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周易武海波杨帆
写在前面的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区域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并强力推动。
环京津地区贫困问题由来已久。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概念。在这一区域,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就占了10个。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2020年,呈“C”字形环绕京津周边,隶属河北省承德、张家口、保定3市的“环京津贫困带”上的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数百万贫困人口划时代地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
“环京津贫困带”上的老乡们是怎样脱贫的?小康的成色如何?他们有啥心里话?
走村串户看老乡,账里账外问小康。2020年岁末,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进承德、张家口、保定3市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唠家常,听心声,探新貌。
连日来,本报推出“看老乡·问小康”“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户那些事系列报道,旨在以“一带之变”窥“全域之兴”,以“小家脱贫之策”见“大国扶贫之略”。
本期,记者带您走进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家口市尚义县十三号村何秀兰家中。
轧着薄雪,顶着寒风,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大青山的脊背上。
出张家口市尚义县城往东南行驶约5公里,十三号村“青山脚下第一村”的高大牌楼就矗立在路边。
“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门前……”村东头一座小院里传出了几声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吟唱,轻松欢喜,吸引记者叩门踏访。
“大姐,您唱的这是什么戏?”
“这是二人台,《挂红灯》!”
说话的大姐叫何秀兰,今年59岁,她和丈夫潘正军一家2013年年底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何秀兰和潘正军因流行于蒙、晋及张家口坝上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二人台结缘。
他们的故事要从30多年前说起。
一曲《走西口》,曾经好凄凉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上世纪八十年代,何秀兰和潘正军都在尚义县文化馆工作,两人搭档唱二人台。
《走西口》《打樱桃》《捏软糕》……一唱一和间,俩人因曲生情。1982年,何秀兰和潘正军结婚。可婚后不久,“自给自足”的尚义县文化馆因经营不善解散。不得已,夫妻俩回到了“穷得掉渣”的十三号村。
张垣大地,大青山脚下,一方水土曾难养一方人。
十三号村曾有多穷,何秀兰至今仍历历在目:
吃水难——村里穷,打不起水井,挑水要到1公里外,妇女挑次水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经常在沟壑嶙峋的山路上摔跟头;
路难走——村里没钱修路,碎石遍地,好几年才买得起一双新皮鞋,没几天鞋头就踢掉了皮;
生活苦——村民家都装不起电灯,全村晚上昏天黑地,新嫁到此的何秀兰曾在一个夜晚迷了路,走到了别人家的窑洞顶上……
曾唱《走西口》,怎料自己也演绎了一回“走西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何秀兰和潘正军背井离乡,远赴内蒙古包头打工,艰难过活。“穷!实在是没法了……”
离家,满是乡愁。想着年迈的父母,未尽孝道;思念还未长大的儿子,难舍骨肉……每个灯火昏黄的夜晚,在四壁漏风的工棚里,何秀兰和潘正军常常欲说还休,泪眼相对……
“不能回,回不去,回去没有挣钱道儿!”
一曲《洛阳桥》,“巧匠”现山乡
从上世纪末开始,年轻人一群群、一批批外出打工,十三号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村里近200个宅基地,20年内没有一家翻盖得起新房……
“唱客的哥哥你过来,我有知心话要你来猜,你猜到北京城里有几条街,几条长来几条短……”十三号村的村民们都会唱的这曲二人台《洛阳桥》,是歌颂古代能工巧匠的曲目,可哪位“能工巧匠”能带领十三号村走出困窘的生存状态呢?
党的十八大后,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青山,十三号村的村民们备受鼓舞,誓要扔掉那顶贫困的帽子。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精准扶贫以来,十三号村创新发展理念,依托处于大青山及“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的区位优势,把发展扶贫产业和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探索宅基地使用新模式,打造京津市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旅游的新目的地。
很快,村民们听到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窑洞宾馆”。
2015年,第一期53间极具西北风情的窑洞房在十三号村亮相,村民们赚得了“第一桶金”。
“我们村的贫困户通过以地入股、按宅分红、以股分红等形式,当年就实现了人均增收3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当年靠卖冰棍、收购牛羊等营生起家,是第一个回村的“能工巧匠”。
听闻村里搞旅游的好消息,何秀兰、潘正军夫妇也回到了家乡。
“我们没有旧窑洞,就拿国家给我们家的扶贫资金入了股!”此外,何秀兰还在“窑洞宾馆”里当服务员,打扫卫生、管理库房,年收入近1万元。2016年,何秀兰家将“贫困帽”甩进了大青山深处。
“几道道又通一个泸州府,几道道又通一个米粮川……”如今,二人台《洛阳桥》里唱的“泸州府”“米粮川”,在十三号村“重现”——
“窑洞宾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仅两年时间,已由53孔扩展到了146孔。
党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何尝不是更为重要的“能工巧匠”?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引来了农业观光采摘项目,搞起了种植、养殖基地,150亩现代农业园区、500亩药材种植基地在这个小山村里“长”出来……
一曲《挂红灯》,吟唱好日子
如今,十三号村的人气越来越旺。“窑洞宾馆”吸引来了“好奇”的城市人,还“吸”回了村里“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
35岁的潘涛,何秀兰和潘正军的儿子。2017年,他敏锐嗅到村里的新气息,果断放弃了大货车司机的工作,回十三号村竞选村干部,当上了村会计。如今,潘涛还和父亲潘正军一起养了15头牛,家里家外忙得不亦乐乎。
走村串户看老乡,账里账外问小康。在何秀兰温暖、干净的家内,她和记者一起拢了拢“脱贫账”——
村里大棚土地流转她家耕地4亩,每亩每年260元,年收入1040元;在“窑洞宾馆”打工,一年干4个月,收入9860元;“窑洞宾馆”入股分红16590元;生态补偿金1240元;养老金1296元;计划生育金960元。仅2019年,全家收入就达到了30986元。
吃不愁,穿不愁,危房改造让何秀兰家4间房焕然一新。头疼脑热,一个电话,签约家庭医生就会上门。即使进城看病,新农合报销比例也越来越高。
《走西口》《洛阳桥》《挂红灯》,何秀兰曾经唱过的3台戏,都真切地发生在她的身边。她笑着说:“有了‘新剧本’,才有‘新戏’唱,现在可算过上好日子了,回想起来,这也算人生如戏。”
“六月那里来热难挡,新编的那草帽遮阴凉……”何秀兰的手机铃声,还是她无限热爱的二人台。
“这还是《挂红灯》选段,讲的是生活好了,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从正月十五开始,一挂就是一年呢!”何秀兰和记者说。
“妈,村里把扇子和戏服都买全了,你带人趁着冬天抓紧排练,明年夏天来了游客,咱就能演出喽!”电话那头是潘涛的声音。
“练,练!就从《挂红灯》开始!”品着当下的好日子,何秀兰眼中晶莹闪光……
记者手记
人生如戏。从“走西口”到“挂红灯”,脱贫户何秀兰唱过,也经历过。
十三号村之所以脱贫,何秀兰之所以结束了“走西口”,离不开新时代的“能工巧匠”。而我们的党,正是起决定作用、最为重要的“能工巧匠”。是我们的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顶层设计,是我们的党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惠农政策,也正是在党的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书写了改天换地的“新剧本”。
家与国从来是一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巨变,从而让何秀兰在内的无数人从中受益。
家国“新剧本”,“戏”唱新生活。我们坚信,何秀兰的“戏”,一定会越唱越精彩。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