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生 大责任 大福祉——“十一五”我市卫生事业实现重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2011-01-18   23时54分 浏览次数:

    编者按:“十一五”期间,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将民生作为社会事业的重中之重,全市卫生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经验走向全国,我市也先后成为农村卫生改革卫生部长联系点、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市卫生局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十五”末,我市卫生事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因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水平偏低、药价虚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卫生防病能力薄弱、应急处置能力低成为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很难得心应手的顽疾。

    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系统全面实施“4211”卫生事业发展战略。“4”即四大体系建设:健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的妇幼卫生保健体系、高效的医疗救治体系、严格的卫生监督体系;“2”即两个网络: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两个“1”即一批项目,一套机制。

    5年的艰苦努力,几大体系网络互相完善、互为补充,在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我市卫生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做法走在全国前列。我市先后成为农村卫生改革卫生部长联系点、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市卫生局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卫生资源: 城乡并重 一乡一院 一村一所

    历经5年的深化与完善,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市基本形成了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的医疗救治格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网络覆盖城乡。

    目前,全市合理配置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3030个、市级11个,县级67个,八县三区实现了一乡一院、一村一所的目标。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的决定》,按照3、5、7、10的原则,核定了204所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与补助,同时落实了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待遇,村医也结束了无补助无保险的历史。至此,确保了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为老百姓提供更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

    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2915张,增加了3577张。由“十五”期末的每千人床位数2.54张增加到3.52张。卫生人力总量达14714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478人,增长11.2%。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86人,较“十五”期末增加1536人,卫生技术人员由“十五”期末的每千人拥有2.83人增加到3.24人。

    卫生投入:房屋新 设备全 环境好

    “十一五”,卫生投入比例大幅提高,并形成了卫生投入长效机制。五年的努力,换回来丰厚的回报:中央投资2.47亿元,省投资1643万元,地方配套2.97亿元。这5.7亿元,全部用于50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建设项目446个,建筑总面积达36.24万平方米。八县三区县级医院基本完成了改扩建、新建任务,20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部完成。投入4300万元新建成使用的第三医院,结束了我市无传染病医院的历史。

    五年,全市卫生机构医疗设备基本配置齐全。购置核磁共振、螺旋CT等100万元以上高、精、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24台件,所有乡镇卫生院购置配齐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六大件,中心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年,城乡医疗服务环境面貌换新颜。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从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环境入手,按照“净化、美化、绿化”的要求,加大投入,实现了宾馆式的城市医院,花园式的基层医院,卡通式的儿童疫苗接种点。

    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为广大患者营造了便捷、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如今,市中心医院已开通爱心服务车接送血液透析患者、康复助理免费为重症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彩色家庭式病房,免费为产妇送小米粥、鸡蛋。昔日连大车店都不如的乡镇卫生院已不见踪影,代之的是门外花草树木,楼内宽敞整洁,温馨、舒适放眼可见。

    疾病预防:可防 可控 可治

    目前,全市已建成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市、县(区)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我市现有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这些单位的工作就是开“大”方,治“未” 病。如今,以疾控中心为龙头,43个县以上医疗机构和20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24小时疫情值班和网络疫情浏览制度,确保疫情信息通畅,从而使应急处置队伍能够快速而动;五级防控树形网络覆盖全市,囊括237个乡镇,2578个行政村,13348个自然村、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专、兼职疫情报告员和协管员,40分钟内能够追踪到每一个传染病人及密切接触者。

    五间年,我市陆续建成了国家流感监测、手足口病监测、病毒分离、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建立,填补了承德市没有病毒分离实验室的空白。强大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检测项目由原来的105项增加现在的201项。配套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强力保障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检测的环境安全。

    创新的理念,各类疾病预防专业队伍催生出疏而不漏的防控网络,提高了疾病预防、疫情监测、及时预警的综合能力,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堤坝。“十一五”期间,不仅成功应对了禽流感、甲流感、手足口病等160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而且有效控制了鼠疫、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妇幼保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近100% 农村正常产零费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基本建立起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负责、报告孕情;乡镇卫生院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高危筛查、初步抢救及转诊;县级成立了孕产妇抢救中心,负责高危孕产妇诊治、动态管理与急诊急救。

    各县(区)以县级综合医院120为依托,全部成立了县(区)级孕产妇抢救中心,乡卫生院建立了孕产妇抢救组织和妇幼卫生组织。高危孕妇专案管理率达到了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农村孕妇正常产零费用,梦幻般的事成为事实。现在,农村孕妇在乡镇卫生院正常产限价费用为400元,而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国家“降消”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予以补助400元,新农合报免100元。因此,农村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正常分娩可以不花一分钱。

    市妇幼保健院的优生遗传生殖中心开展的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已使40多对夫妻实现生儿育女的心愿, 40例试管婴儿的成功诞生,使婚后多年无子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从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降消”项目,到母子保健保偿服务得到有效的落实,“十一五”我市孕产妇死亡率由“十五”末的23.68/10万降至2009年的21.18/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0。婴儿死亡率由“十五”期末的9.23‰下降至2009年的6.8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十五”期末的10.12‰降至2009年的7.93‰。

    看病就医:小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疑难病不出市区医院

    过去的七年前,八县三区的乡镇卫生院大都处于瘫痪状态,很难提供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到了2010年,全市204所卫生院有98%的具备了提供住院服务的能力,有94.1%的具备了开展急诊急救和正常产的能力,有75.7%的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胆囊摘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剖腹产等上腹部手术,有93.1%的具备了开展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下腹部手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

    五年间,跨越的是时间也是能力。县级医院CT、 DR、核磁等现代化医学设备与市级医院相比已毫不逊色。多数县医院已经能够成功地开展一些三甲医院所做的部分高难度手术,如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扩大清除术、直肠癌根治术、全肺切除术等。综合能力达到了“十一五”初期的三甲医院水平。

    “十一五”期间,一批国内先进医疗技术在我市相继开展,心胸外科、脑血管病科等19个省重点医学发展学科也陆续建成。市中心医院开展的保留乳腺的乳腺癌根治术,内镜微创保胆术,心血管介入治疗等技术成熟度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第五医院成功开展的断指、断臂再植等显微外科修复术吸引内蒙、辽宁的患者慕名前来。

    卫生科技水平的提升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缩短了我市与京津发达地区的医疗技术差距,在家门口就能以承德的价格享受到北京的技术。减少了跑步进京费用和成本。

    卫生监督:一支队伍 一个窗口 综合执法

    创新的卫生监督执法模式即: “一支队伍监督、一个窗口对外、综合执法”,无论是日常监督工作还是突发事件的卫生保障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体现了卫生执法的严格性、高效性、保障性。

    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实现了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作为全国试点,通过悬挂在我市宾馆、饭店 “A”、“B”“C”的标盘,就能对就餐、入住的环境卫生状况一目了然。

    职业病体检资质机构全覆盖。缺少职业病卫生体检资质机构一直是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短腿,我市从2008年起开始推行申报职业卫生体检资质行动,到去年底各县区已全部通过资质认证,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职业病体检资质机构全覆盖的地区,对于保护粉尘、噪声等接害人员的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卫生监督延伸至农村和社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派驻卫生监督员的制度,保障基层群众卫生安全。

    “十一五”,我市公共场所卫生A级单位占0.9%,B级单位占20.1%,C级单位占78.4%,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各类案件计2491件,取缔食品行业无证经营661家,无证非法行医机构162家,责令整改12412家。承担国家级重大接待卫生安全保障任务500多次,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就医费用:药品零差价 单病种限价 一免三减让价

    至“十一五”末,我市在30%的县推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49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预计2011年将实现全市药品零差价。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35.1%和35.3%。

    五年间,剖宫产术、胆囊切除术、急性肾盂肾炎等25个单病种,在全市32家二级以上医院实行最高限价收费,用制度遏制医药费用的虚高;全市医疗机构普遍实行医学检查检验互认,通过制度减少患者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现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五年来,共有1.12万名患者享受了单病种费用限价的实惠,减免医疗费用1788万元。

    “一免三减”政策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实行。对城乡“低保”居民、农村“五保户”等特困群众,提供减免一定费用的基本医疗服务,即免收挂号费、减收5%治疗费、减收10%检查费、减收50%住院床位费,五年来减免费用达到了129.45万元。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政策保障: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

    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5年在我市实施。新农合县(区)从最初2005年的1个增加到2010年的11个,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全覆盖、广参与。参合农民从264873人增加到263.68万人,参合率从65.3%提高到93.91%。

    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标准从30元提高到140元,最高支付限额由1万元提高到4万元,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10年,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报销比例已达到80%。

    五年间,共为315.39万参合农民补偿医疗费用7.9亿元,受益率达到34.65%。经过新农合强化管理,我市次均住院费用为3431.63元(比全省平均值低205.83元);住院补偿比为41.01%(比全省平均值高1.01个百分点);县外转诊率为11.10%(比全省平均值低3.9个百分点);统筹基金使用率为58.17%(比全省平均值低2.83个百分点)。从而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五年的努力,我市卫生资源配置愈显合理,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新建、改扩建,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实现了看病就医便捷、高效。新农合、新城合的广覆盖,药品零差率的实施,有效保障和降低了城乡居民的就医成本。手足口病、甲流感的成功防控,验证了我市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从2010年起,“一本健康手册、一次健康指导、一堂健康教育课、一次健康体检、一份健康档案、一个健康咨询网络”等“六个一”工程开始惠及全市农村人口,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观念将得到根本性转变。

    纵观“十一五”,我市的卫生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成果最终形成了一套共32个机制。这32个程序化、制度化的机制,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我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老百姓会享受到更为完善、便捷、高效、均等化的卫生服务。

    沈海佳 马艳红

    编辑 关亦民 李兴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