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激活产业——围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采访记
2011-09-11   01时37分 浏览次数:

 

 

    听说尖椒秧能当树养,生长期6年,每年结果期长达9个月!真的吗?看看去。

    从围场县城向西北方向走,车子行驶40多分钟进入半截塔镇,经营尖椒树的人叫袁志霞,就是这个镇的。

    眼见为实,名不虚传。钻进又高又大的暖棚,看到那枝繁叶茂,足有两米高的尖椒秧让人眼前一亮,从春季结果到秋季仍是果实累累,每个枝杈都是一嘟噜,一串串的,个头最大的有0.2公斤重。主人袁志霞告诉记者,种子产自荷兰,每亩种植1800株,有水肥保障,每年每株能产10公斤,亩纯收益至少3.6万元。现任镇农技站长的袁志霞说,今年示范成功,明年至少扩展到50个棚,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瞭望半截塔广阔的田野,农业特色产业尽收眼底,薯、菜、菌、药等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其效益非种大田可比,村民高辉搞5亩冷棚黄瓜,年纯收入21万元。他还租地100亩搞两茬种植,春种胡萝卜,秋种白菜,除去成本,一年净挣70万元。“凡搞规模化经营的,这两年都大挣了一笔”。镇党委书记苗立国感慨地说,让分散经营的种养业形成大产业,创出高效益,必须实行集约化经营,把土地向能人集中,培育龙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土地流转就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对出租户和承租户都有利,是双赢。承租户连片开发经营,易于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靠规模牵动市场,易于把产业做大做强,创出高效益。出租户即使山区每亩年租金也在400元以上,他们流转土地后转身到承租户所创办的产业打工,足不出村就挣钱,日工资最少的女的50元,男的80元,常年坚持,旱涝保收,一年到头可是不少的收入。目前,该镇已向能人手中流转土地超过4200亩,吸收务工劳力超过200人。

    半截塔镇土地流转,激活产业是围场全县的一个缩影,记者日前走访了四五个乡镇,看到的土地流转激发当地发展活力的喜人景象。县农工委书记于建新说,县委县政府将土地流转作为推进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现在全县土地流转达到9.6万多亩,成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并呈现许多特点。

    科技能人领跑,有志农民试比高

    “做什么事都要有人先发领跑,创出农业产业高效益,更要有能人示范带头”,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王文合认为,近两年,围场农业产业从弱到强,渐成气候,就是充分发挥科技能人效应的结果。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产业大户都是农业科技行家里手,他们先行并示范成功后,影响带动一批人投入其中。

    在深山区的郭家湾乡,在乡书记、乡长引领下记者走进了孙晓光、于明清的蔬菜冷棚,几个棚里分别种着台湾品种的小西红柿(蕃茄)和日本品种的小西瓜。看来枝条藤蔓上结的果实不少,红红绿绿的,但个头很一般,西瓜最大也就五六斤重。看记者有些茫然,主人于明清马上递上块西瓜让尝尝鲜,不吃不知道,一吃惊呆了,不愧是当今世上最优品种,既沙又甜,皮也薄。在市场上10元一斤,最高卖到13元还抢手。小西红柿口感也非同一般,甜而不酸。他们还种植80亩紫葱。在那深山里,经营这些高科技产品,有没有风险?在一旁的乡党委书记王利回答说,完全有把握。于明清曾是县局的农业技术专家,经他推广的新技术有多项,懂技术才大胆引进新品种。自打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后于明清勇敢地辞掉公职,进入山里搞起了高效产业经营,与人合作承租土地502亩,年创效益至少几十万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山里带来了科技春风,让更多的人依靠科技富了起来。

    能人后面有能人。看到科技人员领办产业鼓起了腰包,一些有志的农民也不甘落后,纷纷走出家门学技术,进行自主创业。半截塔村民毛伟江自筹资金几十万元租地150亩种蘑菇,破天荒吸收150户村民入股,仅今年就培植菌捧40万袋。不仅自己开创了产业新天地,也使百余户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围场流转土地最多的乡镇之一黄土坎乡,如今已落实5600亩,约占全乡总耕地面积一半,吸引了一批有志投资者。该乡二下村初文志之子在外创业有300万元积蓄,看到家乡兴起产业热,就回村投入所有资金建起25个菌棚,精心培植双孢菇,很是成功。每年4个月生产期,每日产菇1.5万斤,以每斤5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超市。按乡党委书记付宝山的话说,土地流转是机遇,投资兴业靠实力,更重要的是信心和勇气,政府就要当好后盾。

    农民合作社甘当“产业红娘”

    “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不可低估,今年全乡产1.8万多吨胡萝卜销得净光,这全是合作社的功劳”,日前在围场新拨乡采访时,一位李姓菜农动情地说。

    土地流转助推了农业产业加快发展,而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又催生农民合作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适时充当着“红娘”的角色。目前,围场马铃薯、胡萝卜、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已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175个,加入会员6500户,带动农户3万户,在全市位于前列。

    起了胡萝卜又种上秋白菜,一年两茬收成,这在围场接坝地区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如今因有了合作社在产销环节提供全程服务,菜农只管种,其他都不用操心,最终钱就到手了。棋盘山镇党委书记李保江坐在地头上同记者拉起话来,说到农业产业时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统筹和引导,具体运作主要靠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张常青动情地说,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都找合作社牵线搭桥。生产所需化肥、农药、地肥由社统一购进,没钱还可赊着,秋季交售产品时再还。合作社还自筹一些资金,买化肥冬储,从而降低化肥成本。奉文马铃薯合作社采取此办法,一年就为农民节约生产资料成本18万元。全县仅此一年节省超过300万元。

    错季菜就是旺季生产,淡季卖,能卖上好价钱,让农民多得实惠。为这,围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可没少费脑筋,下本钱。没钱借钱建设冷藏库,收储农产品。目前由合作社自建的储库16座,还有产业大户建的储库40多个,专为农户提供储存服务,让农民大胆地生产,放收地挣钱。

    “哈,这窝瓜真大,足有200斤重”。半截塔镇党委书记苗立国告诉记者,这是农技协会搞的新品试验,试验成功再向农户推广。原来,县和镇共同投资租30亩地,专搞优新品种示范试验,共有30个系列,180个品种,哪个品种优质高产,来年就推广哪个。按镇干部的话说,“让农民挣钱要打有把握之仗,不能瞎指挥”。

    合作社回收农民产品,出手卖高了,还要给农民返钱。这是围场农民合作社的普遍做法。“价卖高了返还,但卖亏了却算自己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洪源杂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如是说。该社春季收购农民杏核每斤净亏了1.4元,但没让农民退1分钱,社里一下损失了1.8万元。这位负责人说,按入社章程,咋说咋办!

    本报记者 于海旺 通讯员 杨旭 罗海燕

编辑 关亦民 赵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