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深层“淬炼”——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典型报道之六
2011-07-31   00时43分 浏览次数: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让人不禁想起“康乾”盛世木兰秋狝的壮阔场景;徜徉在茂密的塞罕坝人工林海,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心潮澎湃。

    木兰围场,以独特的皇家文化和生态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带动了围场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兴起。

    文化是内涵,产业是依托,必须将文化内涵根植于各个产业,有机“融合”,深刻“淬炼”,如此才能实现产业互依共兴,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围场紧紧围绕全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结合县域文化资源现状,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确立完善了“文化活县”战略,抓住皇家、生态、民俗三大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城建有机融合,致力于将文化“软”实力炼成发展的“硬”功夫,围场的知名度、美誉度、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皇家特色,底蕴深厚——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围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积淀,又是清王朝最大的皇家猎苑,皇家文化、秋狝文化由来已久。

    皇家猎苑,久负盛名。木兰围场,旅游胜地。多年来,围场旅游以其独特的皇家特色吸引着世人的眼光。但是,作为旅游大县,多年来围场旅游一直处于低层次的观光阶段,旅游淡旺季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竞争力。为此,围场充分挖掘皇家文化,致力于将围场打造成继避暑山庄之后的又一皇家文化典范。

    战马嘶鸣,旌旗猎猎。鼓号鸣响,兵将涌动。

    清王朝的木兰秋狝,场面壮观,声势浩大。而且其中蕴藏着练兵、习武、威慑等文化内涵,一直以来,是游客可想而不可及的壮丽画卷。

    将文化植入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围场追根溯源,包装项目。

    挖掘清王朝设置木兰围场的文化资源,重现木兰秋狝的胜景。围场高起点规划,全球化市场定位,推出了《木兰秋狝文化园》项目,将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包括木兰秋狝大典、御驾亲征、皇家牧场等子项目,让游客重游围场故地,体验木兰秋狝乐趣。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项目完成后,游客不仅可以饱览围场绚丽风光,还可以体验木兰秋狝乐趣,深入了解满清文化。

    文化的植入,让旅游有了竞争的“硬”功夫,两个产业的有机融合,使经济发展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壮大文化“软”实力,必须以项目为依托,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炼成发展的“硬”功夫。为此,围场谋划包装了木兰秋狝大典、畅游御道行宫雍乾狩猎场、皇家俱乐部等皇家特色项目。开发萨满舞、二贵摔跤等民俗演艺节目,让游客真正能够体验到特色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休闲旅游产业的大繁荣。

    民俗悠远,历久弥香——实现文化与农业的融合

    围场是全国惟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满族、蒙古族人民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情操,影响着地方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必将提升人民的素质,塑造良好的人格。也必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围场针对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通过挖掘整理,逐渐恢复一些满族、蒙古族既有的传统习俗,并辅之以现代手段进行重新包装,打造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节目、特色小吃、特色活动,充分体现木兰围场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

    编创的满族舞蹈《木兰萨满》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银奖,单出头《神奇的木兰》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蒙古族好来宝《阿赫杜导游木兰》获河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结合实际,紧扣主题。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来围场视察、慰问,编创的京东大鼓《胡总书记来看咱》,依据宣扬赡养老人近五年而成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的张国富事迹编创了二人转《济困敬老爱无边》,反映现实农村变革的文艺作品《生态文明月亮村》以及《我是木兰人》等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十一五”期间,围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2006年成功地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申报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全国非遗申报,2009年成功地将满族民间传说《东庙宫的传说》申报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两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大力发展文化休闲观光农业,挖掘满蒙风俗、发展民间文化,打造燕格柏文化休闲产业园、大清猎酒文化产业园、采摘园、垂钓园等休闲农业形式,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百里果园产业带已栽植果树2万株,建成3个精品采摘园,实现了文化与农业的有机融合。

    生态立县,激励人心——实现文化与城市的融合

    把生态作为立县之基、发展之本。通过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统一共识、拓展产业、教育游客、巩固成果,让生态建设与保护深入人心。

    围场拥有塞罕坝机械林场,110万亩人工森林,成为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林场。百万亩林海成为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被人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独特的塞罕坝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乃至几代人。塞罕坝也先后被命名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等,塞罕坝森林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聚集地”,是文化传播和繁衍的“发生器”。围场按照“低碳生态、山水宜居、休闲旅游、满蒙特色”的城市发展定位,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之中。

    谋划建设满蒙风情一条街、东西山文化广场、滨河文化长廊等重点项目,打造沙雕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完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公益设施,让城市处处彰显文化,打造文化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

    投资20亿元的国际艺术村项目,依托燕格柏生态特色,建设世界壁画艺术村落展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世界主题雕塑公园展区,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艺术村国际壁画艺术节。

    产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是围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抓手。我们相信,在未来三到五年,围场必将把文化“软”实力淬炼成发展的“硬”功夫,助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功夫。 记者 东文 通讯员 杨旭

    编辑 关亦民 杜森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