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是全国马铃薯之乡,从过去人们填饱肚子的“饭菜一年粮”,发展到今天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围场马铃薯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站在新起点,面对新要求,如何让这一产业升级发展,农民致富,请看——
承德围场马铃薯是如何壮大的
刘阜民 杨旭 宁利勇
“山药蛋真不赖,又当饭来又当菜。灾荒年代有了它,男女老少全保下。”这几句顺口溜,是围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马铃薯的独有情怀。
围场的老一代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帮助他们度过灾荒的“山药蛋”,如今成为了围场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蛋蛋”,马铃薯产业也成为该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田野上那白色、紫色的马铃薯花朵竞相开放,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伸开双臂播撒“雨露”;工厂里那经过“洗礼”的薯条焕发着诱人的清香,雪白的全粉发出耀眼的光泽……围场马铃薯产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2012年的春天,对于围场产业发展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平凡、不平静、不平庸的春天。围绕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马铃薯加工、马铃薯销售、马铃薯仓储等“五大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马铃薯种薯繁育供应、标准化示范、集散、价格形成、文化展示等“五大中心”的美好蓝图——《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决策者们的构思下,经过反复论证,开花坐果,正式出炉了。
产得高——让每一颗种子都结出更多果实
“马铃薯高产不高产,种子是关键。”在全国惟一一个县级马铃薯研究所里,高级农艺师丁明亚一边观察绿油油、长势喜人的新培育的马铃薯原种一边与笔者交流。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薯种我们几乎都能繁育,全县现有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一家(县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企业三家(县马铃薯研究所、永丰种业、佳禾种业),微型薯年生产能力5000万粒,可种植1—1.5万亩,年生产原种3—4万吨,种薯生产企业10家,年生产一级种薯7万吨。围场马铃薯年年高产,种薯功不可没呀!”
“今年,围场从县财政拿出500万元用于激励围场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和研发。‘十二五’末,围场计划脱毒微型薯年生产规模达到1亿粒,2020年底达到3亿粒。种薯扩繁基地‘十二五’末达到10万亩,2020年达到15万亩。‘十二五’期间,实现一级种薯应用全覆盖,把围场建设成为全国种薯繁育供应中心,我们有信心。”丁明亚坚定地说。
马铃薯高不高产,生产技术也是关键。
今年,围场在马铃薯主产区以“土地流转、高产创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晚疫病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为主,新建集中连片500亩以上马铃薯综合示范园区5个,200亩以上示范园区30个,示范面积9500亩,引进推广了早大白、荷15、夏坡蒂、春薯、克新等适销对路的品种10余种。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播种作业面积10万亩, 在御道口、广发永建设马铃薯综合高产示范片区2万亩。
同时,以中国农科院、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河北农机研究所为依托,引进新品种640多个,自主研发生产出大中小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播种机、中耕培土机、收获机等3个系列15种机型,累计生产马铃薯系列机械400多台套,大大提高了马铃薯亩产量。
“让每一颗种子都结出更多果实,实现高产是我们的目标。目前,围场农民种植马铃薯产量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在坝上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实行农场化管理,产量高、效益好,均代表了国内马铃薯生产的先进水平。”围场农牧局局长张长青信心十足地说。
卖得出——让每一颗果实都发挥最大效益
产得再高,卖不出去,就等于没有价值。围绕这一问题,围场把商品薯销售和马铃薯深加工摆上了重要日程。
在2011年全国马铃薯严重滞销的情况下,围场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发挥现有薯菜网络交易中心、26个马铃薯专业协会以及5000多从事马铃薯营销的经纪人作用,全县马铃薯商品薯基本实现了全部销售。同时拓展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山东等多个省、市、地区,提供菜用薯3亿多公斤,为北京辛普劳、上海百事、上好佳等几个国外知名大公司提供炸条、炸片商品薯1500万公斤以上。现在该县马铃薯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目前,围场以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马铃薯及其制品集散地(物流园区)为一级市场的工作已经筹备,以马铃薯集中产区以及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或村建收购网点为二三级市场体系基本构建。
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发展、县级领导包保联系企业、协调贷款支持、项目资金帮扶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全县马铃薯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延长。
7月5日,全省投资规模最大、引进设备最先进、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马铃薯深加工企业承德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的马铃薯深加工项目正式落户半截塔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部工程完工后,年可加工马铃薯15万吨,生产全粉2万吨,薯条3万吨。
7月10日,四合永工业园区内,投资1.12亿元的承德味来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年生产薯条1.6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
与此同时,长宏淀粉有限公司、魁仙食品有限公司、双哲食品有限公司、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规模在1000吨以上的淀粉生产企业也都实现了扩能改造,并开发了粉条、粉皮等马铃薯系列食品,延长了产业链条。
预计到“十二五”末,围场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2020年达到50万吨,力争把围场建设成为“全国马铃薯制品生产基地”。让每颗马铃薯都发挥最大效益。
储得下——给马铃薯增值挂上“双保险”
最近几天,家住广发永的马铃薯经纪人任丽荣忙得不可开交。去年,她投资10多万元建设了存储能力达到100多吨的薯窖,用于马铃薯的收购和外销。今年薯价格回升,她抓紧时间联系销路,售出了大批商品薯,狠狠地挣了一笔。现在,南方商品薯陆续上市,她又把所有存薯运往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加工扩大收益。
如今,围场全县现有储藏能力50吨以上的贮窖已达450多个。其中,1000吨以上的贮窖53个,5000吨以上的贮窖6个,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50多万吨,年马铃薯贮藏增值可达2000多万元。全县基本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的贮藏体系,促进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各环节、各主体的有效连接,均衡市场需求,成为延长销售时段,化解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矛盾的突破口和主要举措,给马铃薯增值挂上“双保险”。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围场还将打造马铃薯产品集散中心,马铃薯价格形成中心,马铃薯文化展示中心,积极推进马铃薯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马铃薯及其制品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使围场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物流集散地之一。同时,依托马铃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马铃薯期货交易,逐步使围场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马铃薯及其主要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与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定期举办“中国(围场)金秋马铃薯文化艺术节”活动,举办高端论坛、商务洽谈、文艺演出、摄影比赛、马铃薯王评选、厨艺比赛、名优产品竞赛与展览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弘扬马铃薯文化,提高马铃薯知名度。
小小一个“山药蛋”,牵动的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折射的是党和政府发展产业、富民强县的思路和智慧,它必将成为围场又一张响亮的“招牌”。
责任编辑 马利华 那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