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武海波杨帆
八百里太行连绵起伏,白石山耸立在最北端。
山下,“心宁农家院”静谧安然。
记者来到保定市涞源县荆山口村,隔着这个农家院的院门,看到女主人正在打扫院子。
“客人多吗?大冬天还这么收拾?”
“不管是多还是少,卫生都得收拾好。再说,自己家过日子,看着也舒服!”
答话的女主人叫刘晶晶,今年35岁,她和大她4岁的丈夫臧称心一家,于2013年年底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对“80后”小夫妻,年纪轻轻怎么就成了贫困户?
“唉!当时我老公一个人在外打工,要养活我的公婆、3个孩子和我,一个人挣钱7个人花,怎么能不穷?!”
2004年,经人介绍,刘晶晶和老实能干的臧称心结为夫妻。可婚后的生活就一个字——苦。
小两口学历低,结婚之初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最惨的时候,100元花了一个月,还剩下30元;逛菜市场,8角钱的豆腐,犹豫再三都舍不得买;结婚前5年,我没买过新衣服……”曾经的窘迫生活,刘晶晶历历在目,“那时候穷,同学聚会我都不敢去。”
村边的白石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理岩峰林地貌……守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老百姓怎么能没有“饭”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下,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共同的一个着力点。为此,京津冀旅游部门联动开通了旅游直通车和火车专列。
2016年9月,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到了白石山脚下。
借东风,好行船。刘晶晶和臧称心看到了旅游产业未来可期,在政府的帮助下,果断地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院。
“当时,我们把6间老房子都改造成了农家院,自己花了3万元,剩下的费用全由政府‘兜底儿’。”她说,不仅如此,家具、家电、部分生活用品,也都是由政府配齐。
“心宁农家院”开张了。“省旅发大会结束后的那个国庆节黄金周,我家一天就能收入1000余元。”刘晶晶说。
夫妻俩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打扫客房卫生,给游客做饭,当游客向导……虽然起早贪黑、劳累辛苦,可小两口都觉得好日子有了盼头。
高山不语,峰林静视,见证着这对“80后”小夫妻在旅游扶贫好政策下,不惜汗水、脱贫致富的点滴,见证着一个接一个的旅游农家院在山脚下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7年,刘晶晶和臧称心一家扔掉了“穷帽子”。
如今,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让刘晶晶和臧称心将日子规划得井井有条——眼瞅着农家院经营走上正轨,臧称心重拾起了“大货车司机”的工作,妻子刘晶晶在家打理农家院的同时,还能照顾年迈的公婆和3个上学的孩子。
“我老公老实善良,拿老板的车当自己的车爱护,每年都能给家里拿回八九万元钱!”算起家里的“脱贫账”,刘晶晶说,她心里特别踏实、幸福——
丈夫当司机,每月收入8000元,一年下来9.6万元;农家院长租给了城里人,每年收入1万元;城里客人来了,她给打扫卫生、当向导带客人出去玩,一天也有100元劳务费;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240元都是政府给缴;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公婆每月能领108元的“退休金”……
“看,这是我大闺女臧泊宇,那一墙奖状都是她的荣誉!”刘晶晶拿着一张“全家福”给记者介绍时,她的丈夫臧称心拨过来微信视频通话。
“家里冷吗?记得给孩子们买新羽绒服,厚点的啊!”臧称心开货车跑长途,在服务区休息时还不忘家人冷暖。
“你放心,新羽绒服孩子们早都穿上身了!”挂断和丈夫的视频通话,刘晶晶和记者说,“我老公名叫‘称心’,可之前的那些年,日子过得穷,方方面面都不称心,自从搞起了农家院,依靠‘旅游’脱了贫,一下子都称心了起来……”
“搭上旅游扶贫‘车’,‘称心’可算没白叫!”刘晶晶爽朗地笑了。
记者手记:
农民日子过得称心与否,得看他们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兜里鼓不鼓……旅游扶贫,尤其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让农民们称心的有效途径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旅游业提档加速创造了难得契机,也让旅游扶贫有了更大的作为。
通过旅游扶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这种增强内生动力的扶贫方式,被白石山脚下的涞源县荆山口村村民们完美呈现。如今,村里环境美、村民精神足、生活步步高。
原来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如今“景”上生金,让刘晶晶和臧称心一家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巧合的是,我们采访的这家男主人名叫“称心”,也恰好过上了称心的生活。
但在巧合中,也有必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刘晶晶和臧称心这样的小家庭,搭上旅游扶贫这趟“快车”,摆脱贫困,共享全面小康。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