流水、人家,构成衣服美丽的画卷。同时开展疏浚和西塘引水工程,使古城更加清淳秀丽。
增加大片绿地是苏州的大手笔,随着环城河的疏浚拓展,沿河两侧的绿化带也在延伸,沿河内侧50米,外侧100米。绿化带里遍植花草树木,形成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立体绿色,使千态百媚的水城景观充满生气。
限制建筑高度,苏州规定: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一般的民居限高7层,商厦也不得超过8层。对于建筑色彩,依然保持黑、白、灰三种基调,使城市显得素雅宁静。
街巷整治中,按照古风古韵的原则,整治改造了古街山塘街、平江路、观前街。恢复古城北端的民国风情街,裕苏官银钱局、雷允上等一批民国风格建筑在政府的规划改造下得以保留和呈现出原始风貌,民国旅馆、咖啡店的加入,为老街不断注入着活力……
漫步于平江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还有青年旅社、咖啡店、书吧……这条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古街,更多了几分时尚的味道……
【对标思考19】
周庄启示录:“拆了遗憾,建了更遗憾”的事儿不能干!
1985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立即制定了中长期苏州古城的保护规划,并刚性执行。
在疏解了老城区的压力的同时,为老城洗脸,使老城焕发了新的生机,苏州的做法,实现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地处苏州昆山的周庄是评论家笔下“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江南水乡风貌”的一个范本。其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的孕育,“镇为泽国,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独特的风貌成为今天人们喜欢的旅游胜地。它在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的手里渐渐被神化,让没有见过它的人以为那是一个仙境,一个传说。
让周庄一夜成名要感谢上海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
1985年和1986年,阮仪三用两个暑假的时间,带着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仔细勘察了周庄全镇,回到学校后,根据实际测绘的数据,把周庄的每条河流、每座古桥、每幢房子都画了下来。这也许是人们能够看到的、历史上最完整的记录周庄全貌的图纸了。周庄当时的文化站站长庄春地看到这张周庄镇状况图时,才似乎明白了阮仪三所说的“要给周庄做一个完整的规划”是什么意思了。
就是因为有了那张规划图,还有阮仪三的屡屡建言。20多年来,周庄所有的工业建设都止步于古城区之外,周庄古城得以保全,得以修复,得以成为旅游胜地。
1986年,庄春地向省文化厅申请到2万元钱,买下破败的沈厅开始维修。那时,周庄古城区内有许多建筑因为年久失修面临坍塌,曾经为周庄带来过繁华的江南富商沈万三的家——沈厅,是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100多间房屋的大宅院。当时,居然已经找不到一扇完整的门窗和一块完整的瓦片。
为了确认沈厅门窗的格式,庄春地根据沈厅建造的年代在全镇民居中寻找,终于,在与沈厅一墙之隔的人家里,找到了与沈厅修建于同时代的海棠花图案的木窗花。
朱家的房子成了范本。整整一个冬天,庄春地找来附近农村的老木匠,依照发现的“海棠花”窗户格式,完成了沈厅所有门窗的修补。沈厅成为游客到周庄必去的景点。根据沈万三的故事开发的万三蹄髈声名远扬,成为到周庄必要品尝的地方名吃。
连接古镇的双桥,由始建于明代的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桥面一竖一横,桥洞一方一圆,因为连在一起的样子很像古时候的钥匙,也被叫做钥匙桥,因为年久失修,有坍塌的危险。
对于双桥的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方案,施工人员把整座桥梁拆掉,给每块石头编号,然后完全按照双桥拆除前向南倾斜的角度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双桥,再把每一块石条贴回桥身。半年后,外表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却又重新坚固起来的双桥出现在人们眼前。
那一年开始千万游客走过了双桥,领略双桥风采。
联系到承德,我们有很多惭愧,更应该有所反思。
1973年北大侯仁之教授到承德就给承德人提出过很好的文化古城保护建议。但是他的话没有得到重视。从那时起,拆毁王府,衙署,寺庙,历史街区等毁坏古建筑的行为始终在持续,令人惋惜,令人痛心!
在旅游业中,周庄与承德相比,从时间资历上是个小小的小老弟,然而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看,从知名度和旅游效益上看,承德已经望尘莫及!
这也正是目前在致力建设承德新城的同时,如何为老城扮装所面临的难题。
承德过去民间庙宇130余座,王府几十座、老胡同几十条,衙署十余个,清代四合院几大片,现在荡然无存。他的难题在于新建部分如何体现老城历史,老城的印记。
休闲游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客来承德,不光要了解山庄和外庙,更想了解的是这座城。老城留给游客,把景点留给游客的同时,还要把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给游客看。这就要恢复建设承德的历史文化,增强游客对承德的求知欲,游承德的满足感。
根据我市“中疏”战略“老城区停批、停建任何住宅”的要求,并会同有关单位对2004年以来老城区内已拆未批、已批未拆、已拆未建和正在实施的45个地块进行了集中梳理和分类研究,在满足城市功能和景观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划分严控区、过渡区和一般控制区三类区域分别进行控制。调整用地功能,优化用地布局,重点打造佛教、皇家、民俗三个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具有承德独特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质的旅游精品区。
但愿在承德老城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应该征求知情者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不能再干“拆了遗憾,建了更遗憾”的事情。古风古韵要有道理,有承德的历史,承德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建几栋仿古建筑。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承德老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像周庄的庄春地那样的人,认知历史,会干事并能干成事的人。
【对标亮点20】
“新苏州”——自然山水,“真山真水园中城”
老城的东面是“洋苏州”,老城的西面,则是“新苏州”,即1990年建设的苏州高新区。
苏州高新区紧邻西太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美誉。但作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即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长期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使区内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与区域整体产业格局实现更高层面的对接。
为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苏州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挖掘太湖“真山真水真风景”旅游资源,以高新区为依托,打造“新苏州”。
高新区拥有25公里的太湖岸线和230省道以西57平方公里的沿太湖地带,这一区域还保留有大量农田、林地、古村、湖岛、刺绣、玉雕等多样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都成为高新区太湖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规划》明确提出,高新区未来旅游的发展重心将逐步西移,走向太湖时代。
于是,成功打造“欢乐天堂,苏州乐园”,相继推出了白马涧景区、树山生态村、镇湖刺绣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根据高新区大多数景点分布较为“散、小、弱”的特点,《规划》提出了“三带二线四心”的空间布局,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带”是指京杭大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带、姑苏大阳山山水休闲旅游带以及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带等;“二线”是指太湖大道陆路和浒光运河水路旅游新干线;“四心”是指镇湖、科技城、浒墅关、狮山路等四个旅游服务中心。
科技旅游也将成为高新区的一大特色。利用科技城展示馆、环保产业园、太阳能主题公园等现有资源,打造科技旅游产品,这也成为“新苏州”的另一张“名片”。
【对标思考20】
双滦:休闲承德的又一张名片
老街:城市旅游不能少的细节
和新苏州比,双滦区做出的努力就比较好。大手笔、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元宝山、双塔山80平方公里的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倾力打造“二十一世纪避暑山庄”。它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
该区作为“西进”战略的支柱,在老城区坚持实施“四转一控”战略,老城区内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腾出土地建公园、绿地、高端休闲旅游接待场所,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在“御路景观带”,建设以酒吧、演艺为主的风情街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将建设中国·承德“鼎盛王朝”演艺中心、大剧院。二期工程建设国际会议交流中心、红酒俱乐部、室内滑冰滑雪馆等。在“滦河景观带”,按照生态、休闲、商务的原则,发展高品质、低密度的旅游地产,把可视山体绿化和滦河两岸湿地建设作为重点,形成田园式自然风光。
可以相信,按照这个决策水平、谋划力度、规划水准和建设速度,如果诸多项目都能达到规划效果,双滦必将会按照承德中心区的建设思路,成为承德人不能不去的市中心,成为外来游客不能不游的新亮点,成为承德人流、物流集散的新热点。
休闲双滦,无疑会成为承德中心区的又一张名片。
但这张休闲名片上还可以增加一些更吸引人的情节、细节。
把城市建设和休闲旅游紧密关联,主题打造,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但要进一言的是,在建设新双滦的时候,老的历史街区保护也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滦河老街弥足珍贵,来不得半点马虎。
滦河老街,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承德地域民居、商业风情的老街,一个完全可以成为承德“周庄”的老街,可否考虑借鉴周庄的做法,让其成为承德的古村、古镇的“历史符号”呢?
由此及彼,苏州,列在保护之列,可看、可游的古镇、古村不下100多个。承德有关部门应该对承德的古村、古镇进行梳理,按照“城市旅游”的理念进行规划、整合,对那些与清文化有关或者有着浓厚蒙满风情的承德古村、古镇应该进行保护,让其成为世界了解承德的“活着的李师载体”。
【对标亮点21】
“洋苏州”——现代、时尚,苏州的“洋名片”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设吴国都城“阖闾城”,春秋时期,苏州成为吴国的政治中心。
当年伍子胥对苏州城的规划很科学,但历经2500年岁月,已经严重超负荷。工厂过多,人口过量,水系受损,建筑陈旧,苏州城老态龙钟。
苏州园林是世界遗产,古城要保护,古城也要发展。苏州反复比较,理智决策,苏州必须“突围”,寻求新的空间。只有给老城减负,才能更好地保护;只有拓展新的空间,积累更多财富,“反哺”老城,才能实实在在地保护。于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方针应运而生。
“洋苏州”,是1994年苏州与新加坡合作,在苏州城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建园伊始,主要是为了疏解老城,保护老城。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再一次给世人展示了“双面绣”的绝技,园区成为了苏州旅游的“洋名片”。
7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于此,综合保税区、国际科技园等先进的工业科技载体和平台的存在,为园区吸引大量的商务人士。
苏州工业园区的经贸影响力在全国名气响亮,但如今他也被世界各地的游客所熟知。其中,以商务旅游最为典型。
曾经有一名游客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但现在到苏州旅游如果不去金鸡湖,就不算领略到完整的苏州。”
走进园区,科文中心如一颗新月珍珠,苏州国际博览中巍峨耸立,幸福“摩天轮”转动出精彩人生,圆融时代广场的世界第一500米巨型天幕,已成为苏州市民与游客共同“仰望”的视觉盛宴。横跨金鸡湖的李公堤,在夜晚璀璨灯火照耀下,宛如“天上街市”,拥有“十大全国之最”的重元寺,吸引了海内外信徒前来参拜。
事实上,园区的旅游资源向来就不缺乏,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风光旖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足以与古城人文旅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金鸡湖两岸各种风味的美食名店,设施优越的健身馆以及越来越多的酒吧、KTV等则为旅游所必需的餐饮、娱乐、康体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李公堤和重元寺的落成开放,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眼球。紧随其后登场的摩天轮公园、阳澄食街、阳澄农庄等一个个重头项目都给园区旅游这篇文章增添了更多的笔墨。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如今已是苏州大旅游格局中的重要板块之一,近两年园区投入上百亿巨资,将其打造成为与苏州古城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现代都市休闲旅游新去处。
区内丰富的现代化建筑景观、优美的城市内湖风光、多元化的国际都市风情,都开始作为苏州传统旅游项目——古典园林、水乡古镇重要互补的旅游资源,发挥区域旅游的“近邻”效应,不但大大提高了苏州旅游的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辐射力,也增强了区域旅游的竞争力。
现如今,在园区,城市观光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几大旅游产品已初具雏形,金鸡湖时尚休闲旅游、阳澄湖度假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已基本形成。
到2009年,园区接待旅游人数已经突破550万人,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园区目前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诸要素建设齐全,目前已经入驻园区的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达8家,已建或在建的经济型酒店有近10家。
园区开发建设十几年来,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在以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园区将从“工业园区发展”的层面上升到了“新城建设”的实际操作层面,从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全面推进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商务旅游作为重要环节,已成为园区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的重要推手。
【对标思考21】
承德新城,能成为“双面绣”吗?
说洋苏州再一次给世人展示了“双面绣”的绝技,是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苏州旅游的“洋名片”。
其成功之处,在于不但在于其圆了疏解老城功能梦,还在于其工业园区的发展实现了从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转型,商务旅游成为重要环节,成为“洋苏州”的最大亮点。
我市新城区建设起点高不高、效果怎么样、与旅游关联度有多大,是承德新城建设实现“双面绣”即既解“老城之围”,又成为旅游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
据悉,承德高新区是“南扩”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新城建设的主力军。该区以“造城市”为突破口,掀起城市建设的热潮,迅速从“产业园区建设”的层面上升到“新城建设”的统筹发展层面,实现从“建区”到“造城”的新突破。该区2010年共安排城镇建设项目14项,总投资7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8项,总投资55.6亿元。核心区全面启动东区RBD(休闲商务区)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部分商业、住宅项目建设,完成高新区南区基础设施项目,还将适时启动高铁站周边路网改造工程。将投资1.78亿元启动东、西营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上板城工业聚集区实施投资3.5亿元的基础设施规划项目,在唐山曹妃甸承德临港工业园实施工业园2平方公里土地收储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3.3亿元提升城市环境。
以上的设想做法都不错,可问题的关键,是所有的新项目都应高起点,一定要和全市旅游业建设相关联。在这点上一定要像“洋苏州”建设那样,本质虽然是“工业区”,但在建设理念上是“休闲区”,所以其在实现工业园区的同时,也成为全世界、全中国的“商务旅游区”。那种单纯建设工业园区而不统筹考虑旅游的做法早已经过时,因为建设一座工厂和建设多座工厂,在美其名曰“工业园区”与建设一片冷冰冰的“工厂群”没什么差别。
承德新区是承德市区的门户,几条高速在这里汇合,京沈高铁在这里设站,游客下车的第一印象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新区建设展现“商务旅游”特色就是必需的,而且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的。
周 易 仇承轩 于东文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