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德籍战士、陆军第74 集团军某合成旅突击车车长王锐
本网记者张艳梅 黄永力 韩元信
王锐(左)悉心向新驾驶员传授经验。 彭希摄
在承德这座革命历史悠久的古城,有这样一位男子汉,他走出大山,走进军营,成为一名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大兵”!
试看盛夏岭南,群峰青翠,江河碧波……战车呼啸,声如千骑疾;炮声隆隆,气卷万山来。滚滚烟尘中,809 两栖突击车首当其冲。
这些沙场上驰骋如飞的滚滚铁甲雷霆怒吼,无不彰显着军威、军魂。
年仅27 岁的他,作为突击车的“掌舵者”,正和战友一起,用一场实弹演练向军旗致敬、向祖国汇报!
王锐,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青年典范,全军最年轻的两栖全能车长,不仅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要求的铁骨士兵,也是紫塞承德的热血儿郎!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朱日和阅兵仪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响彻云霄,激励三军。
王锐说:“听到这样的话,深感浑身是劲、热血沸腾,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不忘初心
全力铸造基层士兵传奇
劈波斩浪、穿越丛林、越过险滩,时而迂回曲折,时而昂首向前,他们的勇猛开路是后继部队最有力的保障。
危险当头,突击车亮剑斩棘,开路在前。
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铁血军人的血脉里,涌动的不仅是个人豪情,更是保家卫国的壮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在王锐耳边回响。
做一名好兵、标兵、精兵,是他入伍时就已为自己立下的宏大志向。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亮训练场,空气中依然涌动着这个季节惯有的湿热。
一抹绿色身影正专心给战车做“体检”,一处处地细心查验,以防战车“带病”出征。
“王锐!我就知道,只要找不到你,你准保就又在鼓捣战车!”脚步声和说话声一起由远及近,另一抹绿色身影走上前来。
甩甩头,晶莹的汗珠立即在晨光中绽放开来,“连长!”
连长张景栋拿起放在战车脚下的挎包递给王锐,他清楚地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折叠小台灯、防水油布毡、学“习”随身抄:这是王锐的“三件宝”。驻训夜里,战友们酣然入睡,他轻轻打开小台灯;训练间隙,他坐到一角铺开油布毡;习近平主席发表新讲话,他拿出随身抄摘录,下载学“习”APP软件随时随地听。
战友们说:“王锐读过的书‘五味’俱全——油墨味、汗水味、柴油味、海腥味、泥土味。”
“不忘初心”。王锐常问,自己为什么要穿上军装?而这自问亦是他自勉的动力。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英国诗人雪莱说:“在任何生命中,忠诚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特殊使命,更决定了忠诚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而忠诚对王锐来说,就是历经锤炼,早已植入骨子里的优秀品格。
王锐,这个军龄8 年的兵,是部队中的传奇人物。
他是考过驾驶特级、通信特级的装甲尖兵;是1分钟锁定15 个目标、射击命中率百分之百的车长;是7 次夺得比武金牌的能人,还是“把战车开成自行车一样”的班长……
好胜战之胜,他志比天高;争强军之强,他永不服输。“锐”,字典释为锋利、精良之意。而王锐一直以锐不可当之势奔向强军目标。
王锐自小生活在丰宁外沟门乡过河道村。那里地处承德西北角,自然条件恶劣。小时候,堂叔的那一身绿军装是他心底最向往的梦。
小学时,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一个单程要走两个多小时。冬天白毛风呼呼地刮,寸步难行,喘口气都困难,手脚冻伤是常事儿,可王锐硬是迎着风跑。那时候,熟悉王锐的亲朋都说,这个孩子真能吃苦。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承德,这个广袤而秀美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董存瑞这样的战斗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如春日的细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滋润着热血青年的心。
2009 年高考结束后,王锐毅然报名参军。同年12 月,入伍到南部某两栖装甲团。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绿,心中的期盼,就在眼前。在扯开嗓子喊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连训中,他迈出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忠诚的种子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时代不能拷贝,激情不会永恒,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诉求与表达。但是,行进在军旗下的普通士兵皆如天空闪烁的星光,在续变衔接的岁月中,承继着历史的基因,续写着与山河的约定。
优秀不会与生俱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摸爬滚打、穿洪越浪、纵横扫射,一个士兵的能量和作为有多大?看看王锐就知道。
新兵连第一次摸底考核,他3 个课目单项第一,首月便登上新兵连“龙虎榜”;入伍第一年,他是全师唯一编车参演的列兵,第二年成为唯一拿到驾驶一级的上等兵,也是师里当年唯一能驾车在海上登舰的新兵;荣获集团军首届“十大钢铁先锋”称号。
2015 年,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王锐被记三等功;2016 年,被记二等功。
今年6 月12 日,部队领导将喜报寄送到王锐丰宁的家。这时,家乡父老才知道,那个从小吃苦耐劳的孩子如今是个让乡亲们骄傲的“中国大兵”。
王锐也很骄傲,他先后所在的两个连队都是英雄连队。
一个,是在朝鲜战场天寒地冻、缺粮少弹的困境下,击退敌军86 次疯狂进攻,坚守鹰峰山阵地16 昼夜的“鹰峰山英雄连”。
一个,是在“抗美援朝第一仗”中喊响“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口号的“黄草岭功臣连”。
“前进的动力是什么?”首长这样问过王锐,士兵也这样问过。
“每次去连队的荣誉室,我都心潮澎湃。先辈在看着我们,接好英雄的旗帜、跑好我们这一棒,刻不容缓。”就是这样的信念,就是这样的荣光,让王锐一层一层给自己“加码”。
7 月4 日,罗浮山下,铁甲轰鸣。完好状态检查、同考核员建立通联、处置15 个战术情况……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王锐以4 科全优的成绩,通过装甲兵通信特级考核。
至此,入伍仅8 年,王锐收获装甲兵三大专业驾驶、通信两个特级、射击一级资格,成为全军取得“两个特级、一个一级”最年轻的两栖全能车长。
从士兵到班长,从无名到盛名。王锐所在营营长黄炳宏和教导员樊杰都说,难能可贵的是,王锐一直踏踏实实地做自己,一直是那个“只要做就要做好”的“许三多”式士兵。
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士兵王锐给人就是这样的感觉。
百炼成钢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变革的时代风起云涌,每一个明天都充满未知。
“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越是击水中流,越需要理论引航。在王锐建议下创办的“黄草岭微讲堂”,成为他与战友分享学习心得的场所,一场场“头脑风暴”在思想碰撞中升华。
用忠诚之魂、精武之能、本色之真锻造自己,只有一个办法——磨炼。而磨炼的过程对于王锐来说就是坚持。
一次演练,粤东海域风急浪高,809 两栖装甲突击车挑战极限海况。海水淹没半个车身,战车劈浪穿梭,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这种海况也敢下海,不怕沉车吗?”“不会有事的,驾驶战车的是王锐。”一问一答过后,是放心。
“有王锐在、交给王锐……”王锐这个名字,就是“定心丸”。
青年有责,梦想有翼。这些年,他每个岗位都干得出彩:当新兵是优秀新兵,当驾驶员是特级驾驶员,当教练员是金牌教练员,当车长是全能车长,当班长是优秀班长,11 次打破训练纪录,7 次夺得“比武金牌”,所带809 车在重大演习中一直担任基准车。
在王锐丰宁的家里,有一个他的“专属”书橱。红灿灿的奖状、喜报和金闪闪的奖章早已让那里“座无虚席”。这些荣光无不诉说着那个青春少年,如今已是铁骨铮铮的热血军人。
一身本事从何而来?王锐坚信: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就是战场上的制胜“法宝”。
2010年6 月,王锐第一次参加海上驾驶集训,右小腿上却生出一个鸡蛋大的脓包,一直肿到了大腿根部。快速登车过程中,脓包被挤破,血水脓汁瞬间浸湿迷彩裤。烈日下的车舱内温度高达40 多度,汗水浸入伤口,犹如撒了一把盐,但他仍旧咬牙坚持。训练一结束,他却疼得倒在了地上……
掉皮掉肉的磨砺对王锐来说是常有的事儿。
练射击,他和新兵同车操练,找老班长“蹭课”,瞄靶心瞄到眼睛发红流泪,“摇炮”摇到胳膊酸痛、翌日早餐捏筷子手抖。
练通信,他对着山林喊口令,蒙上眼睛找感觉,听着噪音练辨识,练就耳聪目明手快之功。
练手眼分离,他把自己关在车舱内,对照说明书反复练习,按键按到手指尖起茧。
盛夏,南方酷热无比。这对一个出生在以避暑胜地而闻名的承德人来说,就是一个考验。
这个时候,他更加想念避暑山庄的习习凉风,想念丰宁坝上草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但想家的时候,他这样对自己说,“既到英雄连,当立英雄志。”不是迁徙的候鸟,而如逐日的夸父。王锐坚信,先烈们牺牲的是生命,而更应该延续的是不屈不挠的斗志。
即便是在困难险阻面前迈出艰难的脚步,王锐也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参军之前,他没听说过爝火传薪,但却清晰地知道,再微弱的火种只要用血去燃烧,火炬就能传递下去。
烈日暴晒后的装甲突击车热如蒸笼。可王锐经常在闷热的车舱内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内衣内裤全部湿透,不住地往外滴水。车内最高温度有时能达50 多度,随意一个接触,就会被炙热的车体烫伤。战友叫他下来透透气,王锐不肯,“浪费时间!”就连上厕所,他都是实在憋不住才去。
在山水如画的粤东,碧蓝的海水、温软的沙滩、葱绿的灌木丛林,都是王锐的“敌人”。整整4 个月,王锐驾着战车在那里奔驰、迂回。最终以6 科全优成绩通过驾驶特级考核。
苦不苦?苦!累不累?累!“但是都能克服,因为值得!”
2015 年,联合战役实兵对抗演习,王锐带领809 车组担任先遣突击群基准车。
炮弹射击后产生的后座力伴随着巨浪使战车猛地一晃,急于观察战果的王锐面部狠狠地砸到了视镜上。瞬间感到嘴里一阵疼痛,强大的撞击把他的一颗虎牙撞松了,正在思考如何应战的王锐有些恼火。“太碍事儿了!”他骨子里的犟劲儿和狠劲儿上来了,右手紧抓已松动的虎牙,就势向外一拔,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他把虎牙“解决”了。
硝烟散尽,走下战车的王锐一脸灿烂,那颗虎牙掉落后留下的缺口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尤为明显,但他的笑容里却透着胜利的喜悦。
有人形容,王锐的军旅生活是“满堂红”状态,干啥都有收获。不过,被他“骚扰”过的官兵却这样说他——“哪儿都有他‘捣乱’。”
确实,他真的挺能“捣乱”的。
在工兵的破障车上,他拉着工兵排长学习破障车的原理;在射击场上,射击教练员徐晓林被他缠到“生气”;战车“加改装”,他黏着厂家师傅讨教……
不断延伸的学习清单背后,是对时与势的清醒洞察,是对安与危的深谋远虑。
一次海上驾驶集训,王锐和战友彭增奎一组,操纵两栖突击车在海上航行。半路上,通信和导航装备突发故障,突击车在海上失去方向,王锐尝试了各种办法也没用。
随后,他参加了一次山地进攻战斗演习。激战中,战车“受损”,射手“阵亡”,面对“敌人”围攻,王锐临时客串射手岗位,由于超近距离射击经验不足,他和几名战友被“敌人”俘获。
“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沙场勤学苦练之外,理论学习的指引如醍醐灌顶般地让王锐认识到,“打仗不可能有回头路,更不能被活捉。”自此,他暗下决心,“多一项技能才多一份胜算,多一手准备才多一份底气。”
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王锐总会向父母汇报,他又学到了什么新本事。屡屡惹得母亲心疼不已,“从小你就爱自找苦吃,这技多不压身也得悠着点儿啊!”
战友们说,累不累,摸一摸王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就知道;苦不苦,看一看王锐身上常年不断的伤疤和瘀青就明白。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有一根弦紧绷着,有一种使命肩扛着,有一片风浪紧盯着……士兵王锐庄严承诺:“时刻准备着,随时能战斗。”
中流击水
执锐披坚勇向前
纵览风云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征战疆场,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中国军人一腔情怀,只需时间爆发。
凡上级交任务,王锐“是”字永远答得斩钉截铁;凡是苦活累活,王锐总是挺起胸膛:“没问题!”
突击车行进间360 度任意角射击,要求“指哪打哪”,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面对试训任务,王锐答:“没问题!”
从搜索目标到瞄准击发,从快速机动到战位协同,王锐带着车组严抠细研,实弹检验一气呵成,炮弹发发命中,操作规程被写进教范。
战前训练,他驾驶的战车因操纵控制盒保险丝烧断,无法正常进行工况转换。为找出症结,他多方查找资料,连续10 多天钻进闷热的战车内试验,最终发现是保险丝焊点出现了3 毫米的漏孔。紧接着,他和战友们一道规范整理出装备保养“标准流程图”,被军区推广使用。
装备生产厂家的专业技师不禁称赞:3 毫米的漏孔都能发现的战士,一定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王锐“牛”,王锐的809 战车组也很“牛”。
在王锐所在部队,809 车组参加的任务最多,11 次打破训练纪录,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
“人无魂,则惰;军无魂,则败。”营长黄炳宏说,刀尖的锋芒决定了钢刀的锐度,如果说809 车组是钢刀,车长王锐就是刀尖。
连长张景栋说:“新兵下连,5 名新兵主动申请要分到王锐所带的班。”原因很简单,王锐是他们的偶像……
一名新兵在班里的计划展板上这样写:“我要向王锐班长学习,把战车开得和自行车一样。”可王锐却打趣地说,第一次开战车,他想起上初二那年开着父亲的拖拉机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山路起伏,一路颠簸,晃晃悠悠,竟然和这有相似之处。
人生可如虹,人生可成虹。
2013 年5 月海上驾驶训练,战车在狂风中摇摆,眼看就要撞舰。危急时刻,王锐跃下滑板,拿起撑杆,顶向舰体。第一次顶滑了,海水瞬间淹没大腿,他差点儿掉入海中。他牙一咬,脚一跺,攒足劲儿用力再撑,战车被缓缓推开。
体重不到70 公斤,却推开重28 吨的战车。事后有人问他:“你哪来的洪荒之力?”王锐微笑不语,可他心里明白,哪有什么洪荒之力,就是拼尽全力!
2014 年夏天,粤东某海训场的对抗演练中,王锐驾驶的809 战车在险境中如线穿针孔一般冲过只比战车宽14 厘米的狭窄通道,从而扭转战局。
而在训练时,战车通过两个限制杆之间的距离为“车宽+80 厘米”。王锐敢于这样冒险,源于他在训练中一次次缩短限制杆间的距离。
“他永远比别人做得多一点儿。”教导员樊杰这样评价他。
的确如此,在别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在王锐脑子里常常多转“几道弯”。
团里组织野营拉练,急行军50 公里,直到凌晨一点才到达宿营地。大家极度疲劳,陆续入睡。“啪、啪、啪……”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响,王锐顿时惊醒:“是枪声,有敌情!”他一跃而起,迅速穿戴装具。“别吓唬自己了,这次拉练不带战术背景,哪来的敌情?”哨兵对王锐说。
但黑暗中陆续传来的枪声印证了王锐的判断,此时,他已经组织好战士进行反攻——这是团里为检验官兵敌情意识临时设置的偷袭。
“今天多较一分真,明天少流一点血。”王锐常把“打仗”挂在嘴边,他对班里战士说:“脱离战场,一切荣誉都苍白无力,所有成绩都是一纸空文。”
“王锐是多认真的人呀,一颗螺母都不放过。”这话一点不假。
一次训练归来,王锐和战友忙到半夜终于完成车辆维护,个个疲惫不堪,再次检查时却发现地上有一颗螺母。明天连队还要组织训练,如果螺母位于关键位置,后果将不堪设想。王锐立即带着全连驾驶员逐车检查,直到凌晨3 时许,才查出是7号车喷水推进器掉的螺母,进而发现推进器其它螺母也有松动迹象。在场官兵不禁都倒吸一口冷气,如果不是发现及时,就可能导致车沉人亡事故。
战车突然抛锚,王锐听声音、闻味道、试温度……“油量过多,粘度下降,发动机汽缸垫烧穿。”他的及时诊断和处置让战车再次上路。
首长称赞:“当兵,当如王锐。”而王锐只言:“你对战车有数,战车对你有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正如在前进的路上,他从不曾停下。
王锐至今记得,第一次驾驶809 战车进行海上射击演练时,随着炮弹的离膛而出,热浪裹挟着火药残渣扑向前甲板,潜望镜顿时一片模糊。他急得手忙脚乱,战车在海上打起转转。
他沮丧地走下战车,感到一种锥心的痛,平时再苦再累的训练都抵不住这份自责和失利。夜晚,他独自一个人来到809战车前,忍不住泪水滑落。
绿色军营,从来不会因为泪水而改变什么,而汗水才是唯一的真理。
此后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营房里再也看不到王锐的身影。相反,训练场上、战车里,他不声不吭地从白天“战斗”到黑夜。别人练8 小时,他练12 小时。
当紫塞承德的塞罕坝精神在全国不断发酵时,王锐从各种报道中体会到了来自家乡的鼓舞和动力。他目之所及,心之所想便是:一种精神,必须有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
踏石留痕,就像塞罕坝上那些穿越时光、浸润岁月的青松一样,王锐的步履一直坚定无比。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长黄炳宏说:“如果我们对试训和演练的期望值是80分,但王锐能给答出100 分。”但这背后,王锐说他全靠“笨功夫”,遵循的是“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 万小时的坚持,即一周5 天、每天8小时,坚持5 年以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1 万小时”定律也成为激励战士成长成才的特有名词。
使命担当
强军路上写荣光
血性是军人脊梁,更是胜战刀锋。
这些年,在实战实训的硝烟中,王锐驾驭铁骑战风斗浪,冒着硝烟冲锋突击,每项任务都冲在前头,每次危险都挺身而出,闯过10 余次“生死关”,身上留下7 处伤疤,写就一个个“铁血传奇”。
王锐清楚地记得,当他把自己的奖章和获奖证书拿到姥爷的病榻前时,这位弥留之际的老党员只说了一句话:“跟着共产党好好干!”
承诺有声,行动有力。王锐不负所托,一路向前。
习近平主席提出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真理予人力量,旗帜引领方向,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的王锐正在用忠诚与担当使真理的光芒照耀基层。
王锐信奉“模就是样子,范就是标准”。王锐带的兵举手投足间,确实有王锐的样子和影子。
刚入伍时,战士李秉宸恐高,参加“凌空飞跃”心理行为训练时,怎么也不敢迈出第一步。现在他还时常想起,那时王锐总是鼓励他说:“你没问题的。跟我试一试。”如今,李秉宸不仅克服了恐高,还成为心理行为训练示范教员。
“进了王锐班,生铁能成钢”。战士张桓敬被大家称为“小王锐”,开始学驾驶时,动作不协调、接受能力弱,装甲车常常熄火。是王锐不厌其烦、手把手带他学技术,帮助他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每一次新兵训练,他都针对各人特点,逐一做出训练安排。“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让士兵称他为“阳光哥”,“王锐班”是连队里响当当的王牌。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从驾驶员到车长,从士兵到教练员,不断进步的路上,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素质的跃升……
一道道无形的坎儿横亘在王锐面前,挑战着这个倔强的热血男儿。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往打仗只需要关注自己观察镜里的‘狭窄视角’,现在必须装着整个战场。”想着转型学、瞄着升级练,让王锐突破了思维的天花板,看到了不一样的“一片天”。
“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兵,我们就用不着上门服务了!”这是一个装备厂家技师对王锐的评价。
强军兴军这5 年,是部队建设加速转型的5 年,也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最快的5 年。王锐驾驶的809 战车,经历加装炮射导弹、北斗导航系统换代、车长任务终端升级3 次信息化升级。
每次“加改装”,王锐都黏着厂家师傅讨教,对着说明书逐条消化。改装刚完,他已拿出整套实用操作流程和技术保障法,让师傅刮目相看。
“给炮弹安上眼睛”,是战士们对突击车加装炮射导弹的形象比喻。战车安装激光制导系统后,火力打击能力大大增强,但火控系统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王锐把战车开到复杂地域,在极限条件下练稳控,多方采集数据比照分析,摸索出“一稳、二定、三协同”训法,还探索了打低空飞行目标、装甲目标新招法,实现当年加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键时刻顶上去,生死关头站出来。
驾铁骑战风斗浪,踏硝烟冲锋突击,常年的实战化训练锤炼了王锐“胆大心细不怕死”的血性虎气。
2015 年实兵演习,王锐所在连队担负右翼主攻,他率领809 战车作为基准车第一个抢滩上岸。然而岸滩通路上裸露着两枚未爆弹,仅有左侧可勉强通过。
“怎么办?这可是不小的安全隐患。”“往上报,等工兵来排除未爆弹,再继续演习吧!”车组人员心里没有底。
“打仗哪有暂停一说?”王锐冷静观察,驾驶战车精准通过,及时将安全路径推送给右翼主攻群,部队安全登陆。导演部人员通过战场监视系统看到这一幕,惊出一身冷汗。一名参谋说:“这个兵,差点捅了大娄子。”“不!”一位将军却赞赏道:“这个兵,有担当!”
战友们都说,跟王锐在一起压力大。但他们也说,跟王锐在一起,干得更带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王锐主动请缨参加合成营改革多兵种作战编组作业,即参与合成营战前研究,又担任营、连两级“前线参谋”,作战过程中实时传输战场信息,提出全局作战建议。“以往打仗只需要关注自己观察镜里的‘狭窄视角’,现在必须装着整个战场。”
“装着整个战场”落到行动并非易事,战术理论基础、装备操作技能、经典战例研究……必须样样专研苦练。正是从这时起,王锐看书看报增添了新方向,书柜里多了几本战例汇编,报架上多了一份环球军事,训练之余,夜深之后,总会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
海湾战争中,联军登陆就采取了战略性欺骗,成功欺骗了伊拉克军队,使其错误地判断联军登陆地点。相关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脑子里不装100 个信息化战争的战例战法,将来打仗就不知道自己该在哪里、该干什么!”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不仅是历史留下的情怀,更是习近平主席号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秉持的坚定信念。王锐,以一名士兵的锐志、锐进、锐利,做出了生动而精彩的注脚。
听专家的军事讲座,他敢举手发言说“我认为”,提出的思想观点,列举的论点论据让人记忆深刻。“这个兵,不简单!”到部队讲课的专家感慨。
旅长张长青说:“90后的年轻士兵,血脉中流淌着激情,脚下有着广阔的天地,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此身已许家国,此心已予铁甲。
王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和训练中,忙到妻子魏巍来探望都无暇相见。可是青梅竹马的魏巍却毫无怨言,细心的她能感受到王锐独特的体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个饭,每上一道菜,他第一筷子都夹给她。
魏巍说,虽然平时谁都夸王锐这儿好那儿好的,但要不是到部队来,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他”是如此地优秀和耀眼。
其实,无论在广州还是家乡丰宁,都有非常好的单位和公司向王锐抛出橄榄枝。但于王锐而言,在他心里,这8 年来,他的选择从来没变——19 岁那年,他选择做一名装甲兵;27 岁这年,他依旧选择做一名装甲兵。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冲击射击特级考核,王锐的“士兵突击”仍在继续。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不倦高登,卫我河山。士兵王锐,人如其名;锐志人生,王者风范。
一腔赤诚铸荣光矢志强军永担当
本网评论员
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万种磨炼,无尚荣光。
铁血军人的一腔赤诚——保家卫国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习近平主席提出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90 后基层士兵王锐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3 次夺得比武金牌,11 次打破训练纪录,创新13项新战训法,全军最年轻的两栖突击车车长……从普通战士到“两栖尖兵”,从“新兵菜鸟”到“全能车长”。 入伍8 年,王锐立足本职岗位追逐强军梦想,紧盯未来战场勇当铁甲先锋。这个紫塞热血男儿立起了践行强军目标的时代标杆,书写了新一代铁骨军人的风采荣光。
青春逐梦,锐不可当奔强军。“如果战争打响了,我的位置在哪里?”一个基层士兵的自问亦是自勉。驾驶、射击、维修、排障……“如果我的战友牺牲了,我随时能顶上……”时刻准备着,始终保持冲锋姿态,这是军人对祖国最忠诚的表白。
行源于心,业成于志。这个心,是强军之心;这个志,是强军之志。“多掌握一项本领,战场上就多一分胜算。”“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汗水、海水、血水磨砺出的不仅是一个装甲尖兵的精武传奇,更折射出好胜战之胜、争强军之强的中国军人之使命。
旗帜引领,锐气昂扬跟党走。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特殊使命,更决定了忠诚是一切价值的根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个基层士兵建议下创办的“黄草岭微讲堂”,真正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神聚气、培塑官兵,坚定官兵们跟党走的信念。12本学习笔记,10 万余字体会见证着一个士兵的坚定追求,在强军思想引领下,勇往直前,不断突击。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往打仗只需要关注自己观察镜里的‘狭窄视角’,现在必须装着整个战场。”说战法,要走出“层层剥皮、一线平推”模式,适应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战争形态;说战位叫制胜节点,个个都要过硬……“军队就需要这样的兵!”这不仅是首长的肯定,更是每一名为实现强军梦而不懈奋斗的普通士兵的目标。
使命担当,执锐披坚勇向前。抗日英雄孙永勤,将担当化为“精忠报国,永无二心”的抛头颅洒热血;青春无畏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将担当化为一声巨响……深受承德热土、紫塞雄风的滋润,士兵王锐知道“我为什么穿上军装?”
从击退敌军86 次疯狂进攻,坚守鹰峰山阵地16 昼夜的“鹰峰山英雄连”到打响“抗美援朝第一仗”的“黄草岭功臣连”。面对钢铁英魂的使命,铁血荣光的传承,士兵王锐庄严承诺: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使命在肩,战鼓催征。在面对任务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面对危险时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对高难课目时总是第一个请缨攻坚,王锐以青春有梦,青春无悔的精神尽全力书写着一个士兵苦练技能、全力冲锋的血性风采。
“在强军事业中绽放青春梦想,在火热军营里锻造出彩人生。”这是习近平主席对青年官兵的殷切嘱托。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王锐身处基层一线,赓续红色基因,争当精武先锋,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突破“专业兵”练就“全能王”,紧跟“新转型”练出“新本事”,锻造了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的时代典范。
青年有责,梦想有翼。王锐逐梦成才的事迹根植基层、可追可赶,为广大青年如何树立人生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作出了生动诠释。
如同塞罕坝精神一样,王锐不仅是我们紫塞热土的骄傲,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在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征途中,需要如同他那样忠于使命、履职尽责;需要如同他立足岗位、追求极致;需要如同他那样攻坚克难、锐不可当。作为承德人,我们要像王锐那样秉承坚定的信念,激发奋斗的勇气,凝聚发展的合力,共同为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平凡如你我,学习王锐,怎么做?像王锐一样,“勿以细小而不为”,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标准,把每项技能都练到极致,把每项任务都完成出色,就是最美的风采荣光。
“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军人最强的盔甲是理论武装”“军人最酷的样子是全副武装”“军人最帅的姿态是奋勇冲锋”。奔涌洪流中,90 后基层士兵王锐发出最忠诚的呐喊。
水滴入海,才能永不干涸;泥土积山,方能成其巍峨。实现强军梦的宏伟蓝图,需要青春接力和梦想叠加,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王锐一样的忠诚战士、强军标兵。让我们脚踏实地,跬步求进,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号角中砥砺前行!
(编辑:刘宏韬 来源:承德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