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承德市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综述
2018-09-18   07时39分 浏览次数:

    “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承德位于河北省北部,古代属幽燕地区,清代为直隶承德府,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承德宣传文化系统和哲学社会科学界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着力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承德经验,为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主动作为,社科事业繁荣发展

    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公开发表一周年之际,我市召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扩大学习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今年1 月,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了“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个此类研究中心。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还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承德市情和旅游研究中心等非实体研究机构,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阵地,是我市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市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对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批示,市委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新时期社科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完善适应事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社科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具体意见措施。市委印发《承德市社科联改革方案》、市政府印发《承德市社会科学普及办法》《承德市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五年工作规划,统筹整合政府研究部门、各高校、市社科研究基地、民办研究机构和各学会研究会等资源,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承德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加强对地方新实践新探索的理论概括、提炼升华,总结改革发展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中央媒体和杂志刊登多篇反映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

    加强队伍培训。市委宣传部制定理论骨干研修班教学计划,并与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联联合举办全市社科理论骨干研修班,分析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短板和问题,谋划新形势下做好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途径办法。2016 年以来,市、县(市、区) 两级共举办社科理论骨干培训班、培训会30 多场次,培训人数3000 多人。

    同时,充分发挥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高等院校理论研究机构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实践问题研究。结合承德实际,确定若干重大选题,纳入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年度计划,组织研究力量联合攻关;2017 年度,市领导和社科联不驻会主席圈定生态强市、法治承德、社会管理、文化事业和“三农”等方面研究课题23 项,年度确立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112 项,涵盖了社会科学领域14类一级学科。推动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基地和普及基地,目前,全市有22 处省市级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基地,较好地发挥了成风化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大对社科研究成果的资助力度,加强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支持办好优秀社科理论类期刊和学报特色理论栏目。

    服务大局,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一直以来,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我市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动承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我市社科界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突出应用对策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合作,加强联合攻关,开展深度研究,提出“水利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关于承德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与思考”等一批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在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决策咨询方面,社科智库作用日益明显,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社科研究成果专报》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为充分发挥社科理论工作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

    参考作用,2014 年初,市职改办、市社科联研究制定《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组织引导我市专家学者,着重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推动建设我市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智库。

    ——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理论大众化,打造宣讲新品牌,“理论扎根”工程不断推进。

    ——围绕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推出质量显示度较高的成果品牌。聚焦“三区一城”发展定位,探索和回答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途径和对策。今年以来,受市政府委托,市社科联与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法制办就市区如何禁止烟花爆竹燃放、小汽车限行组织专家论证会,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召开专家意见座谈会,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市政府。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和合承德”“积善承德”两大品牌,深入挖掘承德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明结晶,开展理论性、战略性与应用性研究,探索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承等承德经验,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论学术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借“外力”、用“内力”,有计划地开展承德理念、承德责任、承德历史、承德文化、承德精神、承德民俗等重大人文社科系列项目研究,提炼承德文化符号,打造具有承德标识的学术精品;《〈论语〉品绎》《承德历史文化集成》《山庄新史》《承德土语》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满族文化”“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等体现地方学术实力的优势品牌正在形成。

    ——围绕塞罕坝精神,打造先进典型示范品牌。依托塞罕坝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充分利用塞罕坝绿色资源,聚焦塞罕坝精神,结合新的实践开展研究。今年7 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与河北省社科院联合举办以“塞罕坝告诉我们什么”为主题的精品图书策划专家座谈会,宣传新发展理念,传承红色文化,筑建精神高地。

    ——围绕承德老区红色资源,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品牌。充分发挥孙永勤、董存瑞等先锋模范的教育作用,加强革命文化的研究,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2016年以来,我市开展了两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共有300 多项成果获奖,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近百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级别以上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200 多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6 项。《创新载体与形式,助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等列入省重点课题。5 年来,完成结项的研究课题涉及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覆盖“脱贫攻坚”“依法治市”“互联网+”“大数据”“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等诸多热点问题,不仅鼓励和调动了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也促进了承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贴近实际,社科普及有声有色

    如果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科工作的光荣使命,立足实际开展研究是社科工作的重要职责,那么学术提升、知识普及则是社科工作的基本任务。

    今年,市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提出结合承德实际,着重抓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区域发展研究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打造中国学说地方特色上提升学术品质,建设具有地方需求和民族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立有力有效的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建立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有效机制,形成比较完备的专家咨询制度。加强承德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道德讲堂”“相约文明”等文明普及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播承德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100 多名社科专家组成宣讲团,开展“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 进乡村、进网络)活动。各级社科联连续举办十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活动,各社团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和“经典阅读”等活动得到市民普遍欢迎。去年以来,各级社科联共举办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50 多场次、听众5000 多人次,“社科沙龙”“社科大讲坛”等活动有声有色,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社科普及的渠道。

    先后推出承德文化优秀普及读物《承德文史》《承德少数民族史》《光耀千秋—图说热河革命史》《中国梦、故乡情—天南地北承德人》《时代楷模塞罕坝》等多部反映承德历史文化和当代承德人精神面貌的书籍,让博大精深的承德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新的时代作用。目前,市政协文史委、市社科联等正组织《和合承德》《承德之最》等承德文化书籍的编撰工作,推动承德文化更为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宣传。

    承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根据历史文化和发展全域旅游的特点,我市先后打造董存瑞纪念馆、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避暑山庄博物馆、热河地质博物馆、民族团结清文化展览馆、契丹文化展览馆、满族文化博物馆、塞罕坝展览馆等8 家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创造性地开辟出让市民和游客既能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养分,又能从红色基因和时代创造中带来心灵感悟和精神升华的阵地。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社科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我市在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同时,组织实施承德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定期进行培训,组织教学研究人员定期开展市情调研和考察。据不完全统计,3 年来驻我市各高校共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哲学社科专业方面的青年学者近百人,为建设植根燕赵、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通过强化社科网络建设,推动社科工作向基层延伸,全市社科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市社科联所属各类学会共30 多家,会员人数近5000 人。社科学会近年来工作成果不断涌现。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保护协会的志愿服务、市思想道德研究会的传统文化讲座、心理研究会的系列研究成果、老促会、历史学会的《集团部落—日军侵华暴行的又一铁证》、金融学会的《承德金融》、国际税收研究会的《承德税务》、山庄诗歌研究会、郭小川研究会的诗刊《国风》和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及报刊理论专版等成果既丰富了社科研究内容,又体现了承德学术水平。市社科联连续多年编辑出版《探索思考对策》《承德市社科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集中展示学界形象、推动学术发展。《承德社会科学》始终坚持在提升刊物质量,增强刊物学术性上下功夫,先后推出了“课题选粹”“对策建议”“紫塞文史”等一系列应用型和文化研究栏目,通过会刊加强与全国社科工作者的交流联系,大大提升了我市社科工作和承德文化的知名度。

    回首方知行渐远,初心不渝再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德哲学社会科学正实现新的升华和跨越;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正为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 程联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