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李敏
12月15日,雪霁初晴,碧空如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岔村立马亮堂了起来。
一排排蓝汪汪的光伏板沿着山坡绵延数百米,在阳光下,如同深蓝的海水,波光粼粼,令人震撼。
寒风刺骨。山脚下,一名老农手背身后,在雪地中边走边看。
“大爷,这么冷的天,您看啥呢?”
“看看我这些‘金疙瘩’,”老汉故意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它们给我带来了好日子,生活有奔头!”
说话的老汉,是东岔村村民刘万财,今年75岁。每天饭后,他都喜欢到光伏板装置区走走看看,还自发当起了巡查员。
东岔村地处围场西部山区,山多沟深,全村500多亩地一半位于半山坡上,土地贫瘠,不少地常年撂荒。
刘万财的名字里虽然有个“财”字,但与大多数村民一样,日子过得紧巴巴,手里没积蓄。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想起这个贫困户的‘帽子’,我心里就憋屈。”
他和妻子都是要强的人,拉扯一双儿女,种地、养猪、养鸡,从早忙到晚。好不容易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家中却突遭不幸: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一个仅一岁多的小孙子和老两口相依为命。
一年年,小孙子渐渐长大,刘万财也慢慢变老,体力活干不动了,老伴又常年吃药。贫困,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
“谁愿意当贫困户呢,我有手有脚,不能一直戴着这个‘帽子’!”岁数大了,可他要强的心没变。
2016年,刘万财在闺女家借了3000元钱,买了一头小牛犊。他想,牛大了,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再生牛。这样下去,脱贫指日可待。
梦想很美好,但事与愿违,没经验,少技术,第一茬出生的小牛夭折了。
感觉生活一下没了希望,刘万财打不起精神,整日发呆。生活的难题在他爬满皱纹的脸上深深地刻下了一道道疤痕。
“岁数大、无劳动能力的人还能不能脱贫?到底靠啥脱贫?”
直到有一天,光伏扶贫进村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像一股春风,吹进了贫困地区每个贫困户的心里。
山高水长,悠悠情深。天津武清区与河北省围场“结缘”牵手。
深挖穷根,精准施策,向贫困宣战!
在深入研究围场产业特色后,双方决定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作为长远高效的增收产业,重点支持发展。
东岔村因有大片闲置山坡地,日照时间长,被选为附近13个村的联建电站所在地。
“一分钱不出,啥也不干,就能赚钱?”开始,刘万财顾虑重重。
“电站由政府监管,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除去地租和运营维护费用外,其余发电收益用于扶贫。”村党支部书记的话,刘万财没全听明白,但有一件事他听出来了——这是政府管的事儿,是让贫困户脱贫的好产业。刘万财吃了定心丸。
“山坡地薄,种啥赔啥。现在可好了,光伏板把咱的荒山铺成了‘金山’,土地一下出租20年,又是一大笔收入。”谈起光伏发电赚钱的事,刘万财的笑意明显写在脸上,“做梦也想不到,山坡地里装上光伏发电板,晒着太阳就能挣到钱。”
说到高兴处,他戴上老花镜,神秘地拿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是一本存折和他自己的账本。别看老汉岁数大,算起账来毫厘不差。
光伏发电分红每年收益2500元;光伏板占地租金每年1500元;孙子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8000元、在光伏电站打工每月2000元;老两口老年保险一年2000元,低保户一年还有8640元。
一系列帮扶政策,让刘万财在2019年一举脱了贫。
脱贫奔小康,日子节节高。
2019年,他申请了危房改造,政府补贴1.4万元,3间小土房变成了干净明亮的大瓦房。阳光照射下,白墙黛瓦,格外漂亮。
紧挨着新房子的,是牛棚,也是新盖的。如今,他家的牛棚里从当初的一头小牛犊变成了4头壮硕的母牛。
“共产党对咱老百姓是真好啊,赶上了好时候,只要肯干,靠自己的双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生机勃发的,不仅有刘万财屋里开着的迎春花,还有他昂扬向上的心气。
搓着双手,刘万财满脸笑意,眼里满是希望和幸福……
记者手记:
阳光不仅照在了光伏板上,更照进了刘万财的心里。在贫困村建设光伏发电站,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村民脱贫的内在发展动力,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让荒地也能生“金”。这不仅解决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的问题,还破解了村里集体收入低的难题。
“只要肯干,靠着自己的双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采访结束,一直回响在记者耳畔的这句话,说明了刘万财已经解开了“致富密码”。脱贫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有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更有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难怪“刘万财满脸笑意,眼里满是希望和幸福……”。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