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县黄土坎供销合作社
组建新型基层社 拓展服务三农新天地
黄土坎供销社组建于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是省市县供销社系统的标杆单位。80年代末,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僵化,机制老化,供销社阵地日渐萎缩,经营亏损。到1998年,黄土坎供销社彻底退出了经营市场,职工全部下岗,为三农 服务已成了一句空话,该乡成了供销社网点空白乡镇。今年以来,按着省市基层供销社组织体制改革要求,县社依托锁定产业、选准班子、创新体制,组建了黄土坎乡新型供销合作社,同时由二下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围场县金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吸收团体社员1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农家店9个,个人社员136 个,带动农户383 户,发展种植基地1560亩,养殖基地5个, 总资产940万元,年销售额1210万元。
一、村两委牵头组建理事会,创新管理体制
新组建的黄土坎乡供销社位于该乡二下村,该村地处黄土坎乡北部,距乡政府
二、瞄准主导和优势产业,做强园区经济
食用菌、养猪养羊、工艺干花、蔬菜果品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仅二下村497户农民从事上述产业的就有383户。新组建的黄土坎供销社抓住产业优势和大户优势,积极引导,合理规划,通过推进园区经济带动农民做大做强产业。
一是组建食用菌园区。在原有散户种植的基础上,引进种植、经营大户于国峰,投资340万元,协调流转耕地32亩,建大棚23个,种植杏鲍菇
二是组建蔬菜园区。由供销社主任金山牵头,利用扶贫办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引进郭家湾乡蔬菜种植技术及销售资源,组织9户农民,流转土地50亩,建蔬菜冷棚32个,种植西红柿、青椒等蔬菜,并且签订订单,保护价收购,亩均收益达2000元以上。
三是组建养殖小区。供销社以年出栏千头以上的鑫源、天元两个猪场为基础,利用两条经济沟建起了两个养猪小区,带动养殖规模在10-30头的养殖户8个。目前 存栏总量达1200 头,年销售额 420万元。以养殖规模80-150只的5个养羊户牵头,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计划建设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
四是组建工艺干花种植园区。工艺干花是当地传统的种植品种,种植时间已有20余年,种植户150余户。新的黄土坎供销社组建后,吸纳当地4 个该行业重点经纪人为供销社骨干社员,通过供销社统一组织,实现产业的信息共享、园区开发、规模跟进、联合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其中坝上种植600亩,年产值620余万元,农民亩均纯收益3500元。
三、立足合作规范组织,实现联合发展
新组建的黄土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它的主体构成和主要服务对象,将分散弱小的单个专业社和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规范化管理和联合与合作对接大市场是新型基层供销社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们在建立新型基层社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组建和领办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早在2007年,县农合联就在黄土坎乡二下村牵头组织当地农民,组建了卉利工艺干花专业合作社,发展入社农民56户从事万寿菊种植,培育起了当地一个特色产业。2010年,县农合联针对当地农民食用菌种植户逐年增多,但组织化程度低被中间商压级压价的实际,又牵头成立了绿泽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的黄土坎供销社成立后,他们首先吸纳这两个专业社作为团体成员,又从目前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新组建了富绿果蔬专业合作社和牧裕养殖专业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正式组建了黄土坎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的成立以及四个专业社和大批农户作为骨干社员加入供销社,大大增强了其整体生产规模和经营实力,扩大了新型供销社的业务服务范围。
二是实施规范管理和运行。在组建新型供销合作社上严格按省供销合作社要求,制定章程,民主选举组织机构,严格规章制度,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对原有两个专业合作社理顺关系,完善职能及组织机构,强化业务管理,发挥最大效能。新建的两个专业合作社,高点起步,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健康发展,努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三是抓好科技服务和产品推介。首先,在新组建的富绿果蔬专业合作社组建之初,就选择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跟进服务,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同时有针对性的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稳步增收提供了保障。其次,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挥县经纪人协会的优势,利用重点经纪人多年稳固的业务关系,积极为专业合作社推介农副产品,掌握国内市场行情,合理安排生产时间及生产规划,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县供销社正在加紧建设覆盖全县各乡镇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推介交易中心项目,将为各基层社和专业社专门设立销售专柜,建立电子交易结算平台,向更大的市场推介骨干农副产品,引领专业社真正与大市场对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