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平泉大地,食用菌大棚内,朵朵蘑菇长势喜人;温室大棚里,株株蔬菜绿意盎然、棵棵鲜花娇艳欲滴。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小区拔地而起,集中连片的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竞相崛起……这一切昭示着平泉现代特色农业的魅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必须以抓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共享现代农业成果带来的新体验。”县委书记董正国介绍。近年来,平泉县立足“农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打造食用菌、设施园艺、现代林业、畜牧养殖“四大”特色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化率居全市首位。2011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产值经营额达34.5亿元。“四大”特色产业带动4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小蘑菇撑开农民“致富伞”
“卧龙镇作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镇,集生产基地、食用菌物资交易市场、食用菌食品加工厂于一体,全镇80%的农民都在食用菌这个产业链条上。”卧龙镇种植大户高树满深有体会地说。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富民、低碳的绿色产业,这已成为全县农民的共识。
近年来,平泉县实行政府主导并协调市场管理,积极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成富民主导特色产业,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2.6亿盘(袋),跻身全国“三甲”行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1家,居省内各县之首。“平泉香菇”、“平泉滑子菇”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诸多殊荣。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达到9.8万户。
设施园艺打造农民“聚宝盆”
设施园艺产业的高效益已被越来越多的种植农户所认可。在平泉县二道河子花卉种植专业村,种植大户张卫国介绍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们村的百合花都卖到了北京,每户每棚增收4万元以上。
这个县立足冀、辽、蒙三省区交界、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以“一区两线”(一区即榆树林子镇和台头山乡,两线即101线和平铁线)为重点发展设施园业。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如今“辽河源”、“清水湾”、“雄锋”、“平泉”等品牌蔬菜远销东北三省、广东、浙江等地区,百合、非洲菊等花卉打入京、津、唐市场。目前,全县发展露地菜(花)2.5万亩,新增设施园艺3500亩,年可创产值13.5亿元。
现代林业栽下农民的“摇钱树”
平泉县发展现代林业,山杏产业是典型代表。为使山杏升值,该县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买‘三北’、卖‘全国’、深购远销”的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场,市场杏核年吞吐量达到3万吨,市场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建成活性炭、杏仁饮品山杏企业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拥有50余条生产线,年加工产品达9万吨,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加快山杏产业发展,这个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意见》和《平泉县林(山杏)果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到2015年山杏原料林基地面积将达到80万亩,平泉将成为全国山杏产业示范园区,良种选育、产品研发孵化基地,产业基础全面改善,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产业质量全面升级,为构建生态经济林产业新格局做出典范。
畜牧养殖撑起农民“钱袋子”
平泉是传统畜牧业生产大县、河北省畜牧业主产区、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河北省养猪重点县、河北省养鹅重点县、河北省肉牛改良先进县和承德白鹅种鹅基地县。
近年来,这个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按照“一种五化”(良种普及、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防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强基地建设,健全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蛋鸡、肉禽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养殖,特别是以标准化养殖园区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99个,已通过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一体化认定的养殖企业18家,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2.6亿元,同比增长14.5%,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王钟霖
编辑 关亦民 刘宏韬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