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市、疏密有序、科学衔接、高效运转”是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让城市居民出门就坐上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乡镇居民在到达公交站点后能直达市区,中途省倒车,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人们理想的出行状态。
那么,承德的城市公共交通当下是个什么状态呢?
公交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我市公共交通事业始于196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市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却相对滞后。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八九辆公交车同时进站,像一列“公交列车”,占用了百米长、四米宽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其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这种现象在德汇大厦前司空见惯。
前面的车一停,后面堵住一串,行人与非机动车再迂回于缝隙间,道路马上就会乱成一团,壅塞一片。此景在火神庙一带经常见到。
造成行走车辆遇阻或减速的重要原因,就是公交车辆港湾式停车站点少。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致使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
与港湾式停车站点一样,我市其它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30多年来没有变化。市公交总公司21处调车场中,只有4处属于企业自身,其它均为租用或临时借用,租借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租用或借用的调车场与需要极不相配:有的场站工作用水和饮水都要到别处抬。有的场站狭小得司乘人员交接班时只能在露天进行,车辆夜间只能停在路边。
车辆和线路的不断增加,场站建设却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及公交事业的发展速度。财政没有投资,而企业自身又无力建设,公交车辆进厂率全省最低,已处在无处停车的尴尬境地,且越来越明显。
公交线网分布不均衡。城区中心区线路过于密集,争抢乘客现象严重,且因车多常造成道路拥堵;而非城市集中区线路少、车少、乘车难。比如,9路公交线走南营子大街时,每天要走120趟。2009年有段时间改道武烈路,公交总公司就把趟数减了下来。对此,他们解释:若还保持原有趟数,一年要亏损200万。在补贴不足的情况下,实为不得已的自保办法。
发展缺少政策保障。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有关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机制和环境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只能依赖政府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章可循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公交发展后劲不足。
多年来,我市公交事业承担着很多公益性工作。公交总公司承担着上万名70岁以上老人、离休老干部、市级拔尖人才及残疾人免费乘车的工作。这些免费乘车政策体现了我市尊重老人、尊重人才的文明风尚但却给企业增加了负担。
从2000年开始,除了燃油等专项补贴外,公交总公司每年的地方财政政策性补贴为300万元,今年才增至600万元。企业收入自2007年起分别为6440万元、7203万元和7844万元;支出是6920万元、8010万元和10391万元。累计挂账亏损3834万元。这是一组很能说明问题的数字,直观地描述了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窘况。
城市大发展公交要先行
近年来,“路越修越多,车却越来越堵”,这一城市交通现状是严重阻碍社会运行速度的“现代城市病”。“现代城市病”又会引发多种“疾病”。国内外很多大城市都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病”过。虽经努力救治,还是留下了诸多后疑症,时有阵痛。我市刚刚走进这个成长阶段,他人的痛苦经历,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警示,可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犯同样的错误。
当前我市正处在老城区改造、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阶段。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测算,到2020年,我市所需公交车辆为2000标台。
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需求,是摆在人们面前,特别是决策层面前关乎承德未来的重大问题。
要发展城市大公交,当前应解决如下问题:
加快制定政策,明确公交优先地位。交通工具的迅猛增长会永远超过道路供给,车路矛盾长期存在。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办法就是城市公共交通。与出租车和私家车相比,公交车人均占道面积少、载客多、运输能力强,而且具有耗费低、效能高、污染小的特点。
只有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公交需求和公交出行结构的稳步增长,保持公共交通竞争活力,才能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应充分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性与超前性,并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在线路布局上要以人为本,以方便群众出行为目标。在系统化的发展框架、发展目标下保障公共交通系统的稳步发展与落实推进。
公共交通设施四同步。公共交通场站及配套设施是保障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重要基础。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在我市目前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一定要把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换乘枢纽站等公共交通设施作为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一项内容,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验收。这也是国家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要求。
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补贴制度。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绝对优势,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强有力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车辆、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无法进行。因此,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并向公共交通倾斜。
早在2008年,江苏省就明确要求,公共交通的投入不得低于GDP的1%。而2007年,所有人口与城市人口都与我市相当的常州市用于公共交通的投入就达5亿元。
对公共交通实行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拔尖人才免费乘车,学生、成年人持月票乘车等社会福利所增加的支出,定期进行专项经济补偿。
对长期工作在公交一线的干部职工给予经济和政策优惠,以稳定公交队伍。
城市公共交通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这是被发达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这些“过来人”的经历充分证明的。
未雨绸缪,把发展城市大公交摆上日程正当其时。
记者 李永胜 通讯员 孙丽群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