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张宇 乔溪
“山青为四邻,人善草木安。”
在燕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村庄,她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叫做“诗上庄”。
诗是她的灵魂,生活是她的土壤,古今中外名家荟萃,这里篆刻着他们的华章。
在这个仅有500多人口的小山村,竟先后走出了诗人刘章、刘向东、刘福君,散文家刘芳4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89部诗文集。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溯源——诗意上庄与诗人刘章
盛夏时节,记者前往“诗上庄”,青山环抱中,汽车碾过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沿着十里溪沟蜿蜒而上,古道、西风、肥鸭,小桥、流水、人家,诗村将近,诗意渐浓,远处石碑上“诗上庄”三个字像是一幅美丽画卷的名字,让人前往探个究竟。
村里平整的道路两旁,矗立着一块块取自村里溪沟中的石头,石料上工整地镌刻着百余首名诗,行走其间,你可以在普希金的诗歌中找寻生活的意义,也可以感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你可以与舒婷探讨爱情的真谛,也可以同顾城一起寻找光明……
村中心的广场上,百位作家、诗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由他们题写的“诗上庄”字样和签名,布满了整整一面墙。
这个村子俗名上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民们靠山吃山,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栗子树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上庄与诗的渊源要从这大山深处走出的第一位诗人说起,他就是我国著名乡土诗人刘章。
1939年,刘章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由于对诗歌的热爱,读初中时刘章便开始学习写诗,1956年开始在各大报刊发表作品。1958年由于年迈的母亲有病在身,刘章从承德高中肄业回到农村劳动,但他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在煤油灯下写诗,也是这一年,《诗刊》发表他的《日出唱到太阳落》短诗20首,引起中国诗坛注意,在读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59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燕山歌》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1962年,刘章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6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到荒山牧羊,饱尝风霜的他,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把牧羊的经历化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歌谣学会副会长;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团委员;河北诗词学会副会长……”如今,集这些荣誉于一身的刘章依然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正如刘章在诗集《诗上庄》自序中写的那样:“上庄是我的生身之地,灵魂的家园。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野山,杂树,白云,青草,走兽,飞禽,忙忙碌碌的山民,而在我,是诗,是画,是经,是史!那是让诗歌开发的圣土,那是喷发情感的老井!它是我采不尽的富矿。”
诗上庄现在依然保留着刘章的旧居,古朴的老屋背靠青山,潺潺溪水在房前流过,门前两颗大树迎风招展,一棵是柳树,另一棵也是柳树。这种意境,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秋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刘章的诗词里,我们处处可见其家乡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风貌。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促成了文字的自然流露,不必浮夸,平铺直叙便是最美的修饰。
山水是诗意的,而生活在山水之间的人们对这诗意的理解似乎是朦胧的。刘章的诗让人们对这种理解有了似远而近、由浅入深的改变,人们渐渐发觉,那种对诗的情感也如对故乡热土的眷恋一般根植于心。
人文——诗情教化与生命给养
记者在刘章先生的旧居门前徘徊,村民葛秀云提着半桶山泉水信步走来,她用水瓢舀了半瓢水递给我,我们坐在柳树底下攀谈起来。
今年52岁的葛秀云三十年前从邻村嫁到这里,由于长期受到村里诗歌氛围的影响,去年,她也开始写诗。
“河边杨柳排成行,诗墙琳琅列两旁,赏诗观景行人驻,百姓出口能成章。”这是她的诗作《赞家乡》中的几句。说起诗歌创作,葛秀云告诉记者,刘章的诗作对她影响极深。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葛秀云还在离上庄七八里地的沟门子中学上初中,那时村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邮局的工作人员骑自行车送信送报只能送到学校,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通讯员,由通讯员们把信件报纸送到村里,葛秀云就是其中的一个,负责她家所在地红石沟村和邻村上庄的通讯任务。
“我用书包背着报纸,淌着小河,走着山路,没有一点偷懒,天天如此。那时,村里没有什么通讯工具,全靠报纸了解外界信息,来往信件报刊最多的就是刘章。”葛秀云告诉记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章还在家里务农,由于经常给他送报送信,葛秀云经常能在报纸上看到刘章的诗。她告诉记者,刘章的乡情极重,作品一半以上是写家乡风物和亲人的,都是有感而发,声情动人。
“呵,山桃花,故乡的山桃花
早春二月,开在云崖
只有耐寒的松柏为伴
花开时常挨寒流的抽打
花瓣儿飘零,飘向天涯
悄悄留下果实满挂……
呵,可怜的爱人
你就是山桃花!”
葛秀云从没想过,那些村里的人和事能用这样朴实的文字写得那么优美而令人陶醉。受刘章的影响,葛秀云也渐渐爱上了诗歌,读诗、背诗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如今的她已年过半百,既要在家务农,还要照顾家里瘫痪的母亲,生活的磨砺没有减少她对诗歌的热爱,她说,是诗让她坚强,是诗让她乐观,是诗与她为伴一同感受生活中的苦辣甘甜。
葛秀云只是诗上庄500余名普普通通村民中的一个,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读诗、背诗、写诗早已是每一位村民的家常便饭,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诗歌都是他们生活中的调味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给养。
那是一种生活体验和心灵感知,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深埋着诗的种子,而刘章成为了第一个为种子浇水的人。于是,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每个村民心中潜藏的某种莫名冲动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那就是这片土地早已赋予他们的“诗意”。
当诗碑与诗墙出现在上庄的时候,那种朦胧之情便在人们心中豁然开朗——上庄既诗,诗在上庄。读诗、背诗、写诗成了人们表达这种情感的突破口,500名村民变成了500个乡土诗人,诗歌与乡愁是他们的教科书,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提升了农民的审美需求,口吐莲花间,与生俱来的质朴与诗歌的高雅成为每一个上庄村民的标签。“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人们因此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展望——“诗上庄”或成中国农村发展楷模
“诗上庄仿佛一片诗林,而他们则是活跃在林中的鸟儿。”
村民说记者的这个比喻好,而把诗上庄变为诗林的,则是村里走出的另一位诗人刘福君。
记者初见福君,便被他儒雅的气质和风趣的谈吐所吸引。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人,深邃的目光里满含了饱经沧桑后的睿智。19岁离开上庄,当过兵,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走出上庄的他不仅想用诗歌怀恋乡土,更想通过诗歌回馈故乡。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福君走进韶山,当看到红色主题为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他的心里暗暗萌生了改造家乡的想法:“小小一个上庄出了刘章,出了4位中国作协会员,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不把‘诗上庄’的名气打出去呢?”
深思熟虑之后,说干就干。回到家乡,刘福君便开始着手做起了这件事。
2012年是诗上庄变化最大的一年,路旁竖起了一座座石碑,广场上筑起了一道石墙,荷马、但丁、拜伦、雪莱、歌德、泰戈尔、普希金、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刘禹锡、辛弃疾、李清照、顾城、舒婷、刘章……一个个名家的诗作添满了整个村庄。
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上山与下山的途中,举目皆诗,诗歌就像空气一样,无形中滋养着人们的心肺。朗朗的读书声从村屋里传出,那是诗上庄的孩子们耳濡目染所背诵下来的诗句,他们同诗歌一起做伴成长。诗人不再神秘,诗歌不再遥远,那一首首跃然石碑上的诗篇同这片山、这片水、这片林一样,成为了诗上庄人的精神食粮。
“十里溪沟,八个自然村,形成一条诗链,中外诗歌散落其间,把诗歌作为人文景观呈现在自然风貌中。开辟诗歌园、诗歌馆,建设诗人之家,让来到上庄的人,看得见山水,听得见‘乡愁’。”刘福君的设想充满诗意。他和村委会拟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道路整修、河道拓宽,到居住环境改造、带领村民致富,从诗上庄本土的赛诗会,到两年一届的“刘章诗歌奖”和“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把诗上庄真正打造成“生态上庄、诗意上庄、文化上庄、和谐上庄”。
2014年9月,首届“刘章诗歌奖”在上庄举行,全国诗人纷纷参赛,1000余部诗集汇聚诗上庄。当著名作家张抗抗看到初具雏形的“诗上庄”时,惊喜地连连地表示:“诗歌被刻在石头上,并不意味着诗歌的永恒;但是,诗歌通过村民的念诵得到传扬,诗歌就从书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为人民’的积极意义。”
诗上庄百首石刻的编选者之一、文学评论家张清华则给出了这样的思考:“它让我们思索,诗歌与土地、与自然、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古老而常新的共生关系,思考诗歌的根本,也思考它作为精神的故乡、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使大地成为大地’的‘作品’的属性。”
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纵使世事变迁,它必将源远流长,“为人民”的积极意义、“使大地成为大地”的“作品”的属性——诗赋予了这个小山村一种精神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方净土更显弥足珍贵。它既保留了天然的生态环境,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间,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让每一个来到上庄的客人都能吃绿色食品,饮甘醇山泉,吸清洁空气,听虫鸣鸟唱,看青山绿水,赏花廊美景,居诗意环境,享快乐人生。让每一个来到上庄的客人都能体会到,走进桃花源,美景赏不完,处处都是画,人人笑开颜。“诗上庄”这一农村改造的典型或将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楷模。
告别诗上庄,记者颇有几分恋恋不舍,身后又响起了村民们在广场上齐声合唱的村歌,那首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曲、刘福君填词的村歌:“上庄啊,我的上庄,生我养我的地方。上庄啊,我的上庄,亲我爱我的家乡。为你祝福,为你歌唱……”优美的旋律在山谷里回荡,这片土地确如石头上刻着的字一样令人回味,她确是个能让人找回自己的地方,是个能和久别的自己重逢的地方。
(编辑:李冉 来源:承德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