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500余年沧桑,古城苏州城址格局基本未变,依然坐落在当年伍子胥奠基的阖闾大城上,这在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
走进苏州园林,古园深幽,假山流水,古木参天。步移景异,景中有景,令人流连忘返。
夜幕低垂,环游古城,天上明月皓洁,水上波澜不兴,岸边树木萋萋,远处城楼迷蒙,俨然画中梦境一般。
古风古韵,苏州古城风采依然。现代时尚,苏州平添灵气。
1985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苏州市制定了保护苏州古城的中长期规划,并于1986年正式公布实施,在至今25年的时间里,靠着刚性执行力成功地实施了对苏州古城的保护。
“跳出苏州,保护苏州,使苏州古城得以较好保护”,苏州市规划局的朱峰说,“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使古城得以“减负”,实现了保护的目的。而建设的新城,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得以能够“反哺”老城,实现了“古苏州”、“新苏州”、“洋苏州”三位一体,尽显苏州风采。
【对标亮点22】
古城 “减负”,优化功能
苏州城坐落在春秋时代奠基的位置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盘棋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工厂增多,商铺云集,常住人口一度达到40万,而且国内外游客滚滚涌来。据说,当年伍子胥规划此城时,设定人口是20万,老城不堪负担。
苏州园林是世界遗产,古城要保护,古城也要发展。苏州认识到,古城标志着苏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赢得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拥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因此必须保护古城,实现“突围”,寻求新发展的空间。只有给老城减负,才能更好地保护,发展。
于是,苏州提出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减负”老城,分解老城的工业职能、居住职能。
搬迁工厂,分流人口是减负的首要内容。苏州市坚持不懈地推进。工厂迁走了,居民搬走了,经过数年努力,苏州老城先后迁出工厂160余家,居民10多万。
减负自然也要减少交通流量。苏州的街巷一般都很窄,有的不足3米,且多弯道,岔口,还有诸多桥梁,仅适合步行或者自行车通行。为此,苏州果断决策,除了适当拓宽几条干线外,一般不准拓展道路。高峰时限制小汽车进城,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同时,打通环城公路,让车辆在城外循环。
限制建筑高度也是减负的一大内容。苏州规定: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一般的民居限高7层,商厦也不得超过8层。使城市建筑与古典园林,总体协调。
而新建设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精密机械等新兴主导产业。
苏州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竞争力厚积薄发的动力和源泉。两区不仅承接了老城的诸多产业和居民,而且颇受外资企业对苏州古老历史文化的青睐,这就是苏州古城价值和城市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
按照“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苏州老城得以疏解,新城得到提升,功能更加科学合理。三个“苏州”,成为苏州经济、苏州旅游的三张名片,旅游休闲产业融入经济整体发展之中,相得益彰。
【对标思考22】
“保护山庄和外庙”不等于“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
谈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年我市在保护山庄和外庙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保护山庄和外庙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两个概念。我们一定要走出这样一个误区:“保护了山庄和外庙”就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事实上,保护了山庄外庙只是保护了承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景点、核心景区,绝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部。
多年来,我们似乎把“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混淆了,以为保护了避暑山庄和皇家寺庙就是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这实质上是因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而导致保护概念在外延上的一个错位。
避暑山庄和外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景点,而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其应该包括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在内等诸多历史文化元素,比如历史街区、传统胡同、传统民居、历史王府、宗教寺庙、名人故居等历史遗存。
在保护这个问题上,苏州从没有把历史文化名城同它的历史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苏州古城完全等同,而是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从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始就开始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双保护”,多年来,正是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才保留下弥足珍贵的园林遗产和古城资源。
我市要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即建设承载和体现着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国际旅游名城。很显然是要建设一座核心历史文化内涵典型、丰富的世界旅游名城,绝非建设只有一两个仅仅具有国际旅游景点的“孤城”。而如今,承德这座城市的现状是,由于历史局限、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原因,除了核心景点外,古城的历史承载符号基本消失殆尽,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基本没有了。面对现实,亡羊补牢也好,抢救性恢复也罢,三年大变样也好,推进城镇化也罢,最现实的、最该面对的、最该慎重科学对待的是对那些市内外瞩目、人人皆知的承德这座城的历史遗存、历史建筑、历史符号该如何对待。
“对不该拆的,已经拆了的,是不是恢复?”“对该拆的,拆了以后要建什么?怎样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事。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了没有?按照国际水准招标了没有?按照民意呼声公示了没有?在城市建设上,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的“小农意识”,纯粹是“盖鸡窝”的做法,其最大的后果是“后人复哀后人!”
翻盖房子是最简单的事儿,拆掉旧的简单地盖楼是最省事、最简单、最见短期效益的事儿,但是对承德的历史文化的破坏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并且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古城保护是一个难题,尤其对于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难上加难。
苏州在“拆”和“建”上十分理性,坚持“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方针,该拆的拆,该留的一定要留,该建的一定要建,切实做到了把文物古迹、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好,终使古城格局依然,风貌依旧。
既然要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决策层应该在对“承德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上应与“山庄外庙保护”上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标亮点23】
拆建结合,打造“古宅新居”
“古城保护”被称为世界第一难题。苏州既有2500年历史,又是一座充溢经济发展潜力的新城,苏州的古城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方针,苏州“修旧如旧”,拆除违章建筑,恢复古城风貌。
苏州市的领导曾说:“苏州城市的性质,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三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没有了第一条,就失去了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古城是苏州最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财富,是最具竞争力的财富。古城是源,经济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经济之流才会永不枯竭。”
基于这种理解,苏州提出了“拆”也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关键是怎样拆、如何拆?
对古典住宅进行单体改造。按照保持“传统的外貌,现代的设施”的要求,对十梓街50号为试点,推广到十全街、干将路、山塘街等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改善住宅条件,提高环境质量。
对建筑单体的改造,分为“保留、更新、改造”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研究,维护原有街巷格局,改善居住条件。
同时结合解危安居工程,对古城区街坊进行保护性更新。合理确定了保护、保留、改善、改造的对象,具体明确到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株古树、每一口古井。在整个街坊改造过程中,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排污排水、路灯照明等管线铺设一步到位。改造后的街坊告别了马桶、浴桶、吊桶、煤球炉“三桶一炉”时代。
苏州市规划局的朱峰对我们说:“为了达到原来的外观效果,我们对外墙体涂料进行了反复试验,找出了以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办法,花了普通外墙涂料的几倍价钱,追求的是水乡民居的古风古韵”。
道路要拓宽,住房要改造。苏州山塘街、平江路保护堪称经典。
山塘街源于山塘河,长约3829.6米,宽约30-50米的河段为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挖掘的,河上架桥十余座。唐代为桃红柳绿的河岸,日久变成了居民街坊。七里山塘,吴门烟水,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吴文化,浸透着江南水乡独特温情的人性关怀。在山塘街区,古巷、石驳岸、石河埠、石拱桥、石栏杆,以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岁时习俗,充分体现了自然、艺术和哲学的完美结合。
按照全面保护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特色的原则,保护修复文物、古迹和古建筑,保护水巷、街巷空间格局。通过整治,减少人口,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开辟陆地、水上旅游线路,以保护带动旅游和社区的发展。
平江历史街区面积约为116.5公顷,是苏州古城的缩影。通过保护整治,目前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走进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小巷”的江南水城风貌依旧。
同时实施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投资40亿元,对四个功能区进行保护整治。
鱼与熊掌兼得。苏州该拆的要拆,该改造的要改造,该修复的要修复。通过“古宅新居”,区域性的街坊改造,实现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只有利用好古城,才真正有可能保护好、发展好古城,苏州正是如此。
【对标思考23】
缺“魂”的仿模古建筑不是“景儿”!
苏州 “修旧如旧”,拆除违章建筑,恢复古城风貌。苏州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谓完美。
承德的老城建设,应该是什么样子?谁能给出个回答?主要是承德的老建筑完全拆净了,保护无从谈起,新建又能做到什么地步呢?
有知情者说,市政府旧址是清代浙江会馆,后面是庄王府和郑王府,现在建设中的金龙广场在设计上花费了很大功夫,从效果图上看气势恢宏,商旅休闲功能齐全,可以说是承德老城建设的一个亮点,可能是不了解有关情况,一些关注此项目人士认为,相对遗憾的是缺少了一点与承德历史文化的关联。
我们对标采访过程中,这几座城市的城建负责人一致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旅游和城市建设的灵魂,大到一座城,一条街,小到一块石,一棵树,如果没有文化就少了吸引力,即使是一块石头如果有了文化,有了故事,这块石头就有了灵魂,游客就要仔细看个究竟。在今后的老城改造中,还有多少处能保留住承德的历史内涵?这需要下功夫研究。
在对标采访中,一些有识之士建议,承德众多的王府已拆掉建楼了,原址无法恢复,可不可以采取异地重建的办法,在山庄前至东大街一带,利用和珅府、纪晓岚府、刘墉府、郑王府、庄王府、热河都统府的原址、再把佟王府、常王府、热河道尹戚朝清府、海忠府等集中起来,成为山庄以外的又一清代官邸文化的亮点,周围再恢复一些清代四合院,营造一条类似阳朔西街那样的清风买卖街,打造一个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街区,增加清文化的厚度,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标亮点24】
精雕细琢,凸显古风古韵
水是苏州的命脉,水是苏州的灵魂,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苏州是“东方威尼斯”,皆因它是座水城。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使河水变清,河道通畅,苏州投资近20亿元,从根本上解决排污系统,从源头上截住从千家万户和大小店铺里淌出来的浊流。
苏州人把老城中纵横交错的河道比作毛细血管,把宽宽的护城河称作大动脉,环绕全城的护城河全长15.3公里,贯通了全城4个区。由于岁月的流逝,环城河有的区段淤塞,有的区段填埋,最宽处300多米,最窄处才20多米,有的住户干脆沿河造房建屋,把房梁架设在沿河的城墙上。
要使全城的水活起来,必须整治环城河。于是苏州开展了整治环城河的战役。经过两年鏖战,一幅美丽的东方水城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河道开阔,河水清澈,河中舟楫航行,河上大桥飞架。
大力整治水环境,积极开展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零点行动,关停污染企业,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疏浚河道,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引太湖水进入古城,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防治大气污染,对城市所有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企业,实行搬迁整治和严格监控,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坚决淘汰排气不达标的各类机动车辆,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保持优良水平。
植绿点翠,绿化园林。增加大片绿地是苏州的大手笔,也是他们的杰作。随着环城河的疏浚拓展,沿河两侧的绿化带也在延伸,沿河内侧50米,外侧100米。绿化带里遍植花草树木,形成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立体绿色,使千态百媚的水城景观充满生气。
从小规模“插绿”、“透绿”到大规模“规划建绿”、“拆房建绿”,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不断提高;建成市级公园4个、区级公园20个、小游园72个,获得国家花园城市称号。同时搞好城市景观设计,布置街景小品,加强市容市貌整治,重点实施了集交通、旅游、防汛、景观为一体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
漫步苏州城,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古树参天,绿草如茵;小桥流水,翘角飞檐,古韵今风,完美融合。
【对标思考24】
水:承德城建“点睛”之笔
水是苏州的命脉,水是苏州的灵魂。
水也是承德的命脉,承德的灵魂。武烈河和滦河穿城而过,他是养育承德人民的母亲河,是天津人民的生命河。还是避暑山庄的水源地,拥有两条河,在中国北方城市绝无仅有。
山是水的发祥地,山的存在,才有滦河和武烈河的诞生, 承德因水而秀,因水而兴,因水而媚,承德因为水才显出了灵气。承德四周的丹霞地貌都是水的涵养地。
滦河发源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大沽道沟,另外牤牛河、小滦河、蚁蚂吐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白河等较大一级支流均发源于承德境内,总流域面积达2.3万多平方公里,占潘家口水库上游滦河流域总面积的80%,是潘家口水库的重要水源地。而武烈河是由固都尔呼河,茅沟河、玉带河在隆化县中关镇相交汇,称为武烈河,流经承德市区16.4公里最终在承德新区入滦河。
武烈河是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水源,由此保持了湖区水质的良好状态,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景致。因此保护这两条河流,就是我们环保的重要任务,应该抓好源头建设,抓好植被,抓好山体保护,像苏州、杭州、桂林那样视自然环境如自己的眼睛。
承德的二仙居旱河改造工程既是环保工程,也是景观工程,还是民心工程,可以说是全市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它有着和桂林的两江四湖,杭州的运河、苏州的城中水巷一样的作用和意义。但一些人士认为美中不足的是,旱河里的橡胶坝和周围环境似乎不大协调。我市一位著名画家对记者说,如果旱河用石头做成阶梯式调整落差,会是既美观又经济,既不影响行洪又节省用水,体现自然和谐之美,他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认可。
在对标采访中,有人建议,如果在承德新城开一条城中新河,开一个城中新湖,利用滦河橡胶坝的水自然流灌,从新城南部穿城而过再流回滦河,既增加景观,又调节气候,还美化环境,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既要做好保护水的文章,还要做好充分利用的文章,发挥水的最大作用,为城市造景,为乐水而居创造环境,成为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周 易 仇承轩 于东文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