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2012-06-04   01时09分 浏览次数:

    本网评论员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承德历史文化的核心,是承德城市发展的根脉。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这些历史文化的遗产,为子孙后代保护它,使它真实、完整地延续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也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文物没有声音,却能传递历史的话语。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学发明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和源泉。要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传之于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我市是清王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文物古迹荟萃,仅避暑山庄内就有清朝皇帝题有匾额的古建筑380余处,馆藏文物数万件。众多的文物古迹形成了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文物旅游资源。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物抢救和保护在我市是重中之重。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全力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风貌的还原工程。

    从1976年到2005年,我市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实施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3个十年整修规划,大量文物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但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技术力量和保护理念等局限,整个遗产地尚未得到科学、全面、系统的整修保护,保护维修及抢救任务依然繁重。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占地面积大,遗产构成种类多,类型全,年代久远,内涵丰富。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为此,我市积极建立完善、简便的长效保护机制,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快速有效地控制、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发现的破损文物进行修缮,最大限度保障文物遗产安全。

    我市不断加大维修投入力度,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按照历史原貌,对避暑山庄丽正门、德汇门墙体表面进行复原维修,恢复了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城台原状,并进行了油饰保养,拆除原水泥地面,复原铺装丽正门前广场地面350平方米。陆续修复了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松鹤斋、晴碧亭、远近泉声、陆合塔、宫墙等古建筑,恢复油饰彩画,对部分建筑墙体裂缝、歪闪、地基下沉等现象进行维修,继续对文物建筑出现的突然损坏进行抢险修缮。对园林地形地貌环境进行了恢复治理,拆迁了避暑山庄内大量非文物建筑,清整恢复古御道1100余延长米,清理修复桥闸11座,清运土方35万立方米,清理遗址10余处1300平方米。修整松云峪山间水道、堤坝、石泉等,恢复了涌翠岩瀑布水道等景观。恢复水面48亩,使断流100多年的武列河水重新流入了山庄,恢复了山庄的自然水系循环,进一步改善了山庄的生态环境。对外八庙中的普陀宗乘之庙、普乐寺等进行了重点修缮,修复普佑寺天王殿,完成了须弥福寿之庙、千佛阁建筑屋面殿顶维修。我市还先后实施了普陀宗乘之庙消防工程、避暑山庄山区安防工程等多个安防、消防、技防项目,常年安排500名员工,每年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全面加强死看死守,确保文物防火防盗安全。

    《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国家集中投入资金,用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与环境治理,这是承德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执行合理的保护程序、准确地贯彻保护原则和选择恰当的保护技术,做好文物保护工程。按照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编辑 李兴安 赵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