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街道,明亮美观的路灯,繁花似锦的绿化带,满目苍翠的行道树,错落有致的居民住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井然有序的集贸市场,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漫步承德城区街头,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承德每天都有新变化。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得益于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安定有序的文明城市。
由“基本保障”向“功能完备”转变
镜头回放:走进我市的社区,总会有一幢新颖别致、风格统一的紫罗兰色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我市新建的标准化社区办公用房。在这里 “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紧急救助10分钟”、居家养老 “一键通”、“一站式”社区服务等社区便民项目一应俱全。双滦区御祥园社区的王家勇老人高兴地说:“原来想都不敢想,不出社区、不用排队,就能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把什么事都办了。”
标准化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是我市完善城市功能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个充满活力、生态、现代气息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
激活“城市细胞”,建设“十分钟生活圈”。社区是现代城市的细胞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不断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现在的城市居民在社区就能得到养老、托幼、青少年教育、残疾人、便民利民、再就业、医疗卫生、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离退休人员管理、市民学校、妇女儿童维权等内容的服务。市民只要进一个门,就可把所有事情办完,形成了“十分钟生活圈”。不仅如此,有的社区还承担了健身房、计生站、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站、警务室等多重功能,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织密城市血脉,加快市区交通建设。市区“四纵五横”路网全线贯通,不但标志着我市市区12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摆开,而且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使双桥区、双滦区、开发区、空港城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市区南出口、西出口、北出口道路建设完成,并通过快速路相连接,形成城市高速外环,改善市区“微循环”,大大提高了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了市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实现城区各组团间快速通达。
筑牢城市基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的综合保障和安全运行能力,不断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公交车线路由原来的几条发展到30几条,今后三年,我市还将逐步更新增加210辆公交车辆,使居民出行越来越方便。加快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隆基泰和国际商业广场等8个大型专业市场、60余处便民市场、15处大型停车场、13座桥梁正在建设中。
贴近服务市民,做好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我家就住在附近,走十几分钟就到佟山公园了,很方便的。”刘桂兰大妈说,自从佟山公园建成后,就成了她晨练的好去处。正如刘大妈所说,为方便市民休闲锻炼,我市根据平地少、山地多这一特点,在主城区居民区附近,利用自然山体,先后投资2.6亿元,建设了罗汉山、佟山、鳄鱼山、九华山等28处山体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实现了市区大部分市民以居住地为中心,出来行走十分钟之内就有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的目标。
记者点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市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载体功能逐年完善和提升。
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镜头回放:看到小区损坏了半年的路灯又亮了起来,家住四条胡同小区的王兆丰老人满意地笑了。半年前,小区路灯损坏后,王兆丰就开始向有关部门反映,然而迟迟得不到解决。几天前,老人在小区路边看到了城市管理监督牌,上面明示了市区网格化管理范围,并公开了12319便民服务热线。老人打通电话后,没过3天路灯就装上了。
出行方便了、小区漂亮了、市场干净了……不仅是王兆丰老人所有市民都从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着文明创建带来的生动变化。
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目前,我市中心区主要街道和重要部位都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并在主要街区的路边竖起了城市管理监督标牌,向社会公布了负责单元网格的管理单位,明示了责任人并公开其电话,保证了网格管理有明确单位、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启动数字化城管系统,现已完成二期建设,启动三期建设,逐步形成了集指挥、收集、监管、处理、反馈相联通为一体的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我市能整合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城管的指挥和协调力量,实现各级各部门的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力量互动。
城市管理越来越实在。市区牛圈子沟路以前就是个“马路市场”,交通拥堵,卫生环境差。如今,经过各部门疏堵结合的整治,摊贩进场经营,卫生专人清扫,乱摆摊的现象没有了,道路变得宽敞了。我市贴近市民要求,重点对影响城市形象、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些薄弱环节城加强管理。通过认真宣传、落实《加强城市管理若干规定》,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落实监管责任。结合网格化管理,集中开展店外经营、马路市场、交通秩序、市区保洁等专项整治,清理取缔了市中心区主次干道店外经营、占道摊点、流动商贩;规范便民市场经营秩序;进行交通环境整治,治理对乱停乱放车辆现象;加大市区街巷的保洁密度,做到随扫随清;严格查处未经审批占道宣传、乱贴乱挂、乱喷乱涂行为,使市中心区的容貌环境得到净化。
城市管理越来越超前。“僧冠峰亮了!”近日,很多市民都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夜晚的僧冠峰主峰被灯光照得通亮,与周围黑漆漆的群山对比强烈。像僧冠峰一样亮起来的还有魁星楼、帝景园、气象塔。我市在城市管理中,超前谋划,把亮化工程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光彩”工程。尊重城市规划,着力加强城市亮化建设和管理,对不符合亮化规划的项目坚决不批,对违反规划的项目严厉查处,确保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同时,重点围绕城市重点部位、节点部位的文物景区、特色山体、河流系统、园林绿地、主要桥梁和标志性、地标性建筑物,完成36个重点夜景亮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并高标准进行建设。目前,市中心区城市亮化工程覆盖率已达60%,真正让承德夜晚亮了起来。
记者点评:我市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彰显出“城”的风采,“市”的韵味。但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城市和谐美好的环境要得以长久保持,离不开长效管理,只有管理到位,常抓不懈,才能让城市美丽常驻。
由“建设城市”向打造“品牌城市”转变
镜头回放:春天,沿武烈河一路南行,美丽景色犹如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徐徐呈现在世人面前,道道橡胶坝梯级相连的数公里水景长廊,波光粼粼,水光潋滟;岸边垂柳婆娑,护栏边垂钓、散步的人们尽情享受着“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生活。
一座好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山庄外庙、真山真水与我市浑然一体,从而决定了我市的城市特色,也决定了我市 “精致、独特、典雅、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质目标。
高标准做好规划,展示城市特质。我市用全新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组织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79项各级规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依据规划,我市建设在“古”字上做足文章,充分体现城市的“古韵”的同时,把穿城而过的武烈河、滦河作为发展轴和景观轴,做活“山水”文章,建好靓丽地标。
恢复古城风貌, 彰显历史之韵。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丽正门、德汇门之间改造及“五片联动”工程,使避暑山庄门前旧貌换新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有效地优化了山庄周边环境,让掩藏许久的宫墙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对外八庙景区周边5个村彻底拆除迁建,使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外八庙景区将露出“金角银边”,再现昔日的历史风貌。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梳理,恢复文庙,再现昔日盛景;维修清朝时期的武烈河河坝及其附属设施,尽最大努力还原旧貌;对西大街、丽正门大街、南营子大街等主要街道两侧建筑进行综合整治,再现传统风貌。
“山魂水骨”,建设靓丽新城。在城市品味提升中,我市注重突出山水特色。加快武烈河、滦河沿线综合开发,沿河两岸打造“山、水、园、林”布局精巧、特色鲜明、秀美多姿的武烈河滨水景观带和滦河滨水景观带。加快市区旱河治理,在市区形成26万平方米水面。依托青山绿水,继续实施“增绿”工程,通过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古典园林保护“促绿”、市区周围山体自然景观“借绿”、水系治理“扩绿”、实施拆建“还绿”、发展附属绿地“补绿”等八大工程,增加绿化面积,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9%,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卓尔不群,体现城市气质。2010年12月15日,承德热力集团两根100米高的烟囱被成功爆破,这里将建设我市首家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时尚休闲广场。从百米大烟囱到时尚休闲广场,一个城市品位提升还取决于地标性建筑。在我市地标性建设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奥体中心,它位于冯营子高教园区,设置了主体育场、综合体育馆、会展健身中心3个主体场馆,建成后可承办4万坐席的大型运动会。承德气象塔、魁星楼、热河地质博物馆也是其中的亮点之一,这些独具承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直观地向人们展示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记者点评:城市品牌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才能形成其特色和个性,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避暑山庄是我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根”和“灵魂”所在,我市要在“古”字上做足文章,充分体现城市“古韵”。并不断吸取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记者 孙丰 于海翔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