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轩文
塞罕坝蒙汉合璧,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52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坚守塞外荒漠,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不仅营造了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绿色奇迹”,也锤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林场的创业实践是建设美丽承德的一个缩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活教材,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座历史丰碑。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幸福承德的新形势下,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的模范事迹值得在全社会学习和弘扬。
实践路径:塞罕坝三代人坚持艰苦奋斗、追梦不止,历经52年造就了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清贫,这正是塞罕坝人的价值所在。为实现这个价值,塞罕坝人视林场为家乡,将绿化当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矢志不渝。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为扼住浑善达克风口,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承德围场塞罕坝建大型机械林场。1961年10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带队到塞罕坝踏查,发现了顽强挺立的“一棵松”,以及残存的落叶松、云杉枯根,找到了树木可以在这里成活的科学依据。这棵松被后人称之为“功勋树”。
——艰苦创业。1962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塞罕坝林场正式建场,随即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在第一任领导班子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原丰宁县县长王福明的带领下,塞罕坝干部职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白天植树造林,晚上就住在临时搭建的马架子、地窨子里,一日三餐窝头就咸菜,没有水就喝雪水,吃住在山上,就这样,当年就栽下了第一批近1000亩树苗。然而到了当年秋天,却发现成活率不足5%,1963年的春天又造林1240亩,到了秋天一调查发现成活率仍然不足8%,由于连续两次机械造林失败,塞罕坝林场同全国60多个国营林场一样,步入濒临“下马”的困境。1964年春季,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体职工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千亩荒坡上,奋战30多个昼夜,千亩机械林根植地下。据当年调查显示,大会战造林成活率高达95%。“马蹄坑”大会战的胜利,不仅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也使得塞罕坝林场“下马风”销声匿迹。1976年,塞罕坝林场在河北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1982年提前2年完成规划建设任务。
栽得活树,就要留得住人。曾经担任过围场县委书记的首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为了说服那些害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扎根林场,他身先士卒,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搬到塞罕坝上,与职工们同甘共苦,在任13年,完成造林54万亩。1964年,承德市二中陈彦娴等6名女高中毕业生,不顾自然条件恶劣,主动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来到塞罕坝,与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奋战在育苗、整地、造林生产一线,书写了“六女上坝”,追逐青春梦想的感人篇章。原大唤起林场场长王凤明,在打深水井洗井过程中,为营救吸入有毒气体的职工贾晓华,他奋不顾身地跳入3米多深的井坑中,不幸窒息身亡,时年49岁。
——执著坚守。塞罕坝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年均积雪7个月,年零下20℃以下天数120天,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几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使一座座沙丘荒坡披上了绿装。当年写在“地窝子”框上的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则是对当年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历程真实描绘。
陈瑞军、初景梅夫妇是林场专职防火瞭望员,他们常年坚守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夫妻望火楼”上,每天窝头就咸菜,大雪封山喝雪水。由于远离人群,儿子长到8岁时话还说不清楚。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他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3个孩子举家迁到塞罕坝,心胸似火,热情高涨,工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被人们誉为“特号锅炉”。原总场科研所所长戴继先,跑遍了全场的林班、湿地、草甸,主持完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系统的研究》、《樟子松常年造林技术的研究》等科研课题。因积劳成疾,年仅52岁便因患食道癌病逝。临终前,妻子拍着他的手说:“放心吧,儿子大学毕业回来接你的班儿,咱接着干!”2008年,他的儿子戴楠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塞罕坝林业生产第一线。
——二次创业。进入新世纪,塞罕坝林场将生态建设作为塞罕坝的立场之本和发展之源,坚守“用塞罕坝生态,保京津家园安全”使命,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现代林场”为奋斗目标,开始二次创业。他们坚持生态优先、采育结合、持续经营、和谐发展,累计投入6000万元建立起科学严密的森林防火体系,将万顷林海划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公益林、国家级森林公园、商品林四大板块,进行法制化、电子化、信息化分治分管。他们坚持经营和保护并重、利用和培育并举,采用先进技术造林,优化树种结构,加大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等困难立地造林绿化力度,严格控制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的1/4,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他们坚持培育木材生产、生态旅游、绿化苗木和绿化工程三大支柱产业,稳步提升“生态、冷凉、皇家、民俗”特色生态旅游业。2010年成功控股承德市属御道口草原风景区和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旅游景区,年入园游客突破40万人次,成为引领承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他们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近年来,筹集资金1.7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使总场和5个基层林场1227户搬进新居,一座景观型、林荫型、休闲型塞罕坝城初具规模。
——赢得荣誉。52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荣获“感动河北人物群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国营林场”、“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国有林场建设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桂冠,先后被确定为“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河北最美的地方”、“国家级森林公园”。
主要成效:塞罕坝林场的创业实践,不仅营造了万顷人工林海,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经济价值。52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零下43度的立地条件下,成功营造集中连片人工林已达112万多亩,占河北省国有林地面积的13%;林木总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占河北国有林蓄积量的35%;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现在的80%,以国家累计1.9亿元的投资,创造了153亿元的森林资源价值,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科学价值。数十年来,塞罕坝人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坚持科技引导、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先后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自我超越。创造出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主伐、更新造林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作业流程,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林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全国森林经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引进的樟子松很好地解决了塞罕坝西部沙丘的树种问题;从东北引进日本兴安落叶松解决了本土生长量不足;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走在全国容器苗造林的前列;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成为全国科技兴林的先进典型;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启动实施“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河北坝上地区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坝上地区人工林大径级材培育”等6大世界林业尖端课题,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空白。
——生态价值。52年来,塞罕坝人不仅在黄沙漫天的茫茫荒原上积蓄了百亿元的经济价值,也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无霜期由年均42天增加至72天,年降水量由年均417毫米增加到53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年均76天减少至47天。塞罕坝巨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范例,引发了承德市大范围、高强度的“再造秀美山川”生态文明建设,有林地面积增加到3310万亩,活立木蓄积6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8%,被誉为“华北绿肺”。百万顷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环首都城市圈特别是北京、天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内蒙古监测资料显示: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由2001年的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4053平方公里,沙地外扩之势得到基本控制。
——精神价值。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以求真务实、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创造了建成世界上最大人工林海的人间奇迹,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塞罕坝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锻造出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在建场三十年时提出塞罕坝精神为“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2011年6月,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对塞罕坝机械林场50年的治沙造林的非凡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把“塞罕坝精神”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深度思考: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而重大
塞罕坝人在河北省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立地条件差的坝上高原,建成了世界上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经济效益较高的百万亩林海,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人工造林典型范例,是一个把最坏条件变成最好结果的样板,是中国生态建设的一座历史丰碑。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启示之一:学习宣传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塞罕坝几代人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恶劣环境中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以苦为乐、执著坚守、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奋战,只为成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用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造就了万倾林海,创造出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塞罕坝精神”深深熔铸着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当前,要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组织学习好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形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启示之二:学习宣传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必须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的进取意识。塞罕坝几代人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坚持科技引导、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凭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著追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先后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自我超越。塞罕坝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社会共享。我们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启示之三:学习宣传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必须要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塞罕坝几代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奋力拼搏,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他们有的将身躯埋入荒原,有的将骨灰撒在林海,有的落下了终生残疾,第一代建设者的平均寿命仅52岁。他们把个人前途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紧连在一起,从当年的黄沙遮天、人迹罕至到今天碧波万顷、鸟语花香,塞罕坝半个世纪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能够振兴、人民逐步富裕的历史见证,是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鲜活教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报国为民、实干奉献、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