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沟域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和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燕山山脉深处,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隆化县近年来积极贯彻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战略,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把“农家游”列入全县旅游的大格局,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曾经落后的北沟村通过发展农家游带动沟域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持续增收之路,为我市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北沟模式”,带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盛夏7月,走进隆化县韩麻营镇北沟村,一股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3500亩大枣园内40万株果树绽放出绿油油的嫩芽,占地30亩的高标准新民居已完成规划,新规划4.27公里的三级公路将使村子和县城的距离缩短三分之二,几处“枣园人家”农家游产业的筹建给村庄增添了新的活力。
“吃粮靠外借,烧柴扫树叶”,破房子、泥巴路和两间多年失修的旧村部,曾是北沟村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该村在2008年以前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维持在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村。
然而,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村从枣树嫁接开始,走上了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休闲旅游、促进沟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到2009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2956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今年,该村继续扩大山枣、山杏改造规模,并建设大枣交易市场,筹划举办大枣节。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下一步该村还拟建果品深加工项目2个,筹建百万吨冷库1座,实现错季销售,增加经济收益。届时,北沟村将成为“隆东”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燕北大地。
好思路催生好出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战略使北沟村有了主心骨,更确定了新航标
“眼瞅着南边的村发展矿业富起来,村民兜里变得鼓囊囊,一个个扬眉吐气,我们咋能不着急!也想好好干一把,尽快把落后帽子摘掉,可我们村没有矿,除了外出打工就是种大棒子,干着急、没出路。”北沟村支部书记罗树军谈到上任伊始时的困惑坦诚地说。
北部区域无工矿企业的村出路在哪里?困惑如何解?落后帽子怎么摘!这个问题也一直是韩麻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思索的题目。“我们镇多年实施的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已经使农村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如何扶持非工矿村的各项产业发展”,韩麻营镇党委书记单洪斌说。
面对北沟村现状,为解决落后村的发展难题,市委书记杨汭专程到该村指导创先争优工作,在详细调研基础上,认真听取了县、镇、村关于北沟的未来发展思路,对北沟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北沟的发展要结合生态产业项目和新民居建设,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治理,规范合作社管理,将北沟村培树成为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农业产业和农家休闲旅游的新典型”。
杨汭书记的一番话让县、镇、村三级干部豁然开朗。
隆化县委书记刘振洲、县长路立营等县领导多次带领县直部门到该村调研指导,并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门就北沟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枣园人家”项目等相关事宜进行研究,和镇、村干部交换意见,确立了以发展农家游产业项目为重点,围绕“枣园人家”品牌,全力打造“功能分区明确、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特色鲜明”的新北沟。
韩麻营镇依托北沟村的资源和特点,提出了以特色种植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根本,以生态环境为条件,强调文化和谐,注重山村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的气候贯通、文脉融合的发展思路。在规划建设上突出“抓线、布点、连片”。抓线,是延伸沟域经济主线路,打造沟域产业长廊,贯穿全村主流区域,发挥其穿针引线作用;布点,是以主线路为轴,按照设计要求,沿线建设不同功能的景区、景点、观光点,培育沟域经济亮点,发挥其辐射全镇的作用;连片,是将点和线集中整合,有效链接,形成网络,达到沟域经济设计标准和目标效果。该镇还把财政资金积极向无工矿村、无企业村倾斜,在完善电、水、路等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发展农家游、特色种植养殖的农户以政策支持和贴息贷款,激发群众参与发展的热情。
“市委领导的一席话好比一把‘金剪刀’,帮我们村实现了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和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成功‘嫁接’,使我们站在了市委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实施‘百村千户万床’农家游工程的高站位上奔向致富路!”罗树军激动地说,这是北沟村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发展思路。
出路有了,人心顺了,北沟村的干部群众看到了走出脱贫致富之路的新希望。
好支部带出好队伍,基层党组织“创先”使北沟村科学决策化为富民的具体行动
农村富先要强支部,强支部的第一步是换思想。
恰逢创先争优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韩麻营镇充分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学习活动,更是一项实践活动。为此,该镇党委书记单洪斌亲自担任了北沟村政治指导员,把“五个课堂”教育模式融入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鼓励谋事、想事、干事。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通过亮牌示范、公开承诺等形式积极转变村支部角色,使村两委班子由主导型变为服务型、民主型。
2009年年初,北沟村两委换届选举,镇党委抓住这一契机,全面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下大力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最终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一人兼”,并配齐了得力的两委成员,使支委结构得到优化,班子力量进一步增强。
随后,镇党委马上组织村班子成员就相关产业发展到兴隆县眼石村和北京怀柔、平谷以及辽宁凌源等先进地区进行参观考察。这次考察使大家深受震撼,尤其是辽宁凌源的一些村大力发展以枣为主的果品产业经验使大家眼前一亮。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树军在村里是个能人,更是个有心人。凭着多年在外经商打拼的经历,他深知,“村干部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一定要先烧到班子成员的思想深处,以这次考察为契机,形成干事创业的一股劲。
考察回来,罗树军立即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进行深入研究,考虑到北沟村无论从气候环境,山场地理条件,还是区位优势都优于凌源,发展大枣产业市场前景会更好,决不能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最终统一大家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决定建设生态果园1处,由村集体牵头建设和经营管理,农民以“土地入股,年终分红”方式参与,生态果园以山枣接大枣为主,结合栽植其它果树品种。罗树军还给生态园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枣园人家”。很快,在市、县有关部门和镇里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00万元、占地3500亩的大枣园建成了。
为了推进“枣园人家”建设,该村组织相关农户以土地和荒山入股形式,成立了“老北沟大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老北沟”商标,现已入社农户81户。聘请市旅游学院专家以“枣园人家”为主题进行了农家游的总体规划设计。投资16万元,新建占地666平方米农民休闲广场1处,安装健身器材10余件,丰富农民业余文体生活,活跃农村的氛围,转变农民的观念。新建公厕1处、垃圾池4处,打通了北沟村至隆化镇下甸子村3公里的沙石路,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发展农家游奠定了基础。
目前,该村嫁接、种植以大枣为主的各种苗木达40万株,并计划新发展50万株。预计5年后仅此一项年产值可达7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7000元,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同时,60户新民居、6处农家院、4.5公里通县城公路、30余栋设施蔬菜大棚、养殖规模2万只的珍珠鸡养殖场等富民增收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随着夏季的来临,北沟村的农家游将会步入一个火爆的阶段。
好党员成为好榜样,党员“争优”使北沟村百姓看到硬标杆,更亲手高高竖起新旗帜
思路再好也要有全体村民的参与才能实现共富目标。北沟村发展思路进行战略调整后,在落实的过程中与不少村民的认识程度出现差距,还有不少村民持犹豫、观望态度:“在一个小山沟里发展休闲旅游能成功吗?一旦我家的农家院投钱建起来没人来咋办?搞采摘园和农家游一旦亏钱了怎么共担风险,要是挣大了怎么能保证利益合理分配……”
面对这些问题,罗树军在深入细致做好解答工作同时,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就是围绕实施‘紫塞先锋’工程,由自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干,班子成员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村民干。能不能干好,党员干部先做示范!村党支部把“紫塞先锋”工程不断细化,增加了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带头引路等内容,增强了针对性。集中开展了争做为民先锋、争做带富先锋、争做效益先锋,党员亮牌示范、服务群众、岗位奉献等活动。新建大枣园党员示范基地1处,确立了党员示范岗8处,亮明了党员身份和示范项目,提升了党员的责任感,也增强了优秀党员的引领作用。
借助镇里的优惠政策,罗树军个人投资75万元建起第一家农家院,目前主体已完工,今年底可营业待客。
今年培树的优秀上岗党员高孟科,成功引进张谷一号谷种,亩产510公斤,带领大家实现了科技致富。
在外发展多年很成功的贾老板如今主动找到村里要回乡创业,光他个人就给村里带起来三大产业:一是利用北沟野生资源发展中草药种植,利用自己开拓的市场优势,种沙参出口韩国;二是利用四川绵阳的魔芋原料和技术优势发展农家魔芋大豆腐、魔芋素食五花肉等最能吸引游客的农家游系列特色食品、饮品;三是为“老北沟”注册商标,发展枣糕、枣汁等大枣系列加工食品打进超市。
党员示范先锋张国林的养鹿场结合农家游开发集观赏、体验和饮食为一体的“观鹿苑”、鹿全席等旅游配套项目。
正是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和有力带动下,现在的北沟村正在兴起农家旅游热。以“枣园人家”生态旅游项目为依托的休闲农家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聘请市旅游学院专家以“枣园人家”为主题进行了农家游的总体规划设计。
—— 6个居民组成立4个“老北沟大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分社”;村民们还自发合股建大枣交易市场1处,将举办大枣节,适时开展枣文化系列宣传推介活动。
——已新嫁接苗木18万株,预计5年后仅此一项年产值可达7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7000元,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 记者 贾建勇 通讯员 葛济民 李静
编辑 关亦民 李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