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6大亿元项目拉开文化强县大幕
2012-07-09   07时19分 浏览次数:


    刘阜民 杨旭 宁利勇



    仲夏7月,当您走进木兰围场,县界上拔地而起的“木兰围场”迎宾牌楼、旅游沿线的绿树红花、店铺门脸上整齐统一的满蒙特色招牌,会让您发现围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不仅如此,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在该县历史上开创了先河。


    木兰围场研究会的成立,首届木兰秋狝文化研讨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吹响了木兰围场文化底蕴挖掘的号角。


    黄幔玉都、帅宝滑雪场、大清猎酒文化产业园等6个上亿元文化休闲产业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拉开了围场“文化强县”的大幕。


    如今在围场,让您感受的不仅是这里的生态之美,还有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强县”的强劲脉搏。挖掘文化底蕴、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抓好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这“三板斧”正在开辟围场文化强县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挖掘底蕴“摸准”根基




    围场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红山文化积淀,特别是围场作为当年清王朝最大的皇家猎苑,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其境内现在还遗存60余处历史古迹。


    围场是全国惟一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内有13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融合,拥有共同发展、共同追求富裕的理想,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


    围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4A级景区,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皇家、民俗、生态这三个特质,就是围场文化底蕴的核心。


    “如何尽快使围场独特、惟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将文化底蕴提升为文化软实力是围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文化发展的定位,县委书记胡熙宁在县委常委会上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产业,提供了保障。很快,聘请清史专家、学者阎崇年,舒乙担任总顾问的木兰围场文化研究会组建成立。将相继开展“木兰秋狝”、“木兰秋狝大典”、“满蒙风情民俗”、“建筑及服饰”、“特色饮食”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研究活动,推出《中国木兰围场史》、《木兰秋狝实录》、《木兰秋狝画册》等一批高水准的专业研究成果,把文化底蕴提升起来,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提高文化软实力。


    5月11日,首届“木兰秋狝文化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韩光辉,清华大学治理学教授彭锐,历史学者、清史专家薛衔天先生及围场“木兰围场研究会”成员参加研讨,就木兰秋狝文化定位、72围考证、秋狝影像资料制作、影视剧制作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提升,为准备投资围场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老总打消了疑虑,坚定了信心。




    产业融合“牵手”共赢




    文化是内涵,产业是依托,必须将文化内涵根植于各个产业,有机“融合”,深刻“淬炼”,如此才能实现产业互依共兴,持续发展。


    同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竞争力。


    皇家猎苑,久负盛名。木兰围场,旅游胜地。多年来,围场旅游以其独特的皇家特色吸引着世人的眼光。但是,作为旅游大县,多年来围场旅游一直处于低层次的观光阶段,旅游淡旺季明显。


    如今,围场坚持“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发展理念,把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借助围场坝上旅游的大船,把围场皇家文化、满蒙民俗饮食文化、生态文化与皇家生活体验、农村生活体验,以及体育赛事、影视拍摄、风光摄影等休闲旅游资源相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效应。围场针对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通过挖掘整理,逐渐恢复一些满族、蒙古族既有的传统习俗,并辅之以现代手段进行重新包装,打造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节目、特色小吃、特色活动,充分体现木兰围场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


    编创的满族舞蹈《木兰萨满》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银奖,单出头《神奇的木兰》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蒙古族好来宝《阿赫杜导游木兰》获河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来围场视察、慰问,编创的京东大鼓《胡总书记来看咱》,依据宣扬赡养老人近五年而成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的张国富事迹编创了二人转《济困敬老爱无边》,反映现实农村变革的文艺作品《生态文明月亮村》以及《我是木兰人》等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以张国富事迹为蓝本拍摄的电影《承德好人》已完成后期制作,预计10月份即可在全国公映。


    “十一五”期间,围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2006年成功地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申报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全国非遗申报,2009年成功地将满族民间传说《东庙宫的传说》申报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两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围场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大力发展文化休闲观光农业,挖掘满蒙风俗、发展民间文化,打造燕格柏文化休闲产业园、大清猎酒文化产业园、采摘园、垂钓园等休闲农业形式,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百里果园产业带已栽植果树2万株,建成3个精品采摘园,实现了文化与农业的有机融合。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聚集地”,是文化传播和繁衍的“发生器”。围场按照“低碳生态、山水宜居、休闲旅游、满蒙特色”的城市发展定位,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经营之中。


    今年,围场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亿多元,对县城主要街道——木兰路进行了综合改造,开展了“四治一提”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对县城主街沿街牌匾统一规划,体现满蒙特色。谋划建设满蒙风情一条街、东西山文化广场、滨河文化长廊等重点项目,打造沙雕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完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公益设施,投资建设完成了广电中心综合项目,让城市处处彰显文化,打造文化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


    这些文化内容的植入,为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项目拉动“蕴育”精品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第一位的是培育和打造发挥本地优势、具备发展潜力、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壮大文化“软”实力,必须以项目为依托,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炼成发展的“硬”功夫。


    总投资6.7亿元的《黄幔玉都文化产业园》项目,将围场皇家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让游客饱览绚丽风光,体验木兰秋狝乐趣,深入了解满蒙文化。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


    围场把塞罕坝、御道口、红松洼这些景区的旅游资源与现代休闲项目配套起来,把良好的森林、草原、冰雪、温泉等生态资源与现代健康产业融合起来,把皇家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与参与性娱乐项目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三大类旅游产品,打造坝上森林草原、坝下乡村田园、城郊观光休闲三大精品板块,做到春夏可踏春赏花、避暑度假,秋季可采摘采风,冬季可滑雪狩猎,每月有每月的“卖点”,每季有每季的“招牌”。


    目前,木兰秋狝文化产业园区、田园牧歌文化产业园(河北省作家创作基地)、帅宝滑雪场、大峡谷生态公园等6个上亿元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十二生肖动漫城、摄影家基地、民俗演艺馆、木兰秋狝文化中心等9个文化产业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体育训练基地、玉湖湾度假区等4个高端项目实现签约。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御道口牧场,相距100多米的两块空地上,投资3亿元的御盛捷和投资1亿元的汇渺两个四星级酒店装修一新,开门迎客。今年,全县总投资20亿元,开工建设了9个三星级以上的酒店项目。预计明年旅游旺季前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0张。


    同时,还有投资500万元的五星级厕所建设、投资300万元的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和投资100万元新增了标识系统。


    承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御大公路、承锡高速、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个个大项目也让交通瓶颈制约陆续得到缓解……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今年围场还开展了“千名导游推介围场,走进塞罕坝”、百家旅行社走进木兰围场签约、中国国际书画家(作家)走进围场、老爷车拉力赛、“游围场、走木兰、住行宫”、木兰围场国际摄影节等系列活动,推介围场休闲文化旅游。


    方向已经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正在加快。未来几年,围场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努力培育。将把文化“软”实力淬炼成发展的“硬”功夫,助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李兴安 李冉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