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 锥出囊中——营子区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2011-10-10   23时55分 浏览次数:

    8月22日,家住兴隆小区的王先生乔迁新居一周年。他拿着住房保障证到营子住房保障科办理新一年缴费手续。他家的房子45平方米,每年缴纳540元房费。采访中他的妻子很是感激:“丈夫下岗,家中还有85岁的老太太,孩子也不再念书了,钱紧。过去租住平房,为省钱租便宜的,夏天漏雨冬天漏风,还总搬家,大伙都说我们家是串房檐儿的。现在好了住进了廉租房。和过去比条件真好。”营子区经过4年转型发展,百姓生活大为改观。

    自2007年营子区转型发展战略全面铺开,2009年营子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营子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独立工矿区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对上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内研究发展路径。摆脱各种因矿竭而出现的种种矛盾和束缚,初步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9亿元,是2005年的2倍;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6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9.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7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3倍。

    营子区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总体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工业强区、宜居城市、和谐矿区”发展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转型发展、实现跨越。

    市委书记杨汭指出,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当前营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困难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营子区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营子区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以超常思维和方式方法加快转型步伐。营子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政策,四项举措使该区华丽转身。


    打破恋矿情结“一变五”


    鹰手营子矿区,顾名思义,以矿为主因矿而建。“一五”时期兴隆矿务局、寿王坟铜矿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应运而生。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着热情,带着干劲,带着技术,带着改天换地的决心聚拢到营子。“一五红旗猎猎,心气逐日追风”,一个小城因矿而兴。

    一业兴百业兴,营子区富甲一方。建国之初,铜矿产量占到全国的1/4,上世纪70年代,全区原煤产量占河北省的1/15,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营子区人口6.8万,有3万多人为“矿上人”或矿工家属、矿工子弟。“矿”饱含着矿区人浓厚的感情,难以割舍。50多年过去了,矿产资源枯竭了,“矿竭城衰”。工人失业下岗,社会矛盾凸显。转型,转型,迫在眉睫!五大产业应运而生。

    摆脱资源束缚,从矿业转产, “一变五”即由矿业独大,进而培育壮大新型材料、矸石热电、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形成支撑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钢铁材料、新型冶金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以含钒特殊钢、铜基合金等为原料,开发生产高端产品,并综合利用尾矿、矿渣、粉煤灰资源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矸石热电产业,重点发展洗煤和煤矸石发电,积极推进开滦集团兴隆矿务局矸石热电厂2×300MW机组工程建设项目,将煤炭采选业转化为煤电热一体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利用现有机械制造基础,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做大做强钢延产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高端产品,提高产业层级。健康食品产业,以山楂系列休闲食品生产为主,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怡达集团的带动作用,培育2家省级、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建立食品研发中心,向其它果品加工和健康功能性食品领域拓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利用好闲置厂房、场地、货运专用线,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主动融入到承德大旅游规划中,深入挖掘开发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到2015年末,五大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17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0%。


    抓好基本目标“穷变富”


    营子区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转型的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谋划实施20—30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保障、住房等民生“六件事”,努力使全体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等措施,使全区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由2007年的8163人,下降到目前的35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5.9%下降到2010年的2.9%;实现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安排中确保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的“三个增长”。4年来,共投入5300万元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新增各级各类学校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教学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均高于国家、省、市水平。

    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210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74元;200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3元,均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明确发展定位“黑变绿”


    面对长期矿产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营子区高度重视环境整治。以构建宜居生态新城为目标,以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绿化工程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4年来,拆除了3座高炉,3座水泥立窑、5个石灰窑和2座烧结炉,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石灰产能30万吨、球团产能6万吨。完成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柳源污水处理厂、医疗垃圾处理站、煤矸石热电厂氧化镁脱硫、建龙烧结机脱硫和怡达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等重点减排工程。 “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削减62.4%,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18%,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百坡披绿等工程,共实施封山育林1.5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围栏封育1万亩, 建设三北防护林2万亩。重点实施河道清理、防洪坝建设、拦蓄工程、滨河景观带建设和绿化亮化等工程。启动投资4.06亿元的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对因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质沉陷、废弃地、裸露山体、矸子山、尾矿库等进行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4%、主城区绿化率40.29%、环境治理率为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0%。


    打造城市精神“闹变静”


    营子区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平台,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统筹整合山水景观,努力打造喧嚣都市生活以外的静谧小城。

    走近营子区,映入眼帘的是浅灰色的基调,丝毫不显张扬。浮躁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据城建负责同志说,围绕转型和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营子区努力把因矿而建的城市打造成休闲、宜居、宜娱的城市。

    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建成“四纵五横一环”的环路加方格状路网格局。对城区小街巷进行全面整治,完善了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城区主要街道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

    利用承平高速、张唐铁路沿线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到承德大旅游规划中,深入挖掘开发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重点打造旅游、观光、度假园区。改建欧式度假村,建设小型水库、新建滨水山庄、滑雪场、小塘坝,形成集旅游、休闲、度假、风景、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环境度假基地。在营子区柳河上游,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怡达食品集团和承德建龙钢铁集团,重点打造现代工业观光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集生产、研发、加工、储藏、出口、贸易、展销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山楂产业观光基地和特色钢铁工业观光基地。

    通过几年摸索营子转型积累了些基本经验,不断自我扬弃,思路渐趋明朗。

    基本经验一: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则活,守则死。

    淘汰落后产能有壮士断腕之决心,发展循环经济有风风火火的干劲。变废为宝尾矿砖,前景光明的大型游艺机,高科技含量的纤维素酶、东力电控和渤海铸造的一汽刹车片。一些新兴产业给矿区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由挖煤到洗煤,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工业附加值。洗煤厂筹建处副主任乔汉臣对记者说,洗煤厂需要建中煤仓一个,精煤仓两个,为营子电厂、承钢焦化和中栾煤化工提供原料。目前主厂房正在基础施工,筛分车间正在建设。

    基本经验二:为百姓谋福,为发展助力,要抓住机遇形成合力,一切为我所用。

    营子区安居工程压力巨大。几十年历史的老工矿区,企业职工多、棚户区多,随着资源的逐年枯竭,职工生活较困难,居住条件多年得不到改善。为了让困难户有房住,2008年开始,营子区根据全区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实施了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为主要项目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营子区采取了多元化的建设和融资方式使保障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廉租房建设中采取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配建和政府集中建设的方式;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在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中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在资金方面,通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等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来营子区投资建设;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专项补助资金,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年来,共拆违拆迁25万平方米,启动了筹备处、东三角地、三千米和原胜利煤矿等一批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增住房面积65万平方米,改善旧住宅小区19万平方米。在省内率先开工了国有重点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程,计划搬迁居民2760户,目前已搬迁1268户。共计划安排廉租住房建设2182套,目前已经实现配租110套,竣工477套,正在建设的1505套;计划改造城市棚户区4700余户。目前,已经有3300余户棚户区居民搬入新居或即将乔迁新居;正在建设的公租房250套,限价商品房210套。共为1241户特困家庭发放住房补贴84万元。特别是今年,针对营子区煤矿棚户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国有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力度,计划实施的2610户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已有1800余套回迁房开工建设。

    基本经验三:从依靠政策扶持向产业培育转变,做好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加工到可再生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营造。

    4年来,国家、省、市共为营子转型提供资金4亿元,对于一个人口不足7万的小区来说支持力度很大,对于一个矿工及矿工家属、子弟超过3万人,矿产资源枯竭的区级城市亟待转型的紧要关口,4亿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培育转型的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发展消化矛盾。怡达集团是营子区培育的重点。以山楂饮料、休闲食品、各类罐头为主要产品。二期扩能正在进行。总投资2.21亿元,占地150亩,3万平方米综合车间,果品加工能力提高到5万吨,有果脯、饮料、原浆、休闲食品等诸多生产线。达产后可创产值3.76亿元。目前正在安装生产线,10月底可投产。

    怡达综合办公楼、技术研发与检验中心、山楂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走进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据行政部经理修建华介绍,怡达集团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山楂休闲食品基地,上档升级迫在眉睫。技术研发可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契机把怡达打造成承德响亮的旅游产品,改变传统工艺,提高科技含量。怡达集团具有食品检验资质,内部检验与外部检验结合,为周边300多家食品企业提供服务。

    依托原兴隆矿务局、铜矿的老底子,充分利用国有大矿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系统整合人力资源,建设矿山专家人才库。研究尾矿库治理,抗洪抢险、矿山救护等方案。一方面为本地转型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形成业务团队,靠技术赚效益。


    记者 郎宝生 通讯员 李振阳 宋建军 王辉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