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兴隆县实施“5511”农民培训工程纪实
2011-02-27   23时34分 浏览次数:

    


    兴隆县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送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下乡,积极整合资源,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内容和模式,建立了一支集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农民能手的宣讲队伍,长期深入农村开展各类培训、宣讲农业农村政策、探索农村工作方式、调研农村基本问题、帮助谋划农村社会发展。5个宣讲团100余名成员围绕5项任务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宣讲着政策、传播着知识和信息,帮助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民生,推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机制创新:让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2009年秋,该县下发了《兴隆县2009——2010年冬春季节农村科技推广暨宣讲团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5511”农民培训工程,即组建5个宣讲团,每个团宣讲人员20名,总数达到100人,围绕5项工作内容,每年培训和提高10万农民。2010年秋,县政府又出台《关于深入实施“5511”农民培训计划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调整充实人员力量。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科技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与配合的工作责任制,制定各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培训计划。5个宣讲团按照乡镇农业布局分片承包,团长分别由涉农部门能力强、威望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一名副职担任。每个宣讲团都安排有常驻人员,协助乡镇、村开展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培训工作制度化、常年化、规范化开展。

    这5支由涉农部门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农村能人组成的宣讲队伍,深入各乡镇、村开展工作,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中迅速掀起学知识、提素质、思改进、谋发展的热潮,让冬闲变成了“冬忙”。不仅如此,宣讲团还常年驻村开展工作,不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宣讲农村农业政策,还承担着研究当前农村基本问题、探索农村工作方式、谋划农村社会发展的任务,了解了民情民意,服务了农村发展需要,也架起了县委、县政府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的桥梁,“5511”工程成为了兴隆农村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

    模式创新:让典型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农民培训是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培训对象人数多、分散广,培训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当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在农村,一些基层干部群众通过参加各类培训、主动外出“取经”,已经成为农业技术骨干,并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些“土专家”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支潜在的生力军。“5511”工作方案正是重视和充分利用了这支队伍的能量,“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农村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和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走上讲台,为其他乡镇、村和更多的群众服务。

    北水泉乡塔前村支书王长发多次到河北农业大学学习、“取经”,掌握了日本清香核桃的栽植技术,试栽成功后,他积极组织本村群众栽植,还成功组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群众以资金、土地多种形式入股的新办法,十分适合群众需要、生产发展。负责重点联系北水泉、六道河等4个乡镇的第二宣讲团就把王长发吸收为团员,让他在北水泉乡各个适合发展日本清香核桃品种的村授课指导,在塔前、翻水泉、扁担沟等村发展优质核桃500多亩,200多户农民加入到合作社组织中来,核桃迅速发展成为北水泉乡的新产业,农业增了效,农民增了收。同时,王长发还随团到核桃老产区六道河镇宣讲,常年帮助指导这个镇的核桃生产,并向很多乡镇、村宣传介绍自己组建农民合作社的经验。后来,他又随第三宣讲团深入到野生核桃资源丰富的八卦岭等乡镇宣讲、调研,在那里,他不但传播了技术,交流了信息,还对野生核桃嫁接技术有了新尝试,自己有了新收获。

    让农民培训农民、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但解决了农业技术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更促进了基层技术、信息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培训工作的灵活性、实效性。

    内容创新:五项课题引领农村工作纵深开展

    在“5511”培训工程中,明确工作任务为五项,即研究农村基本问题、宣讲农业农村政策、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探索农村工作方式、谋划农村社会发展。其中研究农村问题是根本,宣讲农业农村政策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是核心。各宣讲团在工作开展中,不再是单纯送技术、送知识,而更注重倾听农村干部群众所想所盼,了解和解决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久前,兴隆被纳入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很多群众关心这件事,宣讲团就专门讲了一课,统一了基层干部群众思想,鼓舞了士气干劲。第三宣讲团团长、县水务局副局长任善合了解到一些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私营企业主有二次创业的愿望,就积极引导他们把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建设。他请专家、搞调研,帮助群众选项目;他跑部门、搞外联,帮助他们联系贷款办实事;他组织团员深入到重点乡镇、村有针对性地开展香菇、果树技术讲座,帮助谋划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和私营企业人士投资农业项目。邻县有个果品生产大镇,果品因药物含量超标遭商家退货,信誉也受到损害,这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群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第五宣讲团团员、县果树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陆凤勤发现群众这一思想动态后,及时为群众讲了一堂食品生产安全课,告诉群众哪些是禁用药品,该如何鉴别和正确使用农药,很受群众欢迎。在领导小组会议上,组长、主抓农业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兢成听说这事后,高度重视,不但表扬了他们的做法,还部署各宣讲团都安排一堂绿色食品生产知识课,要求内容更深入,更贴近生产实际,不但要让群众知道哪些做法不对,更要知道该怎样做才更好,积极引导全县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标准示范基地建设。

    各宣讲团常驻成员都是各涉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他们通过下乡宣讲,不但能更及时地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而且通过一线调研,能更及时了解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动态,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也为全县农村工作提供了信息和决策依据。第二宣讲团团长、县农牧局副局长刘宇新通过调研,发现有些乡镇可以在树下发展谷子、药材等作物,就建议大力发展树下经济和立体农业;第四宣讲团团长、林业局副局长夏君是林果技术专家,在乡镇宣讲和调研时,越发认识到“小国光”苹果、“红霄”梨等一些老品种果品的市场前景广阔,建议全县果品在改劣换优时,要因地制宜地保留和发展这些品种;宣讲团团员张国明、杨春朋、张麦收都是县农牧局的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他们不但在自己所在的团、所重点负责的乡镇积极工作,还巡回到其他各团、各乡镇宣讲农技,指导生产,围绕全县蔬菜生产、畜牧养殖和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提思路、提建议。领导小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重点课题抽调专人进一步调研,科学采纳和决策。领导小组每次召开工作会议,都安排多名宣讲团成员代表参加,大家畅所欲言,组长杨兢成高兴地说:“为民服务就要沉到底,我最喜欢听这些来自最基层一线的、最真实的声音。”

    孟庆华 卢俊伍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