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紫塞春潮涌——新春记者一线见闻
2012-01-29   00时30分 浏览次数:

    写在前面的话

    龙年新春, 紫塞大地到处都洋溢着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息。踏访城乡,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与往年不同的新年新变化、新春新气象。春节期间,本报派出多路记者下乡镇、入社区、进企业,用火热的心、温暖的笔,写百姓生活,为时代放歌。一篇篇有情、有景、有故事、有人物的报道,原汁原味地记录普通群众的幸福喜悦,生动展现城乡居民欢度佳节的喜人景象,热情讴歌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真实传递基层百姓衣食住行新变化。

    建垃圾池:龙年头件事

    “别看这垃圾是小事,可为老百姓办事就要从这些小事做起。”刚过完大年,宽城满族自治县安达石村村委会办公室内,党支部书记龚培海和几个村干部就聚在一起讨论起村内要建垃圾池的事儿。

    为了改变村民们随处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美化村容村貌,两年前,安达石村在全村安装了80个封闭式垃圾箱。“有了垃圾箱后,村里的环境好多了。”村党支部书记龚培海告诉记者。由于人口多,原先村里生活垃圾的存放一直困扰着村民。没有垃圾箱,村民们就将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很不卫生。现在有了垃圾箱,村民也注意保持卫生了,自觉将垃圾丢到垃圾箱里。可由于没有垃圾池,垃圾箱内的垃圾有的被倒在河套边儿,有的被埋进地里,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堆放的问题。

    “建垃圾池的事儿我们已经完成了征地等工作,过一阵儿天气暖和了就可以开工建设了。”龚书记向记者介绍说。村里规划建6个垃圾池,每个70平方米左右。建垃圾池占了村民刘国柱家的地,可听说村里要为村民建垃圾池,不但改善了村里环境,还能解决村里一部分老年人的经济开销,刘国柱爽快地答应了。村里还组建了3支卫生清洁队,除了开垃圾清运车的人是50岁以下的,其余清扫人员都是村里60岁以上、身体硬朗、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年近70的张俊华是其中的一名清扫人员。“打扫打扫卫生,累不着,一年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也算是挣工资的人了!”张俊华自豪地说道。

    “村里还准备投资300多万元建一座垃圾填埋场。有了垃圾箱、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场,还有专门的‘环卫队’,我们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有正规的垃圾处理网络体系了”。村委会内村干部们都满怀希望地向记者说道。

    央企开到家门口 农民变身新工人

    1月22日,农历除夕。下午两点左右,丰宁波罗诺镇哨虎营村已经响起了隆隆的鞭炮声,许多人家的年夜饭开始了。

    在农民老张家,今年回家过年的侄子和女儿也在忙活着准备年夜饭。“我们家的年夜饭比较晚,正赶上我爸上白班,差不多要4点多才能到家,我们再吃团圆饭。”

    “不是农民吗,怎么还上班”,面对记者的疑问,小张笑着说,不光是我爸,现在村里的许多人都像城里人一样正常上班。果然,记者一打听,村里的许多人都像城里人一样成了“上班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村党支部书记老黄的话解开了谜底。原来,哨虎营村所在的波罗诺镇有丰富的矿业资源,2010年,这个镇成功地牵手中央大型企业——中国保利集团,在镇南面的山上建起了选矿企业。“除了少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200多名工人都是我们周边村里的老百姓”,老黄说。

    今年40多岁的老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这些年就是出外打短工。因为没有技术,再加上总是欠薪,挣的钱并不多。“我以前在山西代县的一家铁选企业看机器,前年过年回家,听说镇里的企业招工,我就报了名。因为以前干过这个活,所以很顺利地就上班了”,老张说:“现在我们是3班倒,每个班8小时,每月2000多元钱,加班还另算,还能照顾家。”吃着团圆的年夜饭,老张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夜渐渐深了,隆隆的鞭炮声和礼花响彻山村,央企让“老农民”变成了新工人,也让山村的夜晚显得格外的亮堂。

    滑雪泡温泉 时尚过大年

    龙年春节怎样过才时尚?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过节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在运动、休闲、健康等关键词盛行的今冬,滑雪、泡温泉已成为市民首选。

    难得的春节长假如何度过,才能将积攒了一冬的激情彻底释放?大年初二,走亲访友告一段落,元宝山滑雪场迎来了大批滑雪爱好者。滑雪场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从初二开始,他们每天要接待300到500位滑雪爱好者,在这些客人中,有本地市民,也有来自唐山、秦皇岛、北京等周边城市的客人。

    在喧闹的雪场上,市民王先生一家人正在嬉戏。虽然并不擅长这项运动,动作也略显笨拙和僵硬,但一家人还是很享受冰雪带来的激情与快乐。王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过春节再不是吃饭、喝酒、看春晚那么简单了,走出来,到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冰雪乐趣,这个春节他们一家人过得既开心又充实。

    春节长假,有的人喜欢在冰雪世界体验运动的乐趣,还有不少市民则喜欢在冬日里体验泡温泉带来的暖意。

    大年初五,记者一家人与朋友一同驱车来到隆化七家泡温泉。上午10点钟,正是温泉城人气爆棚的时间,前台挤满了等待办理手续的客人,温泉池和游泳池中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市民管女士带着老人、孩子也来到温泉城感受温泉养生的魅力。管女士说,每年春节自己都带着家人、孩子一起来泡温泉,这里的水好、环境好,对养生也有好处,泡一天温泉洗去一年的疲劳。

    温泉城的老板介绍说,从初二营业至今,每天接待客人的数量是平时的2到3倍,高峰时段不少客人需要在前台排队等候。虽然忙活一天下来很累,但看到生意这样好,心里还是很高兴。

    新房圆了我的团圆梦

    新春的暖阳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了李秀兰老人家的新床上。“我宝贝外孙女就要回来了,赶紧铺上她最喜欢的粉色床单,宝贝都快4周岁了,还是第一次回来过年呢,要不是搬进了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啊!”红色的贴纸,金色的“福”字映着老人激动的脸庞。

    57岁的李兰英,是从北马圈子矿区刚搬到鹰手营子矿区为解决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而兴建的兴隆小区的退休工人。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嫁到了北京,2008年生了外孙女后就没再回来过过春节。李大娘回忆起过去,发出了无限感慨。“以前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进门就能从厨房看见卧室和后山了,穿堂的山风,那叫冷啊,过年时大晚上还要端着开水去烫被冻上的水管。小孙女怕冷,4年了,一直都没能和孩子过上团圆年。”李兰英告诉记者,她和老伴都是退休工人,一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自己常年吃着治颈椎病的药,走路还一跛一跛的。想闺女,想孙女,也不能去北京看看,就梦想着什么时候能搬进暖和的楼房,把小孙女接过来和孩子们过个团圆年。

    望着白色的瓷砖地面,摆满瓜果的玻璃茶几,红色的整体厨房和装了太阳能的卫生间,李大娘高兴地说:“现在好了,新楼房比旧平房大了整整两倍,两个卧室都放上了双人床,随时都能用上热水,地暖又省地又暖和,以旧换新,自己补了几万元就住上了暖和的新楼房,终于圆了我的团圆梦了。”

    像李兰英一样,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已使营子矿区、马圈子矿区和汪庄矿区上千户的退休工人住上了新房。

    深山沟里喜事多

    1月23日,大年初一,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记者趁着拜年的机会,在老家隆化县庙子沟乡庙子沟村大东沟自然村走访了30多户人家,老乡们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家乡的变化。

    “我家的变化太大了!”村民董彦斌自豪地说。董彦斌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双目失明,儿子上学。村里看到他家里困难,给他的媳妇办理了低保。去年,他找准时机养了10多头奶牛,如今这个贫困户靠着养牛,供孩子考上了大学。

    “路平整了,卫生变好了。”村民丁通说,“村里修了水泥路,前村的队长丁树民又借着村里修梯田之便,将村中的河套路用铲车铲得很平整,村民也不再随意乱倒垃圾,村路一下子就干净了很多。”

    “村里的风气变化最大。”老党员董玉申说,“咱们原来是有名的人穷村乱,村民之间纠纷不断,赌博等不良习气一度弥漫全村。如今,村里的青壮劳动力一开春就开始外出打工去,承包砖厂的、搞建筑的、上北京包地种的,都使着劲呢,这春节来了,你看没有什么耍大钱的了。就在平时,也没有因为小事闹纠纷打架斗殴的了。”

    “咱村原来从没有任何产业发展,到如今有3家养牛,两个包工头、两个开商店的……”村民韩树国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村里的变化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村民丁树龙说,“种地不用交税了,还有种地补助,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了我们农村人生活的信心和底气。”

    记者行走在村里,初春的阳光照在村民门前的大红春联上:“逢盛世春风和煦,太平年阖家幸福”。映红了村民的笑脸。

    留守儿童的幸福年

    腊月二十七,平泉县黄土梁子镇黄土梁子村一个简陋的房屋里,11岁的琪琪终于盼回了一直在外打工的妈妈。

    琪琪刚出生不久,爸爸就离开他远赴北京打工了。在8岁那年,病魔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父亲的去世对于这个不富裕的家庭是个致命的打击,生活更加拮据了,琪琪家很快成为村里的特困户。为了维持生计,妈妈只好到县城打工,家里只留下了琪琪和奶奶相依为命。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过年。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里,享受着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妈妈给琪琪带回了零食和饮料,为他买了新衣服。奶奶赶集给琪琪买了开心果,在外地工作的爷爷给他带回了爆竹和爱吃的零食儿。

    过去的一年,50多岁的爷爷、奶奶都入了新农保,很快就可以领养老金了,无论金额多少,生活都有了些许保障。学校也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金额的资助金,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帮助琪琪更好地完成学业。

    除夕这天,琪琪兴奋地跟着妈妈贴春联、福字、挂钱儿,包饺子,燃放鞭炮,还按照古老的习俗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燃烧黄色的裱纸,为来年祈福。

    妈妈说明年不想再出去打工了,希望能够学些技术、攒些积蓄回到家乡做点小生意,陪在儿子身边。目前,村里已经基本普及了新农合和新农保,而且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提高百姓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听说将来百姓负担会越来越少,养老金会越来越多。至少,生活是有希望的”。 琪琪妈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异乡人相依相伴过大年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绚烂的烟花绽放于夜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一群无法回家过年的外乡人,他们相聚在一起,“搭伙儿”过新年,共同感受着承德浓浓的年味儿。

    来承德已经4年的张燕,早已把承德当做自己的家乡。“我们这一代人,因为上大学、找工作,很多人都离开老家,在外闯荡,在外地居住生活现在是很普遍的事”。张燕说。

    初四这天,张燕家显得特别热闹,老公家的兄弟姐妹都聚到她家来过年。20来个年轻人的聚会分外火热,不时传出的四川话、东北话、甘肃话,引来家人阵阵笑声。“两个妹妹分别嫁到了四川、北京,一个弟弟在东北上学,我又是甘肃人,这一家人天南海北的,格外热闹!”张燕边忙活边说,“大家都离得远,平时难得见面,过年了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品尝各个地方的特产,聊聊各个地方的风俗,给这喜庆日子增添了不少乐趣!”

    对于河北民族师范学校的大二学生王浩来说,龙年春节,他和同学们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他告诉记者:“从北京回新疆要42小时,还要换乘2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费钱又耗力,我在这里和不回家的同学一起过年,等到不是高峰的时候,爸妈来承德看我,顺便还可以旅游一下。”

    “除夕那天,我们6个人在宿舍看春晚,自己动手包饺子,给父母打电话拜年,还挺热闹的”。正月初六,王浩和同学早早来到文化大厦的几家店铺,“过年期间各店铺都比较缺人,我们年前就联系好了来这里做兼职,这样过年又热闹又能勤工俭学挣点钱,挺精彩的”。

    多彩的生活 浓厚的乡情

    大年初二,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记者踏上了去往平泉的回家路。

    汽车刚驶出不远,电话中便传来了老妈熟悉的声音,声音中带着热切与渴盼,一股暖流立刻传遍记者的全身,家乡的一草一木,爸爸妈妈亲切的笑脸,邻里的欢声笑语便在脑海中映现。

    刚驶入平泉县界,一块红色的大牌子格外显眼:拜年喽!欢迎平泉老乡回家过年。红红的灯笼、暖心的话语,让记者再次感受到了回家的欢心与愉悦。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不仅有整齐的街道、宽阔的马路、林立的楼房,更有对归来游子的欢迎与关爱。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彰显出了城市浓浓的人文情怀。

    “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和谐建设。”刚进家门,爸爸便高兴地说,现在政府更加注重情感沟通,更加关注基层百姓的生活,大家的生活质量普遍有了提高,城市越来越精神,人也越活越有劲。

    70多岁的腾大爷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原来一直靠儿女养活,如今不仅有了医疗保险,还有了养老保险,自己每月都能按时领到800元钱,不仅自己有了零花钱,还能给孙儿压岁钱,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

    社区生活更是多彩。不仅有了图书馆,人们还带头捐款,购买了乐器,组建了舞蹈队和活动室。“走出家庭,和社区居民融在一起,大家自娱自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城北社区居民郭景林自从退休后,组织了30多名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梨园春”老年艺术团,每年义务演出达70多场。这不,现场又为大家唱起了昆曲。

    多彩的生活,浓浓的乡情,整个小镇笼罩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

    春节新时尚 “低碳”回娘家

    1月24日,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二,按照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拜年。

    在近年盛行的短信拜年、送礼不如送健康、送礼不如送实用风潮的影响下,如今回娘家的场面较过去可是大不一样了。女儿、女婿们把往年的大包小包换成了“低碳”的礼品和实用的特产,而丈人、丈母娘也会准备上一桌丰盛的“迎婿饭”和一些特产作为回礼。

    在滦平县的王家沟村,未化的积雪、枯木覆盖的山川和堆满秸秆的田地在这一天“沸腾”起来,乡村街道、山坡河旁,随处可见小轿车、摩托车来来往往穿梭的身影……

    戴先生就是这大军中的一员,汽车后备箱里装着核桃、大枣、枸杞等礼物,十分简单。“以前回家看老丈人,又是鱼又是肉的,一箱又一箱,到最后放坏了也没吃完,造成了很大浪费,今年我送了些健康品,保准老丈人喜欢”。戴先生说。

    同样倡导“低碳”回娘家的还有嫁到市里的马女士,她说:“现在日子好了,娘家亲戚什么都不缺,还不如给老人一些钱,想穿什么想吃什么自己买,省得我们操半天心还不合老人的心意。”

    近几年,在城市和乡村,“低碳”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康”过节渐渐成了一种潮流,这种方式既节省、环保,又传承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既保持了浓浓的年味、人情味,又让新年过得健康,真是“何乐而不为”啊!

    喜看城乡万象新

    龙年新春佳节,承德城乡处处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着承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丰硕成果。

    当热闹的爆竹声渐渐平息,当温馨的亲朋团聚定格在记忆,龙年的希冀,汇聚成承德人民加快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是一个亲人团聚、亲情萦绕的节日。千百年的传承积淀,让春节承载着中国人对举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寄托。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放下手里千头万绪的工作,不顾千辛万苦的旅途跋涉,回到家乡与久别的亲人相聚。看看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和皱纹,跟家人一起做做饭菜、拉拉家常,重温儿时放鞭炮、堆雪人的乐趣,其中浓浓的感恩、感动和感慨,让人们体味亲情的可贵,喜庆的乐趣,享受着发展的成果。

    春节长假,忙碌的人们停下来重新调整身心,为新的一年积蓄力量。不论都市白领,还是机关职员,无论漂泊异乡的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都选择自己的娱乐方式,尽情地欢度新春佳节。

    新的征程总是充满无限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提供了诸多机遇。站在新年新起点上,既要满怀信心,更需脚踏实地。大到为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小到为了个人成就、家庭幸福,都需要每个人付出点点滴滴的努力。

    新春新年新变化,喜看城乡万象新。

    记者 王喆 翠昕 国臣 徐凯 李敏 海滔 丽红 乔溪 丽莉 思稳 中新

编辑 关亦民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