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共富的脊梁——兴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朵金花”引得百花争妍
2012-11-12   07时44分 浏览次数:

    兴隆“富兴”苹果,享誉京津;“紫瑜珠”板栗,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旭东”山楂,与天津华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订单销售果品达6000余吨;“日本清香”核桃,2块钱1个,论个卖——


    农民增收共富的脊梁——兴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朵金花”引得百花争妍

    张作承



    “之所以强调发展林果产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仅是个农民致富增收问题,而且是一个共富问题。现在兴隆农户间富裕程度的差距,主要是果树多与少的差距。如果林果产业发展上去了,贫富上的差距将会明显缩小。”


    日前,兴隆县委书记王瑞林在一次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调度会上说,全县年产板栗8.5万吨、山楂25万吨,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的果品产量不能满足县内企业需求,仅承德栗源食品加工园区建成投产后,年消耗山楂10万吨、板栗10万吨,再加上县内其它几十家果品加工企业,果品供应将出现缺口。虽然现在人均达到200株果树,但根据林业部门的调查,林果产业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到全县农民人均达到三五百株果树的时候,农民的富裕水平、致富能力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要继续实行大栽大育,大干3年,栽满插严。造林栽果是兴隆农民的看家本领,也是最大的优势,一定不能把我们这个看家本领丢了。”


    兴隆有着“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华北最绿”、“京津后花园花果山”、“京畿凉岛”、“天然氧吧”和境内的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京郊最美的50个景区”第一名的美誉。


    据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副县长杨兢成介绍,兴隆的生态成果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换来的。特别是近30年来,兴隆的县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林果立县的决心、信心没有变,并每届都有新举措。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


    王瑞林说,虽然兴隆是林果大县,但还不是经济强县,要实现强县的目标,就必须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07年以来,市级、省级、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蓬勃兴起,为兴隆林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村民找到“永久性的财富”




    “几年前,当别村苹果1元1斤还卖不动的时候,俺们村的普通苹果就能卖到10元3斤,富硒苹果卖到7元1斤,礼品果论个卖的话50元1个。”


    “别村的果树种植技术员紧缺,可俺们村普通妇女就能当技术员。”


    说起这一切,本村的人津津乐道,外村的人眼红、嫉妒……兴隆县车道峪村是如何做到的呢?


    车道峪村是个典型的小山村,“要矿没矿,要企(业)没企(业)”。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村民只能在一亩三分地里刨食,村民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1996年,赵久广被选为车道峪村支书,卖过米面、收过废品的他一上任就开始琢磨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再富的矿也有采完的时候,我要为村民找到‘永久性的财富’,让村民富起来,日子好起来。”


    赵久广把目光瞄向了苹果。上世纪90年代初,车道峪村就有村民开始栽种苹果,但那时都是一些国光、黄元帅等老品种,秋天一到,果是产了不少,可是3毛钱1斤都卖不动。但赵久广却拿定主意:“种苹果肯定会比种粮食收益好。”


    刚一上任,他就从家里拿出800元钱,领着种植大户到山东学习考察苹果的种植及市场情况。那时,8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件事他妻子至今仍感慨不已:“那个时候,我一年到头也不舍得为自己添件衣服,连一根冰棍都舍不得买。”


    考察归来,车道峪村就确定了大力发展“红富士”苹果的思路。不到3个月,赵久广就带领全村人集中连片嫁接、新栽“红富士”500亩。为了保证水源,赵久广带头组织干部群众在树下建起了管道网,还铺设上山铁管3000米。


    果树虽然种上了,可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村民分散经营又常常旱涝不均。


    2007年,在县农工委、供销社等部门的帮助下,成立兴隆县“富兴”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富兴”取“富裕兴隆”之意。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全村苹果生产实现了育种、剪枝、打药、施肥、浇水、采摘、包装、销售“八统一”,并建起苹果加工生产线,实现从分级、清洗到包装一条龙。


    “果树开花施肥剪枝什么的,合作社给指导;苹果成熟了,合作社统一负责卖,我们都不用操心。”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在合作社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车道峪村的“富兴”牌苹果越来越好卖,价格节节攀升。“去年秋天苹果下树,不到年底就卖光了。”村民陈友良说。


    苹果好卖了,村民的日子好起来了,几乎家家都建起了新房,有的还买了小汽车。看着村民日渐富裕,赵久广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份好生活延续下去。由合作社组织成立了农民夜校,每周日晚上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来讲课,传授种植管理技术。


    “夜校可帮了我们大忙,好多种植技术都是在那里学到的。现在我们村的妇女走出去都是技术员,外村来请去干活还得150元一天呢!”村民赵久亮说。


    “村民富了,更要加强学习,综合素质提高了,好生活才能持久。”村里的夜校原来只讲科技课,赵久广又加了“三课”——法律课、党课、文艺课。不光要抓致富,还要让全村人的精神面貌上一个台阶。


    “是合作社帮了我们,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的事。”赵久广说,“前两年引进的国际先进品种‘三优’苹果,过两年就要进入盛果期了,到时候平均亩产可达4500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5万元。”


    9月6日,兴隆县政府县长薛青松带领农口各部门到半壁山镇现场办公,为“富兴”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招把脉。“现在‘富兴’苹果的质量和声誉都没有问题,缺乏包装、缺乏精品包装:小包装2个苹果可叫双喜临门,4个苹果可叫四季发财,6个苹果可叫六六大顺,8个苹果就叫八仙过海。”薛青松说,“以后兴隆所有的苹果都要打这个牌子,要使之成为北京的名优品牌,将车道峪打造成‘富兴’苹果的集散地。”


    “我们合作社要建一个1000吨的气调库,到那时我们就敢和北京各大超市签订常年供货合同了。”赵久广说,“以后家家户户的日子将会越过越好。”




    大山的事,大山知道




    兴隆县地处燕山深处,主峰雾灵山纵卧其境内西北部。与北京、天津及河北的遵化、迁西接壤。北京那边就是兴隆,就边界距离而言,北京与兴隆零距离,因为北京的密云和平谷与兴隆接壤,边靠边,界挨界,村相邻,路相通,人相往。兴隆的版图就像一片树叶,翠绿而迷人。


    森林覆盖率高达65.76%,是华北最高的县份。海拔比北京高500多米,年均降雨量740毫米,比北京多200多毫米,是河北省降水最丰沛的地区,有“一年下72场浇陵雨”之说。生态好、空气湿度大、纯净度高,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夏季气温比京津低6-8摄氏度左右,形成了昼夜温差大、清凉舒爽的小气候。兴隆白天的热没有难熬的痛苦,夜晚的清凉送来的是惬意的享受。整个夏天兴隆人享受着绿色环保的天然大空调,这在北京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气候湿润近似海滨,树木葱茏不让江南”,“百里两季,周边皆热她独爽”,这是诗人对兴隆夏季的赞誉。


    公元前1661年,满清入关在河北省遵化建清东陵,兴隆作为这座皇陵的“后龙风水禁地”,被封山至1915年才得以有人居住,封禁时间长达254年,1930年,始建兴隆县。


    在兴隆,悲莫大于林衰。若林衰,则兴隆衰。


    在兴隆,幸莫大于林兴。若林兴,则兴隆必兴矣!


    兴隆也曾走过弯路。自清末至上世纪70年代,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由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忽视生态建设,陡坡开荒、毁林种粮,对森林资源过度采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兴隆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兴隆人民饱受疾苦。


    改革开放后,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县里的决策者们通过冷静分析,把目光投向了“山”上,把关注点集中到了“林”上。提出“以林为主、粮果并举、多种经营、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


    连续多年由县财政出资,免费向群众提供林木种苗。出台文件规定“地随树走、谁栽谁有”和“谁造林、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发布了“禁牧禁伐禁开荒禁污染”四道禁令。


    2000年以后,各地资源、能源产业日益兴盛。县委专门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是:林果业是受益面大、藏富于民的产业,群众要致富离不开果树;矿业虽然对财政贡献较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兴隆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林果及其加工业为主。为此,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兴隆”的思路,实施“林果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化带县”四大主体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以林为主”到“林果立县”,兴隆在发展林果业上的认识层次越来越高,工作内涵越来越丰富,思想观念越来越坚定。


    30多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7.5%提高到65.76%。兴隆虽然山高、坡陡,但却做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清流缓出川”。即使在枯水季节,大河小溪依旧清水潺潺,长年不断。每年可向京津水源密云水库输水4750万立方米,潘家口水库输水6750万立方米。


    “让绿色既长叶子,也长票子”——兴隆人在山上找到了出路。


    在兴隆,能称上“栗子王”的,当属徐开义了。


    徐开义是个本地人,高中毕业后先是当了几年小学教师,后又开了几个铁矿。他想,铁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早晚会开采完的。人,到了一定境界,想到的就不是光为了自己赚钱了。什么项目既可富民,又能带来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于是,徐开义选择了板栗加工项目。


    2007年,他成立了紫瑜珠板栗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为国家级示范社,辖长城沿线百里板栗带上8个乡镇,120多个自然村,3万多农户。拥有绿色基地1.5万亩,其中有机板栗基地1100亩。


    多年来,坚持免费为社员提供培训、技术及产中产后服务,以栗农为主体,服务与经营并举,上联市场,下联栗农。年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总利润400多万元,社员户均增收2.5万元。


    “赚日本人的钱,比买日货,心里舒服多了。”一位农民这样说。




    “旭东”山楂,火火火




    十月进兴隆,红果遍地红。红果又名山楂、山里红、胭脂果。山清水秀美如画,兴隆山楂甲天下!兴隆山楂肉质肥厚而柔韧,味酸甜而清口,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极高,有消积、化痰、防暑降温、提神醒脑、增进食欲等功效。近年来,临床研究有降低胆固醇以及降压利尿作用。据文献记载,早在明嘉庆年间,兴隆的山楂被视为贡品、珍品。


    1983年,资源清查时,全县山楂面积仅有2.5万亩,产量5706吨。当时县委、县政府专门就山楂一项提出了“三年大育、五年大栽、实现大地一片红”的口号。


    1986年,把山楂确立为兴隆县“县树”,同年10月,举办兴隆县第一届山楂节,1987—1990年又连续举办了4届。


    1988年,青松岭镇建立起果品加工厂,研制出全国第一瓶红果(山楂)果茶,并很快占领北京等各地的市场,成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游泳队的指定饮料。一时间,“青松岭”牌果茶在市场上风光无限。


    曾几何时,红遍全国的兴隆红果,由于管理粗放,品质下降,加之深加工用量少、没有跟上,致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隆山楂的价钱一落千丈,最低时只卖到几分钱1公斤。“摇钱树”一度变成了“伤心树”。


    由1公斤几分钱没人要,到1公斤2元多抢着买,几经沉浮的兴隆红果又“红”了起来,原因何在?“是科技创新提升了果品品质,是高科技深加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高了红果的附加值。”王瑞林一语中的。


    兴隆县旭东山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杰出的代表。


    2007年,旭东山楂登记注册时社员只有50户,现已发展到遍及5个乡镇的870户。每年收购时社员均享受高出市场价格0.1元的优惠价。


    2007年,完成订单销售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700元。


    2008年,完成订单销售4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4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800元。


    2009年,完成订单销售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500元。


    2010年,与天津华旗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有机山楂销售订单,以高出市场价格10%的价格销售,完成订单销售6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让社员真正得到了更高的利益回报。


    几年来,旭东山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有机山楂基地面积,现已拥有有机山楂基地6800亩,同时,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培训、购买生产资料、施肥、修剪、管理、加工、销售、品牌“八统一”,大大增强了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谈起今后的打算,合作社理事长刘旭东信心满怀:明年设计投资500万元,建一座2000吨的低温冷藏库;创建旭东山楂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与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对接,实现网上订单销售;建一处山楂果品打浆生产线,真正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让社员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兴隆县北水泉乡塔前村王长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2002年3月,通过朋友介绍与河北农大和河北定州优质核桃种苗基地取得了联系。将自己多年当“破烂王”和从事运输生意积累下来的5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在了自家承包的荒山上。引进日本清香核桃苗和接穗,通水、通电、通路。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搞起了栽植和利用野生核桃树嫁接日本清香核桃实验。


    经过不懈的努力,实验取得成功。引进的树苗和改接的核桃树长势良好,耐寒性强,果实饱满。3年后进入盛果期,收获日本清香核桃1万个,河北农大以每个2元的价格全部回收。“核桃论个卖,听起来都新鲜,而且卖到了2块钱一个。”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2004年底,王长发也因此以高票当选为村支书、主任,并连任至今。


    当上村干部的王长发,自感身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只考虑自己家的事不行了。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为他沉甸甸的心事。


    一家一户,土地太少,毕竟成不了大事。他开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路子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后,他敏锐地观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就是自己昼思夜想的那种把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培育农产品市场竞争主体、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


    依据当地实际,他提出: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


    具体运作,采取股份制经营方式。村委会负责园区规划、水利设施配套、统一组织苗木采购、栽植,成立专业人员队伍负责管护。入股方式。采取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两种方式。分红方式。3年内不分红,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可以在原承包地内种植矮秧作物;3年后不得再种植任何作物,以地入股的,无论盈亏每亩享受补贴400元,按股支付。其余收益、风险按股分配或承担。


    此举一出,加之王长发种植日本清香核桃已经取得成功,并效益显著,立即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张家三分,王家半亩,173户245亩地很快汇聚在了一起,打破了过去的户与户之间的地界限制。本村村民资金入股10.2万元,栽植日本清香核桃1.1万株。同时,通过工商注册,成立了北水泉乡日本清香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


    “没风没浪没风险,省心省事省工夫。”“既能分红,又能打工赚钱,收入成倍增长,绝对是件好事。”农民反映,土地流转后日子过得比以前更舒坦了。


    如果说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合作社内在动力的话,那么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园区下方占地60亩的养殖小区已经建设完工。采取出租圈舍、偿还贷款、粪便为园区核桃树施肥的方法,既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为园区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提供了天然农家有机肥。


    2009年,园区进入盛果期,年创产值500多万元,每股获益3万元。现合作社园区面积已扩大一倍,达到500亩。


    北水泉乡日本清香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现在不开矿,收入也不少,而且核桃树能活上百年,子孙后代都能得到实惠。”王长发说。


    兴隆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目前,以板栗、山楂、苹果、核桃为主导品种的各类果品发展到82万亩。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18家,直接带动5.9万农户。


    与此同时,以果品资源为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年加工果品能力30余万吨,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产品有10大类12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6亿元。通过发展以果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全县有3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有4.5万多户农民从事林果储运、加工、销售及相关行业,年工资性收入近1亿元,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赢”。


    兴隆,这片优美的燕塞山水,必将成为山区农民永远的增收共富之源。


    编辑:李兴安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