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孙丰 通讯员 高建华)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这样描述理想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十八大在阐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丁玉龙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弘“大合唱”中,凭一片爱心,唱出自己完美的“音符”。
在贫困的家乡建起了“幸福家园”——玉龙山庄老年公寓,用半生积蓄作为运转资金,免费赡养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让这份大爱永远延续,生生不息。
别人眼里:“傻子”丁玉龙,值得钦佩,不能理解
用去一生的积蓄,一生的辛苦,来郝季沟村办这免费养老院。有人说我傻,有人问我图什么,我说,不图高官厚禄,不求名誉地位,什么也不为,作为一个党员,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让家乡老人能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摘自丁玉龙的日记
建老年公寓到底图什么?丁玉龙已经说得很明白。
走进省级贫困村承德县六沟镇郝季沟村,在蓝天下,荒坡上的一栋3层白色小楼,与零散分布在山沟里的房屋相比,显得鹤立鸡群,格外醒目。
这就是该村50位老人的“家”,“煤老板”丁玉龙自费创办的玉龙山庄老年公寓。
50年前,刚7岁的丁玉龙随家人离乡“闯关东”,最终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落下脚。17岁,丁玉龙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他肯吃苦,工作突出,1990年6月光荣入党。为改变经济情况,他工作之余卖冰激凌、开小百货店,后来经营煤矿,经过不断努力,丁玉龙成为了一名拥有千万资产的“煤老板”。
富裕起来的丁玉龙,基本每年都要陪父亲回郝季沟村串亲戚。
家乡依然贫困。村里有能力的人都走出了大山,留下的基本是没有什么能力的老人。和父亲年龄差不多的老人每天上山种地、打柴、担水,劳作一天后还要自己生火做饭,是丁玉龙经常见到的画面。
家乡老人的辛劳让身为党员的丁玉龙无法平静,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2008年,他听说村里要修路,主动出资10万元,村里有了第一条水泥路。
这还远远不够,丁玉龙常常想。父亲对他说:“倒不如给村里建个养老的地方,让辛苦一生的老人们享享清福。”这一下点醒了丁玉龙。
2009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丁玉龙开始着手为家乡人筹建老年公寓; 2010年11月4日,郝季沟村玉龙山庄老年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老年公寓占地7亩、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卫生所、图书室、娱乐室、健身室、花房、餐厅、浴池等一应俱全。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老人们房间里,屋内像宾馆的标准间一样,有大衣柜、床、电视、独立的卫生间。
村民不相信,他们认为丁玉龙一定是个傻人。
“宁养小,不养老。养大个小孩,将来还能有个回报。养村里这些老人,只能越养越没用,图啥?自掏腰包养活这些老人,你说他傻不傻。”乡亲们心里满是疑问。
丁玉龙把首批30多位老人接进了“家”,乡亲们虽然嘴上说丁玉龙“傻”,但打心眼里佩服,感觉如今社会上这样的“傻子”太少。
不理解丁玉龙举动的还有家人。
在家人眼里,丁玉龙对这个“家”的眷恋已超过生活了近40年的远在黑龙江七台河的家。
丁玉龙的妻子李莉回忆,在七台河的家里,丁玉龙没日没夜地画老年公寓的图纸,还拿给她看,“我把图纸都扔了。咱是有点钱,可跟有钱的比,咱这点钱算不了什么。”
丁玉龙没有因为妻子的反对停下脚步。2010年9月,他毅然处理掉在七台河的所有生意,回郝季沟村当起了老年公寓的院长。
看到丈夫如此坚决,李莉的心也就软了。她说,老丁干的是善事。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李莉,也随着丁玉龙住进了山沟里。
老人眼中:“孝子”丁玉龙,全心投入,真情付出
把后半生都交给了老年公寓,让这些老人像一家人一样快乐的生活。不管今后如何,我都不会离开这些老人,会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爱老人的心,永远不会变。
———摘自丁玉龙的日记
丁玉龙父亲的坟墓,坐落在玉龙山庄后山上。去世前,老人一直和老哥们、老姐们生活在老年公寓里。
“我母亲的坟在东北,父亲临终的时候,说不走了。我知道他的意思,好事要做到底,他躺在后山上,想注视着我把养老院办下去。”
老人们说,“活这么大岁数,也没见过像玉龙这样人,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给我们这些老年人用了。”
起初,公寓接收的都是村里70岁的老人,或超过60岁的孤寡老人。为了让老人早一点安享晚年,2012年重阳节,他把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年龄提前到65岁,又新接收了10位“新住户”。目前,老年公寓共有50位老人,其中老年夫妻20对。
在公寓里,老人什么钱都不用花。一年下来,丁玉龙为这个“家”花了50万元。
为了打消老人能住多久的顾虑,丁玉龙在银行存了2000万元作为老年公寓的运行经费。
这是他前半生的积蓄。
老人们说,“玉龙跟家人和我们吃住在一起,他就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我们每一个人。”
丁玉龙在入住之初就把冬暖夏凉、活动方便的一、二层楼分给老人住。自己和妻子以及岳母住在了顶层。冬天房内温度都有20多度,而顶楼温度和楼下差了好几度。
考虑到老人们上了年纪,他给厨房定了规矩:顿顿饭要熬粥,每顿要有一个炖菜,白菜粉炖肉、排骨炖豆角、干豆腐白菜胡萝卜肉……一周不能有重样。丁玉龙全家也在餐厅和老人一起吃饭。
老人们说,“丁玉龙细心没的说,别人没想到的,他都想得到。”
公寓共雇佣了5名村民:管理人员1人、厨师2人、锅炉工1人、打扫卫生1人。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在家不孝敬老人的不要,脾气不好的不要,没耐心的不要……
在丁玉龙办公室的旁边住着80岁的丁凤臣和82岁的于秀文老两口,这是丁玉龙为他们精心选择的房间。于秀文老人有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语言不清,丁玉龙特意把他们安排在自己旁边,为的是老伴不在时,可以随时招呼丁玉龙帮忙。没事时,丁玉龙也经常在老人屋里,陪老人唠嗑解闷。
在老年公寓采用人性化管理。吃饭在这吃,睡在这里睡。有的老人还舍不得家里的地,平时想种地的,白天可以出去。秋收的时候,孩子回村里的,也可以放假回家团聚。
“住着舒服,活得舒心,还不用自己花一分钱,”73岁袁希忠老人感慨万分:“好事情都让我们赶上了。”
76岁的田素芝高兴地说:“大米、白面,顿顿有肉。老了老了,哪成想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丁玉龙像亲儿女一样孝顺,我们这些老头老婆享大福了。”
自己眼中:幸福丁玉龙,虽然操劳,但快乐多多
什么叫幸福,干你喜欢的事,就是幸福。正如歌中唱到:让我们拉着手去寻找幸福,你幸福,我也幸福。
———摘自丁玉龙的日记
57岁的丁玉龙每天总是早早起来,晚上最后睡下。
浇花、喂鱼、做饭,帮着烧锅炉。人手少,他是老年公寓的全能替补,哪里忙不过来,他就会补充到哪里。两年下来,瘦了几十斤。
妻子李莉说,丈夫原来在家里,从来是“横草不拿,竖草不动”,到了这里改了性格,没有他不会的活儿,修水管、换灯泡、修开关什么都行。
一有空,丁玉龙还爱挨屋串串,询问每位老人身体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和要求。
每天虽然工作琐碎繁忙,但丁玉龙是快乐的,田素芝老人说,每次看到玉龙都是乐呵呵的。
丁玉龙感到很幸福,帮助别人,比啥都幸福!
老人们也很幸福,他们离不开这个家了。外出办事,下地干活,回原住所拿东西……不管多晚,老人们都会“回家”。
75岁的原洪芝老人有3个儿子、2个女儿,儿女生活都很好,还有一个女儿生活在加拿大,几个子女都愿意把老人接去赡养。79岁的原洪珍,儿子在县城开饭店很红火,也多次要接老人回家。可这两位老人更愿意留在老年公寓,“在公寓里,老人们上午练健身操,晚上扭秧歌,闲来种点菜,养点花,唠唠家常,打打牌,偶尔看看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人们说。
73岁的李桂英老人生病,被闺女接到家精心照顾了几个月,可病刚好,她就急着回到老年公寓:“不是闺女不好,是我舍不得这里。”
85岁的老人丁凤阁被儿女接回家一天就闹着要回老年公寓。
老人对丁玉龙的疼爱和依赖,是源于丁玉龙一直用心爱他们。渐渐地随地吐痰、穿鞋上炕、乱丢垃圾的没有了,老人们在闲暇时,主动地干起力所能及的活计。
在玉龙山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是他们的家,在这里,一家人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编辑 李兴安 刘南杰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