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和诗歌的距离远吗?
不远。
就是从炕头到门口的距离。
从李白、杜甫、雪莱、泰戈尔、歌德直至现代诗人,诗上庄村的墙壁和山体上裸露的岩石上面,雕刻着一首首诗歌。来往的村民,聆听着夹在诗歌中的穿越时空的对话。
一沟溪水,两侧青山。隐藏在燕山深处的诗上庄村美如画卷。
9月26日,兴隆诗上庄举办第二届国际诗歌论坛,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位诗人与国内数十位著名诗人相聚诗上庄,在这里谈诗、论诗。开幕式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和承德电视台主持人管媛媛联袂主持,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为乡亲们带来了评书选段。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兴隆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郭建平分别致辞。歌手韩冰、宁可和承德青年歌手胡颖超为大家献上动听的歌曲。
在本次诗歌论坛的主持人、曾获首届“探索诗”奖、“中国第三代诗歌功德奖”的著名诗人潇潇的引领下,各国(地区)诗人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诗歌,当地村民也毫不逊色地朗读诗歌和表演节目。这是诗人和当地村民的赛诗会,更是文化交融的大舞台。
台上诗歌一首首,台下掌声一阵阵。村民们围拢在开幕式的舞台周围欣赏着这场文化盛会。
“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村里6岁的王锐郎一边玩耍,一边背诵着《牧羊曲》,这首诗出自60多年前村里的一个放羊娃,这个放羊娃就是日后成为著名诗人的刘章。在刘章的影响下,诗上庄村先后走出了诗人刘向东、刘福君和散文家刘芳等4 名中国作协会员和11 名河北省作协会员,出了数十本诗集。不仅如此,这个150多户513人的小山村,上至八旬老翁,下至4岁孩童,都出口成章,诗歌信手拈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诗上庄,诗不在远方,就在家门口。在这个家家有书架、户户有家训的北方小村庄,诗歌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忙时种田闲写诗,赛过神仙我自知。
诗上庄村的村民把生活活成了诗,田间地头、生产劳作、婚丧嫁娶,一切一切,都成为他们创作诗歌的源泉。村民胡玉林这样形容自己生活的村庄:“一间诗人老书房,两坡青瓦草成行。”村民刘福彦用诗歌形容村民的生活:“一沟溪水分两山,半坡柴树半坡田,汗洒锄光写笔影,牧羊声里酿诗篇。”村民葛秀云写下“十里诗廊观尽处,砚潭水墨是源头”的诗句抒发对诗歌的热爱。
村民们组建了“自创组”和“朗读组”两个微信群,谁新创作了诗歌就发布在群里,让大家提出意见以便改正。谁朗读了一段诗歌也传到群里,一起分享诗歌的美好。
美国诗人徐贞敏用中文朗诵自己的诗歌,来自首届承德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观摩团的近500人在台下静静聆听,诗句如同悦动的音符萦绕在嘉宾的耳边,也飘荡在群山之间,久久回荡。
尼泊尔诗人Yuyutsu Sharma非常兴奋地向翻译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诗上庄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周围被山围绕,特别像自己的故乡。”
吉狄马加来诗上庄村已经有十多次,每一次来都会有惊喜。“一个小山村办这么一个世界性的诗歌论坛,说明诗歌文化已经植根于民间土地, 成为村民重要的生活形态。”
著名书法家、诗人吴震啓也感慨:“诗上庄的村民是把诗歌注入了生命当中,诗歌的种子已经种在村子里的石缝里、山坡上、沟沟岔岔间。”
一个500多人的小村庄,举办了这么一场大型的国际诗歌论坛。这是一个诗人对一个村庄的情怀。
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著名诗人刘福君19岁离开诗上庄村,他喜欢用诗歌怀恋乡土,更想通过诗歌回馈故乡。他用诗歌的意境为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道路整修、河道拓宽,再到居住环境改造、果园建设,尤其是用溪间鹅卵石砌起基座,在村路旁镌刻中外名诗,开辟诗歌园、诗歌馆,建设诗人之家……诗上庄村的村民看得见山水,听得见乡愁。
开幕式上,刘福君90岁的老母亲穿着大红色的唐装在人群堆里,她听不懂诗,但却听得懂儿子的赤子之心。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来过诗上庄村多次,这一次亲临现场参加本届国际诗歌论坛。在这个村子里,很多村民都知道这位享誉全国的作曲家,很多孩子也对他创作的歌曲随口哼唱。他看着村里一面墙他自己的作品和台边正在表演的上庄村表演艺术团十分感慨:“小山村弄出大动静了啊!能吸引这么多国际诗人来诗上庄,不仅是对这个山村诗歌文化的肯定,更能够带动国际之间的诗歌文化交流。”
诗人们的相聚,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大家就“现代性视野下的诗人与土地的传统再生或断裂”展开讨论。
埃及诗人顾德和美国人徐贞敏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跟中国诗人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印度诗人狄立夫在发言中描绘了一种诗歌中要表达的意象,“同一片天空,有不同的云朵。同一棵树,有不同的叶子。同一片叶子,有不同的颜色……” 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刘章之子、著名诗人刘向东,现在担任河北文化馆馆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写了大量有关家乡的诗歌。他认为,乡土就是土地,土地就有生命、有故事,有当下的问题,也有更多的价值可以被深化,更是创作中不竭的源泉。
承德日报社总编辑、作家王德光提出,“诗人应该在寻求精神超越与捍卫诗歌尊严中呈现出冷峻与思辨,抵制蜷缩在语言游戏中暖烘烘的无病呻吟。”
承德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王琦也提出,“诗歌永远不来自于大城市,而是来自有山有水的家乡。”
《诗选刊(下半月刊)》主编、著名诗人白德成表达了自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现代诗不是晦涩的语言,不是难懂的意象,而是直白的表达。”
表面上,诗上庄的美浓缩了北方农村所有的特点,然而,它骨子里流露出的文化韵味让它在所有的农村当中更具备一种引领和示范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在承德当过兵的牛群对承德感情深厚,这次来到诗上庄村,他称这里是“诗歌第一村”,“在这里,诗歌成为村民的一种抒发情感、讴歌时代的方式。它的乡愁使乡不愁,这种情怀是诗人的情怀,上接天、下接地,中间直指人心。”
著名诗人潇潇感动于诗上庄村百姓对诗歌的敬畏,“诗歌真正地走进了当地百姓的心里,这才是这个村子的魅力所在,也是小山村走向世界的基础。”
国际诗人到农家,把酒谈诗话桑麻。山村虽小乾坤大,乡土诗情向天涯。
国际诗歌论坛让很多诗人和村民们成为了朋友,他们彼此交流心得,留下联系方式。诗歌是一条纽带,紧紧地把他们挽在一起。
看着这一切,刘福君告诉记者,在他的心里,已经画就了诗上庄一幅更美好的蓝图,“不仅要把诗上庄村打造成中国文化名村、世界诗歌名村,更要让诗上庄村的文化和经济都与世界接轨。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全世界都知道在承德的一个小村庄,村民把生活过成了诗歌。” 本网记者 袁雪梅
(编辑:李岩 来源:承德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