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一条穿越我市最长的高速公路——承赤线正式奠基;它途经我市隆化、承德县、双桥、双滦、滦平和围场6个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大庆至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是京承、承唐、承朝3条高速公路投资的总和,同时也是省厅在我市全额投资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这在我市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河北省省长陈全国亲赴我市隆化县茅荆坝乡为公路培土奠基;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隆化县高速公路前期建设工作由此拉开了大幕。
一
承赤高速隆化境内全长54.25公里,横贯两个乡镇13个行政村,此次高速公路建设需征用土地3794.03亩,拆迁208户,砍伐林木5600棵,迁移坟墓733座,迁移电力、通讯线杆111处,24.5公里,搬迁企业45家,附着物拆迁35公里,树木179789棵。征地拆迁历来是高速路建设中最难的环节之一,而且是隆化县第一次高速公路拆迁,拆迁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按照程序,调查摸底、登记统计工作完成后,便进入公示阶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示结果一经公布,拆迁沿线各村的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因土地四至、地界不清导致的权属问题尤为突出,仅七家镇各类矛盾纠纷就多达260多件!
面对一下子冒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纠纷,一时间让乡镇、村干部倍感压力。各种矛盾纠纷都源自补偿,补偿事关所有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隆化县城市高速征地拆迁办公室立即协调由土地、林业、城建、农经委、信访、法制办、司法、律师所等部门精通法规政策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工作组,征地拆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才全面负责协调具体工作。
会议室里,拆迁乡镇、村的干部把出现的矛盾纠纷向在场的专家组逐一进行汇报,涉及到哪个部门的由哪个部门的专业人员予以现场解答;经过数次这样的把脉、会诊,专家组开出了一剂剂解决矛盾纠纷的“良方”,村镇干部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的政策与法律依据,之前不敢讲、讲不清的被动局面迅速改变了。
紧接着,专家组与拆迁工作组沿拆迁线路到各村逐一排查,梳理矛盾纠纷,面对面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并现场一一予以政策解答;几个回合,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去年的腊月二十三。
专家工作组辛勤的工作,权威性地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大量矛盾纠纷,让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以七家镇为例,公示后出现的260多件矛盾纠纷,经乡镇、村和拆迁办全力以赴的调解下,目前已成功调处257件,保障了拆迁工作进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如期进场施工。
二
高速路前期建设涉及房屋拆迁、林木砍伐、宅基地调整、坟墓迁移,电力及通讯线路挪动等复杂事项,每挪动一根线杆都要涉及到占地与补偿,都需要乡镇、村干部做群众工作进行协调,大量繁重而具体的前期工作都压在了乡镇、村干部和拆迁工作人员的身上。
县拆迁办组成了两个工作小组进驻七家镇和茅荆坝乡,工作组由经验丰富、讲政治、懂政策,作风过硬,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同志组成,从人员素质上保证了前期拆迁工作的稳步推进。
征地需要实地测量,时值去年8月,天气异常炎热,工作组与乡镇、村干部顶着烈日进入一块块玉米地;在炎热的天气下,锋利带刺的玉米叶子划在胳膊脸上,经汗水一浸,像伤口撒了盐一样难受;量完玉米地又要测量荒山、坡地,齐腰的坡草让测量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拉线时,稍不留意,就会跌入坡沟里。两个月下来,拆迁工作人员不知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累,虽然人被晒得黝黑,但一点都没耽误工作进度。
居住了多少年的自家房子要拆,这对很多群众无论如何都是件不易接受的事。一边是国家重点工程,一边是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都要兼顾的前提下,乡镇、村干部和拆迁工作组成员带着对被拆迁群众深深的理解与同情,深入到一家一户讲明政策,耐心细致地解答问题,客观冷静、公正地调解矛盾纠纷,公平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对个别不理解、不接受补偿的群众,他们不厌其烦,几次、十几次地进门入户做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
七家镇西道村村主任张国明,自从高速路前期工作开始就没闲着过,他早上六七点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凭着乡里乡亲的了解和平时待人的信誉,苦口婆心地做着拆迁工作,到了中午,赶上谁家就在谁家吃口饭,然后再去另一户家里讲国家征地政策、讲重点工程的重要,很多时候到晚上11点才回家。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全村72家拆迁户已有69户配合政府签了拆迁协议,主动拆除了自己多年居住的房屋,成为全县拆迁进度最快的一个村。
在茅荆坝乡羊草沟门村,最忙的人当属村主任薛宝申了,他终日奔波在村里村外;走家串户讲明拆迁政策和法规,教育群众采取合法理智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敲国家的竹杠。几个月来,他亲临每个拆迁现场,白天不停地忙碌,晚上还要打电话协调纠纷,从没伸手向施工单位要过话费和砂石料等东西,用真情和过细的工作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
记者在七家镇、茅荆坝乡接触了这里的镇村干部,目睹了他们忙碌在拆迁一线的真实状态。两个乡均为旅游重镇,发展旅游任务很重,各类专项工作多达十几项,都是硬任务、硬指标。为了服务拆迁工作,两个乡镇合理地摆布了人员,书记乡镇长全力以赴投身高速路建设一线。应急成立了资金发放、矛盾纠纷调处、房屋拆迁、线路迁改、临时工作协调五个小组,分工合作,力保拆迁工作进度。两个乡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自拆迁工作展开后,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去年一直忙到腊月底。眼下,离市政府给出的时间表不到20天,已到了前期工作的攻坚阶段;一位熟人问一位镇领导多长时间没回家了,回答说一个多月了。
三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听到也看到很多家庭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深明大义而做出牺牲的感人事情。这些家庭中有低保户、特困户,还有鳏寡孤独人家。
茅荆坝乡茅荆坝村的钟国华一家,早在2003年承赤东线二级路改造时,他家的房子就被拆了一次,这次他家再建的房子又被划在了红线内,拆迁办的人一去他家,他媳妇就无奈地掉眼泪。钟国明头部曾被车砸伤,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大儿子那年把婚都定了,后因拆迁,房子没了,女方把婚退了。二儿子是存瑞高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放假回家就帮家里干活,累了就睡在盖房用的石子上;假期里只好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人家同学家长去学校看孩子,总是会给老师买点礼物或请老师吃个饭;钟国明去看儿子,不但没钱买点啥给老师,反倒是老师请他们父子去街上吃了顿饭;说到这些,钟国华妻子因委屈了儿子止不住泪水涟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答应要支持国家建设,配合政府早日搬迁。
七家镇西道村的刘乃云长期患病,是村里的贫困户,无力建房;弟弟刘乃青至今尚未婚娶,刚刚建好的新房又要拆掉,兄弟两家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镇村干部的劝导下,兄弟两家深明大义,表示不耽误国家重点工程,同意搬迁。5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西道村时看见,刘乃云已搬到附近一家民房,弟弟刘乃青正在拆自己新建的房子。
在西道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按说她已是到了要别人伺候的年龄,可现实却令人深感意外,她不仅要自理,还要照顾三个弱智的儿子,一年到头,领着三个儿子靠几亩地生活,日子异常艰辛;此次修路,她赖以遮风避雨的住所也在拆迁范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老人已经配合政府搬了家。
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最难的莫过于前期的拆迁了。而为这一浩大工程默默做着铺垫的是那些基层乡镇、村的干部,是拆迁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员,是众多为了国家建设而做出牺牲的被拆迁群众,他们是交通枢纽的拓荒者,是真正为大道奠基的人!通讯员 刘学敏 记者 吴志国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