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支部 胜过帮钱物——“看老乡·问小康”“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户那些事系列报道之五
2020-12-22   08时26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周易刘春雨

12月18日。

塞罕坝下,寒冬已至。

天蓝,雪白,屋檐下的“冰溜子”亮晶晶。

“在党的带领下,我这个过去的‘老倔头’如今也敲响了‘致富锣’!”围坐在火炉旁,火光映红了赵老汉的脸。

赵文义,61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石板沟门自然村村民,2015年年底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一盘沙”到“一股绳”

“过去的日子,真苦!心比三九天还凉!”

“一条羊肠道,手机没信号。致富没门路,都往外面跑。”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曾是八顷村的真实写照。

地处承德接坝地区的八顷村,下辖10个村民组。全村贫困户占了近4成,村集体没有1分钱,还欠了7万多元的债。最让大家难受的是,村委会的办公房塌了半边,连续4年没有选出村党支部书记。召开党员会,人都来不齐。

基层党组织涣散,八顷村村民向前冲的那股劲儿,松了。“咱这村子,要变呀,难!”一狠心,赵文义硬是让大闺女远嫁多伦,小儿子远走他乡,当了上门女婿。家里只有老两口,守着8亩山坡地,“石头缝里种庄稼”。

“村里连着4年没有当家人,八顷村就像一盘沙!”心散了,地荒了,八顷村村民的心比坝上的冬天还冷。

脱贫攻坚党旗红,曙光照进八顷村。

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战斗力,强力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驱力。2016年,承德市启动“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实施“堡垒示范”工程,把党组织的鲜红旗帜“树”起来;实施“致富先锋”工程,把党员干部示范标杆“立”起来;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把党员群众致富本领“提”起来;实施“能人返乡”工程,把在外创业的优秀人才“引”回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把社会各界力量“聚”起来。党旗引领,干群同心,誓让承德贫困山村变个样。

2016年7月,在县委组织部和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八顷村成立了党总支部,致富先锋唐凤岐被选举为书记。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养羊大户张景臣常住在村,带领29名党员组成第一支部,打基础、搞基建;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大户杜德诚是村里能人,带领在外务工的17名流动党员组成第二支部,积极跑外联、找销路;来自石家庄的扶贫干部蔺忠志结对帮扶,带领15名集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党员组成第三支部,凝聚力量发展产业项目。

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了八顷村。过去全村“一盘沙”,如今变成干群“一股绳”。

村委会灯火通明,党员干部忙得脚不沾地。赵文义说:“从那时起,我觉得八顷村有戏了。”

从“土豆子”到“金豆子”

土豆,是村里的传统作物,样子普通,附加值低,许多年来收成和销路都不理想。是另起炉灶,还是解决土豆产业发展的瓶颈,让“老树生新枝”?

“权威检测结果表明,我们的土豆蛋白质含量、花青素含量都高于国家标准,污染物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最重要的是,土豆中硒的含量达到了‘富硒产品’的国家标准!”作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对口帮扶八顷村的第一批联络人之一,曾挂职当地县环保局的潘寻给八顷村村民带回了好消息,“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八顷村的出路!”

潘寻带回先进种植技术,赵文义将自家的4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种富硒有机土豆,当年喜获丰收。全村10万公斤土豆,圆溜溜,金灿灿。

产量有了,销路在哪?

2018年3月,积雪未化。老赵急匆匆地找上了门:“唐书记,土豆卖不出去,这一年咱又白忙活了?”

“你放心,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嘬牙花子!”

5月,坝上的草儿刚吐青。

风尘仆仆的村干部回到八顷村。随后,10万公斤富硒有机土豆被北京、石家庄、衡水等地的企事业单位一购而空。

八顷村村集体第一次有了近6万元的纯利润!

“没想到过去瞧不上眼的‘土豆子’,变成了抢手的‘金豆子’!”赵文义感慨万千。

2019年10月,“八顷土豆”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证书。

从“袖手看”到“送锦旗”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党员带头示范、结对帮扶,全村干部群众干劲高涨,带着八顷奔小康——

水来了,拧开水龙头,清水欢跳着流入缸中;路通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2600吨的土豆窖建起来了,200亩玫珑瓜长势喜人,60亩金莲花生机勃勃,50多亩金黄色的菊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好看;八顷村红红火火,“生态扶贫树标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在党组织的带动下,八顷村的“穷帽子”被丢进大山深处。

坐在暖烘烘的炕头,赵文义给记者算起了“小康”账:

“我家的4亩地通过土地流转,一年收入2000元;入股村集体,年底分红600元;老伴在玫珑瓜大棚务工,一年收入将近1万元;重阳节,我们老两口领到了400元健康补贴,日子越过越红火。”老赵皮肤黝黑,红光满面,“现如今,走在外头,声音也洪亮了,腰杆子也挺直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了贫的老赵,总惦记着给村党支部送点啥。前不久,老赵买了一面锦旗送到村委会,没想到,桌子上,八顷村村民送来的锦旗堆成了一座小“山”。这个61岁的“倔老头”眼含热泪,一把握住唐凤岐的手:“过去没指望,大伙‘袖手看’。如今有了主心骨,大伙有奔头啊!”

“一个好支部”“百姓贴心人”“不忘初心感党恩”……金字光闪闪,锦旗红彤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现在有了好支部,胜过原来帮钱又帮物。

记者手记

基层党组织成了八顷村百姓的主心骨,让大家有心气、有干劲、有奔头,这是记者在八顷村采访后,深深存留在脑海中的印象。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承德牢牢抓住党建脱贫这一制胜法宝,有效实现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摘掉了扣在承德几代人头上的“穷帽子”。

支部带好头,群众有奔头。2020年2月,八顷村实现全面脱贫,相关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驻村帮扶典型案例》。而承德“脱贫攻坚党旗红”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在全国推广。

八顷村变了,群众高兴了,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如今,走在外头,声音也洪亮了,腰杆子也挺直了!”

我们为群众高兴,为当地的村党支部点赞,更为在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点赞!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