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记全国优秀法官、全省最美政法干警、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庭长王景林
2015-05-28   08时38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冯翠昕 王畅 通讯员 红雷

    30年来,王景林办案2000余件,无一当事人投诉和上访。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被中央政法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政法干警,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河北省最美政法干警,被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被省高院评为全省“十佳审判长”、“全省优秀人民法官”、“全省人民满意好法官”,河北法制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被省高院记二等功1次、市中院记三等功8次,9次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被评为最美承德人。是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并作为全省法院系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河北省政法委的英模报告团。

    老百姓说,他是“党员的楷模、现代包青天”

    在王景林的办公室,一幅写有“党员的楷模、现代包青天”的锦旗高高悬挂,默默地诉说着王景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践行司法为民的故事。

    那是王景林曾经接手的一起案件,承德市某局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商签订协议,由房地产商为该局建办公楼一座,同时该局60名职工还与房地产商签订了团购住房的协议并交付了房款。后因房地产商资金不足违约,该局与60名职工将房地产商推上被告席。王景林接案后,经几十次调解,达成一致意见:该局与房地产商解除建办公楼协议,房地产商将法院查封的商品房交付60名职工。

    各方当事人已达成一致,这件案件就算是解决了。可就在此时,又有几个单位的200余名职工因付了款迟迟拿不到房,准备起诉这家房地产商。房地产商由于资金紧张,后续工程无法启动,亦无房交付。

    “那几个单位职工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不能让这些老百姓失望而归!”王景林心中暗下决心。于是,他在征求各方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调整了调解方案,建议该局将房地产商的一座底商楼买下作办公楼,房地产商用回收的资金建住宅楼,尽快将住宅楼交付给几个单位的职工。该局和房地产商接受了王景林的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该局的燃眉之急,又给房地产商的后续工程注入了启动资金,几个单位的职工也能尽快拿到住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个单位的职工看到住房有了希望,就放弃了起诉的念头,各方当事人共同将写有“党员的楷模、现代包青天”的锦旗携手送给王景林。

    “办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这是王景林常说的一句话。办案不仅仅是一纸冰冷的判决,而是运用现行法律真正实现包括弱者在内的法律主体的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让司法服务于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实际。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位年仅9岁的农村小女孩,父母离异,其父亲竟以种种理由拒付孩子每月仅二百多元的生活费。法庭之上,面对女孩稚嫩纯真而又无助的目光,王景林内心难以平静。他一边和蔼地安抚孩子,一边从伦理道德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同这位父亲进行交流,在情与法面前,这位父亲终于惭愧地低下了头,决定撤诉。在庭审即将结束时,泪光闪闪的小女孩,突然快步走到审判台前,向王景林深深鞠了一躬:“法官叔叔,谢谢您!”

    小女孩的这个举止让王景林热泪盈眶,终生难忘。把看似冰冷的法律转化为人间温暖,王景林以崇高的责任感,不仅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度特别大的案件,更是用真情打动了每一个当事人。他审理过的案件当事人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王景林是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当事人说,他以公正之心“让法律天平永不倾斜”

    “王法官,你好啊。”2010年的一天,王景林走在路上,一位路人向他打招呼。

    王景林怎么也想不起他是谁,便问:“你是哪位?”

    “我是你案件的当事人啊。”

    “那你的案件赢了还是输了?”

    “输了。”

    “输了还跟我打招呼啊?”

    “输了就不能跟你打招呼了?你办案公平,我们都信服。”

    打官司肯定有胜败。胜者,自然满意,而让败者也服气确实很难。但这一现象在王景林这里得到了根本改变。他审理的案子,绝大多数当事人都表示服气。这不但源于他精深的业务水平,更源于他的一颗公正之心。

    2008年3月的一天,衣衫褴褛的陈某来到了王景林的办公室。原来,他在1994年承包了本村的养牛厂,政府部门对该项目通过立项审批,银行也做了抵押担保协议,陈某满怀信心,投入十几万元,没想到银行因政策问题扶持资金一直到不了位,结果几年下来,当年全县闻名的“万元户”变成了一个“穷光棍”,原来看好他的姑娘早已退避三舍。走投无路的他开始踏上漫漫上访路。在经过17年岁月长河的磨练后,陈某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心力交瘁、浑身是病的“老汉”。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听人说承德中院有位刚正无私的王法官,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慕名前来。

    听完陈某的诉说,王景林心里异常沉重,他对陈某说:“相信党和政府,相信人民法院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公道。”

    陈某不知道的是,当时这个县的县长曾是王景林的老师,银行行长又是他弟弟的同学。老师甚至给王景林放了话:不能让政府败诉。银行行长也加紧活动。但王景林却守住了公平,做出县政府和银行赔偿陈某经济损失33万元的判决。败诉方银行先后上诉到河北省高院,后又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终因王景林对案件定性准确、证据充分、办得扎实,最终上级法院维持了原判。

    拿到判决书,陈某在王景林面前长跪不起,老泪横流,他激动地说:“这些年来,我四处上访投诉,别人讨厌我,认为我是精神病,我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你却像亲人一样对待我,给了我做人的尊严,使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我感谢党和政府培养了你这样一心为民的好法官!”

    “要公正执法,仅有正气还不行,还必须有底气”王景林说, “没有精通审判业务本领,拿什么去维护公平正义。”为此,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每年用于买法律书籍的开销达千元以上。广博的知识成为公正天平强有力的支撑。在审理承德某信用社与承德某金属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时,该金属公司为借款以林肯车设定抵押,此后,该公司又用该车抵顶了其欠廊坊某公司债务。王景林按照“物权优于债权”的民法原理,依法追加了廊坊公司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并判决由第三人返还抵押物。据此,他在判决书中详尽列明理由,说清法理,几方当事人接到判决后均服判。一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与该判决主旨一致。

    因为判决公正,业务精深,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同事,都非常认可王景林的判决,不少百姓都说,“中院没了王景林可不行。”承德话剧团以王景林为原型创作了话剧《永不倾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今,虽已不再从事审判工作,但王景林依然是同事眼中的“专家法官”,大家在办案中遇到拿不准的疑难问题,“找王景林商量商量”仍是第一选择。

    同事们说,“为了工作,你的脸都‘黑’了”

    “抽查十个案子,对数字法庭的应用情况进行通报。”王景林拿着数据统计表,掷地有声地说。5月15日,记者见到王景林时,他刚刚从兴隆督导司法公开归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自2011年担任审监二庭庭长以来,王景林开始负责全市法院的审判管理、司法公开、案件调查等工作。离开了审判岗位的王景林,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目前审判流程已经实现了100%公开。”王景林说,通过信息化手段,案件从立案开始,就录入电子信息,并自动生成告知书和查询代码,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给当事人,使当事人可以轻松查询案件办理的立案、进展等情况。王景林还向记者展示了《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4月16日各县区法院审判流程系统及司法公开平台巡查通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审判流程系统应用情况、司法公开应用情况以及详细的分析总结,数据详实,分析有理有据。

    司法公开的目的,还在于保护百姓的司法知情权,同时监督法官的审判行为,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为此,王景林扮起了“黑脸”,通过定期通报、上下级法院互评案件、审判文书“不上网审批制”、网上庭审直播等方式,倒逼司法公开。王景林因此得罪了不少领导和同事,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你为了司法公开,脸都‘黑’了。”

    可王景林对此却毫不在意,他说:“就是为了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让全市法院的审判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在他的努力下,司法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法院的发还改判率、指定再审率和上访率全面下降。同时,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司法公开已成常态化。到5月15日,全市法院进行网上庭审直播705件,远超规定要求的5%比例,裁判文书上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平台25763份,实现了除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定不能公开的案件全部公开。不久前平泉发生的一起交通肇事案,当事人坚决要求进行网上庭审直播,“就是要让亲戚朋友看看输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法庭上,王景林是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在管理岗位上,王景林是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好干部,王景林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含义,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鲜红本色,为全市干部群众树立起了建设法治承德,实现公平正义的好榜样。

    (编辑:李冉 来源:承德日报)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