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认真收听收看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7-09-01   08时41分 浏览次数:

走在前列干出样子全力推动绿色发展

    本网讯(记者王畅、张宇)“最苦的还是造林季节,由于离住地远,大家必须吃住在山上。没地方住,就在山上搭牛顶架窝棚、马架子,随山势挖地窨子,在沼泽地里挖草坯盖‘干打垒’……”8 月31日,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收听收看了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大家一致认为,塞罕坝人55 年来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时刻鼓舞和感召着承德人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承德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必须走在前列、干出样子,切实担当好“水源涵养、生态支持”的政治使命,坚定不移以“两山”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在推进绿色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市农牧局局班子成员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00 余人收听收看了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党组书记、局长张学东在收听收看报告会后深受触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事迹感人至深,为我们树立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入心、入脑,用实际行动诠释塞罕坝精神实质。要结合农牧工作实际,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深入谋划全市农牧工作方向和路径,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方面,要以减损、降耗、提质、增效为准绳,重点在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草原修复与保护等生态建设方面加快谋划和开展回头看,为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做出新的贡献。”

    报告会激发了全市人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在收听收看完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市林业局生态工程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井元表示,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用青春换来了茫茫高原上的“绿色长城”,筑起了一道守护北京的绿色屏障。林业部门要在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过程中做好排头兵,深刻领会好塞罕坝精神内涵,增强承德林业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推进承德林业“造管营”全面发展。要以“两河、六路、四区”为造林重点,狠抓生态建设,营造绿水青山,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今后每年以70至80万亩的造林绿化速度,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进程。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林业产业向提升和催生新兴林业建设转变。推进森林碳汇交易、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和林上、林中、林下经济发展。坚持把林果产业打造成农民可持续、稳固的脱贫致富主导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市教育局组织党员干部收听收看了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市教育工委副书记赵相敏表示,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学习塞罕坝人,就是要学习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如塞罕坝人一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川乡,全体乡干部准时聚集在电视机前,集中收看了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该乡党委书记叶支武表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既是启示,也是鞭策,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必须牢记职责使命,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摒弃“先污染再治理”等旧观念,努力摆脱“矿业依赖”,加大矿山披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发展生态实现生财聚财、靠涵养水源拓展财源的绿色发展之路。

    郑淑芳是我市的造林模范,听了报告会后,这位“山的女儿、树的母亲”热泪盈眶。她感慨万分地说:“我义务造林30 多年,深感造林之苦,而且多年来造林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全凭一份信念在坚持。塞罕坝不仅让我看到了造林的艰辛,更看到了‘以林生财’的绿色发展之路,造林不再只有付出,同样也是农民脱贫的依靠。我要学习这种生态经营的理念,在进一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的同时,找到更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带动周边百姓一起奔小康。”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