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燕山,绵延千里。古老的鹰手营子矿区就沐浴在燕山的崇山峻岭之间。
作为国务院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的鹰城,因清朝时有鹰手安营于此专为皇家驯化猎鹰,故得名鹰手营子,简称鹰城。
蛇年初秋,我们赴鹰城采访,丝毫感受不到“矿竭城衰”的萧条,相反,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勃勃生机:春笋一般长起的一座座现代民居新楼高峻挺拔,在各个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大街小巷,人们行色匆匆,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各种机动车构成一条美丽的流线。在这环绕川流的律动中,可以看到,人们红润的脸庞在朝阳下隐隐发光,充满自信而富幸福感。
华灯初上,星光点点。在各居民区的休闲广场,歌也喧天,舞亦翩跹,转型城市的人民尽情享受着甜美的夜生活。
让我们打心眼里感到,今天的鹰城人,激情与希望正在蓬勃生长……
每到一处,我们看到的是紧锣密鼓抓大项目建设的热潮;听到的是一个个城建工程快速推进的强劲足音;体验到的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实现“二次创业、转型复兴”的浓厚氛围。
那种矢志不渝谋发展的激情,那种思赶超、求跨越的坚定信心,那种干群之间齐心协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无不让人感到鹰城正在大步向活力四射的城市迈进。
从“矿竭城衰”的困惑,到艰难走出困境,从一步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到不断积蓄发展势能,鹰城已奋力挺进追赶期、跨越期。10万鹰城人众志成城,“转型列车”正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轨道上前行。
定位:在解放思想中确立转型发展之路
鹰城,因矿而生、因矿而建、因矿而兴。
就是这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山窝窝,曾经为共和国立下过不小的功劳。在将近一个甲子轮回的岁月里,煤、铜等资源源源不断运出,注入了共和国年轻的肌体,化作了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国力”。
“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兴隆矿务局、寿王坟铜矿)安排在这里。为服务这两个重点项目建设,1956年成立鹰手营子矿区,随后省、市又相继在这里建设了10余家矿山及相关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铜年产量占全国的1/4。
七十年代,原煤年产量占河北省的1/15。
那时的鹰城,不仅是承德的骄傲,也是河北的骄傲。
在采矿业的带动、支撑下,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处于承德市领先位次。
然而,忧患就像煤炭和铜一样深埋在地壳里,等待被一起挖出。
送献出去的是宝藏,留伴自己的是废墟——这,几乎是能源型城市难以逃脱的结局。
到本世纪初,一系列光荣的记录,像一个个矿井被挖光拉净。留给这个城市的,是坑洼的道路、撕裂的地壳、沉降的大地和大量下岗失业者。
这个城市从此被重新估值……
2009年的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鹰手营子矿区位列其中。
资源影响发展,但资源并不决定发展。长期以来,一“矿”独大、以“矿”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鹰城何去何从?鹰城的出路在哪里?
破壁突围!借势而上!选准路径!转型复兴!
对鹰城来说,这是经济发展摆脱资源枯竭束缚的必然要求。
区委书记李伟说:“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准路径是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创新,就能够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区长谷宏健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精心谋划项目,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凝神聚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转型”是路径,而且是唯一路径;“复兴”,既涵盖经济的、物质的复兴,同时也涵盖精神的、人们心理上的、社会地位的复兴;“转型复兴”,是通过“二次创业”实现美丽幸福矿区的最终成果。
“二次创业、转型复兴”已成为营子区科学发展的科学定位。
同时,区委、区政府深刻意识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破除依赖资源的传统观念,解放了的思想必须再次解放。
于是,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二次创业、转型复兴”的总要求和“工强农富、宜居宜游、平安和谐”发展目标和“232”(“2”,就是第一产业重点发展林果业和菌菜业;“3”,就是第二产业在建好经济转型产业聚集区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业、装备制造业、健康食品业;“2”,就是第三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
产业发展格局,吹响了“二次创业、转型复兴”的进军号,古老的鹰城焕发了生机,铆足了动力,描绘了美丽的小康蓝图。
举措:在结构调整中推进矿区经济转型
鹰城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
他们把推进经济转型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中心,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建园区,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按照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要求,规划了占地8平方公里的经济转型产业聚集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征地和完善园区道路、供水、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园区已被列为承德市首批市级园区和省级重点培育区,眼下正集中对全区22个地块的土地房屋进行征收,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重招商,全力攻坚上项目。
制定了转型项目贷款贴息等优于省、市的园区招商政策,吸引项目落地,不断壮大新型材料业、装备制造业、健康食品业;
紧紧依托建龙、兴隆矿业、铜兴、怡达4家骨干企业上项目,“十二五”以来,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36项,完成投资近30亿元,建龙百万吨氧化球团、年产5000吨五氧化二钒、承德杭氧20000Nm3/h制氧、怡达果品深加工扩能二期、兴隆矿业200万吨洗选煤等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建成达产;
为加大开放项目工作力度,开展了“开放项目年”活动,今年上半年共引进市外资金7.57亿元,签约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8项,年初确定的48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工27项,完成投资7.16亿元,总投资10亿元新建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利用余热发电金隅水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承德巨鲸传动机械制造等项目顺利实施,金隅尾矿综合利用预拌砂浆、兴隆矿业2×300MW低热值煤发电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转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对采选、水泥、热电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
“十二五”以来,全区关闭年产60万吨水泥厂1家,淘汰10万吨水泥立窑3座,关闭小煤矿27家。全区煤矿由最多时400多家减少到了3家,采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了20%,从业人数比重下降到了23%。
——抓特色,鼓励一、三产业发展壮大。
因地制宜,把林果业和菌菜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了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出台落实鼓励发展林果和菌菜等产业的政策,今年全区改扩建果园1.6万亩。
把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总投资10亿元的承德环通物流项目一期建成,完成了以工矿文化、皇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232”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基础:在环境治理中打造宜居宜游新鹰城
基础设施状况是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
营子矿区由于受资源枯竭影响,驻区企业破产改制前效益普遍较差,对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投入不足,移交地方后,形成了大量的社会建设欠账。
为此,区委、区政府着重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将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做好“加减”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的道路
——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以来,全区共实施重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3项,总投资12亿元。
投资4800万元进行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全部取缔了城区散烧燃煤取暖锅炉,实现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率达到了90%;
投资近4000万元的小跳沟新水源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期盼的饮水安全问题,使主城区及周边近5万城乡居民吃上了优质水,主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城区排污排水管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4%和75%;
投入近亿元资金新建和改造道路,形成了主城区“四纵五横一环”的环路加方格状路网格局,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保洁服务组织和生活垃圾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镇容村貌及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主城区以治脏、治乱、治堵为重点,加大对背街小巷、小区内部、“盲区死角”的治理力度,规范占道经营、广告牌匾设置、夜间烧烤等行为,下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和集市挤占道路等问题,塑造整洁、有序、美观的城市形象。
数字化城管平台下半年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按照省市要求,重点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经济提速”六大工程,办好民居节能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等15件实事,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狠抓节能减排。拆除了区内2座35立方米炼铁竖炉、3座10万吨水泥立窑、1座60万吨水泥立窑,关闭1家10万吨球团厂、5家石灰窑,完成了兴隆矿业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取缔了21个散烧燃煤锅炉。
投资4500万元,实施了兴隆矿业煤矸石电厂、建龙、怡达高效脱硫除尘和烟尘、废水治理等工程。
取缔了公路沿线的小煤场,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治理粉尘、烟尘污染。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构筑“绿色屏障”。解决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沉陷等问题,是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启动并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在生态修复及大气、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了总投资3.06亿元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目前投资1.2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投资6000万元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为产业转型提供用地保障。
在此基础上,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累计复垦矿山废弃地9910.6亩,使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全区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近年来实施封山育林7.7万亩,人工种草2.4万亩, 建设三北防护林6.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68%。
保障:在改善民生中建设平安和谐矿区
区委、区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紧紧抓住就业、教育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心工程,使一批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目标以内;
整合全区教育资源,完成初、高中分离办学,与名校合作组建独立高中——鹰城一中,高中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今年第七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市各县区综合排名第一,新建了滨河路小学和金扇子小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全部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65岁以上老人规范化管理率达90%,投资3000万元启动第六医院综合住院楼建设;
投资1680万元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3D数字影院、图书馆、文化馆;投资48万元建设了总面积为300平方米的汪家庄镇、北马圈子镇2个综合文化站,还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2.4万余元的图书,新增城乡文化活动场所36处,形成了以青少年活动中心、4个镇文化站、10个社区居委会和15个行政村文化室为基础的3级文化服务体系,“欢乐鹰城、魅力矿区”8场文化广场演出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多方筹资10亿元,启动了原兴隆矿务局、涝洼滩煤矿、东风煤矿等13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拆迁改造棚户区5915户,同时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4298套,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再投入资金10亿元,完成剩余8396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
扎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随着经济转型、社会产业结构、利益关系的调整、征地拆迁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表现形式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经济发展、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拆迁改造、企地矛盾、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引发了诸多矛盾纠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面对新形势,以源头预防、党政主要领导周六接访、带案下访为抓手,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信访工作程序,明确了各级各部门信访工作责任,调动了全区上下抓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全区信访形势趋稳向好。
扎实推进“四个覆盖”工作,打造“三三四四”模式,深入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全面展开,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立体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强化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保障能力建设、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三项建设”,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扎实做好秋冬春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及早部署防汛抗旱,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鹰城依靠解放思想增强精神动力,深化改革增强内在活力,对外开放增强外在推力,科技创新增强第一生产力,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凝聚力,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经济转型的“鹰城方法”。
区委书记李伟说:“面对资源枯竭,不破壁突围没有出路,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经过探索,我们转型复兴的路径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落实,‘踏’和‘抓’是前提。不‘踏’不‘抓’,既留不了‘印’,也显不出‘痕’。我们要以“弯道超车”的英勇和睿智逆势奋起,力争早日跨入承德八县三区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行列。因此,全区广大干部职工要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如果不行‘踏石’之举,没有抓落实的行动,缺乏‘踏石’的科学办法和力度,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复兴’的战略目标。”
负重攀登的鹰城,正在“转型复兴”道路上摸索前行!
信心满满的鹰城,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宏伟目标!
寇占文 丛文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