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一直是承德旅游的短板,这句话道出了一座知名旅游城市的无奈与尴尬。
6月18日,迄今为止全球最大投资、最大规模,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正式公演;7月6日,作为文化旅游新地标,承德展演基地投入使用,我市第一部大型原创多媒体风情歌舞诗《帝苑梦华》精彩亮相。这两个项目,被视为开启承德“夜经济”的破题之举。然而,要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出独特、经典的“夜经济”品牌,承德需要做的事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参考
沈阳:将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扩大开放、吸引投资、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实现了都市夜生活热闹繁华、文化娱乐业百家争鸣、旅游产业日趋壮大、城市综合服务业迅速配套发展的良好态势,甚至出现了商贾云集、游客如织的繁华景象,催生了对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扩大就业等各项事业的乘数效应。
长沙:把完善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繁荣城市夜生活的基本思路,积极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吸引广大市民走出家门,吸引外地游客跨入城门。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服务上,减掉不必要的审批、检查。对个别确有问题的娱乐场所,不是“一脚踩死”,而是立足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链接
2010年9月3日,河北省政府召开全省发展夜经济电视电话会,原则通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夜经济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河北省从2010年起到2014年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多增3至5个百分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达到1.5万亿元,夜经济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这意味着届时将有3000亿元以上消费来自夜经济。
●公交延至商场闭店后1小时,安保到位、停车免费,使夜经济重点区域设施配套更全。
●3年1亿元补贴夜经济,税收减免、电价优惠,让政策扶持涉及面广力度大。
●注册资金降低为零,鼓励营销、清理收费……商户经营环境将越发宽松。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住、行、餐、娱、购、游,缺一不可。
有研究表明,“过夜”占旅游六要素的43%,因而许多城市都将“夜经济”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倾力打造。
就承德而言,有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却留不下游客“过夜”,一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块“硬伤”。
如何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虽为一个老话题,却是承德实现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的当然之举。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我市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短板”制约——“难留客”
【现状】:缺乏规模效应,没有地方特色,消费业态单调,配套服务滞后。
6月21日20时30分,在市区餐饮比较集中的山庄路和“两宫”门,一天的喧嚣此时已渐近尾声,三三两两的客人正陆续离开,各饭店前的停车场空荡了许多。
此时,市区最繁华的南营子大街商圈,各商家也陆续打烊。10点以后整条街渐渐沉寂……
“一到晚上,逛商场关门,可吃的不多,能玩的太少!”从北京来承旅游的马先生对记者抱怨:“这哪像个国际旅游城市?”
马先生的话,代表了多数游客的感受。近年来,伴随市政设施的投入加大,“亮化工程”使承德的夜色变得“楚楚动人”。但夜晚仅有光亮显然不够,它还需要繁荣的“夜经济”,以迎合现代人追求休闲和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走街串巷,大排档、烧烤,一统天下;广场娱乐,无非大秧歌、健身舞蹈……夜生活的缺乏,让承德难以留住游客的脚步。
采访中发现,市区多数商场晚上七八点钟就关门谢客;24小时营业的餐饮店屈指可数;洗浴中心、足疗城、歌厅生意虽火,但“小、散、乱”,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准亟待提升;酒吧、茶楼、咖啡厅数量不多,规模小,没有特色,层次偏低;文化旅游和特色购物服务滞后,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餐饮小吃街、旅游商品街和面向中低档消费群体的场所。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就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展现。夜生活是否丰富,关系到一个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不少市民和游客在采访中表示,内容单一、方式单一,是当前承德夜生活典型的特征之一。作为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的“夜生活”,在承德尚未拉开阵势,更谈不上形成规模,这与一座国际旅游城市实在不符。
“‘夜经济’是把双刃剑,有时只有社会效益,却看不见经济效益。”一位大商场的经理坦言,由于市民、游客“逛的多,买的少”,仔细核算一下,销售额还不如人员加班费和电费高。
业内人士说,市政设施、商业、餐饮等相关行业缺乏配套政策,是制约“夜经济”的主要因素。拿交通来说,尽管这几年公交线路数量猛增,但在夜间10时以后营运的公交车实在太少,坐车难成了棘手问题。
长期关注“夜经济”发展的有关人士杨建光认为,承德文化底蕴深厚,不缺乏资源和素材,但缺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活动的本土特色不鲜明,文化消费形式单一,缺少体验式、互动式及高科技含量的消费方式。
调查表明,承德目前“夜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的整合、完善,缺少亮点,形不成品牌,对本地市民没有新鲜感,对外地游客缺乏吸引力,有待形成系统的体系、清晰的思路及有力的政策支持。
“潜能”无限——“客能留”
【分析】:文化底蕴深厚,游客消费需求,宏观政策利导,产业发展必然。
作为清朝的“夏都”,承德“夜经济”曾十分繁荣——中秋节宵夜文化和乞巧节放河灯,乾隆帝和后妃环碧岛放灯,绮望楼观万家灯火。来承游历的朝鲜学者朴趾源还夜游过热河老城,看过中秋戏剧、杂技等演出。
时至今日,夜生活已不再是“皇家独享”的娱乐,而是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有资料显示,上海南京路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重庆成都2/3以上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经济”;在我国“夜经济”最为活跃的两个城市——长沙和沈阳,每天参与夜生活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超过50万……
来自承德市旅游局2009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游客在承人均消费1020元,其中住宿费占20.5%,餐费占18.6%,游览费占21.4%,购物费占18%,交通费占17.6%,其他费用占4.3%。旅游收入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门票,而在旅游购物、文化娱乐、餐饮等要素构筑的“夜经济”消费比例严重偏低。
很显然,承德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还处在观光游阶段,承德需要解决的是:不仅要让游客兴致勃勃地玩一天,还要舒舒服服地过一夜。
然而辩证来看,差距就是市场,游客消费的客观需求正是承德“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那么,承德“夜经济”的“蛋糕”究竟有多大?
2010年被称为河北省“夜经济元年”。省政府制定了有关夜经济消费的发展条例,将在3年内提供1亿元专项经费。具体要求从2010年起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多增3至5个百分点,5年内“夜经济”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将达到20%以上。
据此计算,承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夜经济”零售总额将达到100亿元以上,相当于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
可以说,全省“夜经济”发展的“大势”,促使承德“箭在弦上”。而对于承德自身而言,发展“夜经济”也是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业内专家指出,繁荣“夜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抓手,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夜经济”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劳务、餐饮、公益性等服务业,是人们一般需求之外的增量需求,这些需求的增加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消除我市服务业严重滞后的现状。
有一种形象而生动的说法:“夜经济”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种的一茬“新庄稼”。一个成功的旅游城市,其“夜经济”一定是颇富特色、颇具规模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夜景,每天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驻足流连,而云南丽江夜晚的酒吧,也同样让游客久久品味,不愿离去。
坐拥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承德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现在每年就有1000多万的中外客流,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将接待中外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巨大的客流无疑是承德“夜经济”消费的潜力所在。
“勠力”推进——“留住客”
【破解】:完善服务功能,发展多元业态,激活消费主体,彰显城市特色。
今年以来,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和大型原创风情歌舞诗《帝苑梦华》相继亮相,弥补了承德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短板遗憾,成为承德发展“夜经济”的“破题”之作。
两台演出,能否点亮承德“不夜城”?显然,对于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承德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
作为提升承德旅游经济的迫切需要,“夜经济”为承德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具有深厚旅游资源的承德,在“夜经济”这条路上,不但要奋起直追,还要后发而先至。
“夜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诸多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要发展好,必须打“组合拳”。这当中,政府当好“第一推手”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经成立了发展“夜经济”促进夜消费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以建设休闲旅游、品牌购物、民俗文化、酒吧、风味小吃、休闲娱乐特色街区为重点的“夜经济”规划。
按照规划,我市将重点打造和培育10个专业和综合类大型“夜经济”载体:碧峰门民俗文化一条街、石洞子沟富华商贸城、老行政中心皇家休闲购物广场、承德展演中心、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隆基泰和国际广场、广仁岭民族风情酒吧街,嘉和广场和世纪城周边商业街圈、避暑山庄两宫门间宫廷御膳特色饮食一条街和翠桥路南各地风味特色餐饮一条街,形成规划合理、业态多元、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
目前,这些项目有的已经由“图纸”变成了现实,有的正在抓紧实施。碧峰门民俗文化一条街将于10月份投入使用;金龙皇家休闲购物项目一期,计划12月底投入使用;隆基泰和国际广场,主楼部分已经封顶,步行街正在进行土地收储。
“繁荣‘夜经济’,既需要从大处着眼,也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增加公交车运量,政府能否考虑对其延时运营增加的成本进行适当补贴?”旅游部门负责人认为,只有从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才能让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涌入和参与其中。
“城市夜生活的核心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夜生活既没有品位,也不会持久,更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杨建光建议,我市可以举办夜间庙会、夜间展会、夜间民俗聚会,以皇家文化、佛教文化、园林文化为主,推出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夜文化活动。
业内人士认为,“夜经济”的载体建设,主要靠多元化、多主体投入,而政府的政策则具有导向作用。他们建议,政府可以设立“夜经济”专项发展基金,对符合规划的优秀项目或目前我市发展较弱的行业等,给予一定资助或优惠政策,鼓励其优先发展。
对于“夜经济”,市民们也非常关注。市民胡女士认为,发展“夜经济”是件好事,不过承德的“夜经济”应当突出特色,要有我们这个城市的个性,否则即便是购物、餐饮、娱乐样样齐全,承德的夜晚和其他城市的夜晚一个面孔,对市民特别是外地游客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很多人建议,烧烤经济已成为承德夏季夜生活的一种饮食文化,把它一棍子打死自然不现实,如果在治理的同时注意规范和引导,也会成为我市“夜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采访中了解到,结合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实际,我市制定了《承德市扩大夜消费做旺“夜经济”方案》,商务部门也在积极培育一些试点企业来带动夜间消费市场,通过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先小后大,最终让“夜经济”逐步繁荣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造承德“不夜城”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记者 张青龙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