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20-22382 |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承德市玉米种植面积一直处于粮食作物第一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玉米播种在即,为减少虫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承德市玉米稳产保供,承德冷凉区春玉米试验站与承德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合作,根据2020年全国农技中心预测及近几年承德市春玉米虫害发生种类及特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地下害虫
1、蝼蛄:俗称拉拉古、土狗,节肢动物门,直翅目,蝼蛄科。
主要特性:华北蝼蛄3年1代,以高龄若虫和成虫在冻土层越冬,翌年春,土温至8ºC时,越冬蝼蛄上移到土壤表层活动,在地表留下串行隧道。有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煮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及马粪等有机肥有强烈的趋性。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玉米,主要通过咬食玉米未出苗种子和玉米幼苗根茎造成缺苗断垄。在被害玉米田块地表串行形成隧道,被害玉米苗根茎部呈乱麻状。
2、蛴螬:俗称白地蚕,鞘翅目金龟总科,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
主要特性: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2年1代,铜绿丽金龟和黄褐丽金龟1年1代,均以幼虫(蛴螬)在土壤中越冬,春季回暖从深层土壤移至耕层为害,适宜土壤温度为13-18ºC,高于23ºC或低于10ºC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有机质多地块发生重,有机质含量低地块发生轻。
为害特点:主要通过幼虫咬食玉米籽粒和幼苗根部,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和缺苗断垄。
3、金针虫: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
主要特性:金针虫约2-4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3月出土活动,5月为产卵高峰期,卵孵化后即开始为害,可在土中生活700-1200天,幼虫喜潮湿的土壤,一般在10厘米土温7℃-13℃时为害严重。成虫羽化后,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
为害特点:幼虫在地下蛀食玉米内茎和地下根部,可咬断没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致使玉米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4、地老虎:鳞翅目夜蛾科
主要特性:主要有小老虎、黄地老虎、八字地老虎。1年发生2-3代,除小地老虎不能在北方越冬外,其他两种幼虫在土中越冬。小地老虎可迁飞。成虫有昼伏夜出性和趋光性,三种地老虎四龄以上幼虫都有昼伏夜出性和转株为害的习性,受惊后虫体呈C形假死。
为害特点:幼虫为害玉米苗,主要将茎基部咬成孔洞或咬断,八字地老虎除为害根颈部外也取食叶片,小地老虎有时还将咬断的幼苗拖到洞穴取食。
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措施:
1、种子处理:利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丁硫克百威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者拌种。
2、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4-10月份)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其田间排卵。
3、喷雾防控:为害初期,可用百树菊酯对地表进行喷雾,诱杀地下害虫。
二、玉米螟:也称玉米钻心虫,鳞翅目螟蛾科。
主要特性:从东北到海南 一年发生1-7代。为害承德春玉米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属两代(苗期、穗期)发生为害区。以老熟幼虫越冬,温度15-30℃,湿度60%以上适宜发生。4龄前多在含糖高和湿度大的心叶、雄穗、花丝和叶腋处取食,4龄后钻蛀为害,成虫飞翔力较强,有趋光和较强的性诱反应。
为害特点:玉米全株均可受害,钻蛀心叶、茎、叶、雌雄穗,形成孔和隧道。后果是破坏营养输送渠道,易引起其它病害侵入;玉米中后期被害后茎秆遇风折断,穗部受害后易引起穗腐,致使减产和降低品质。由于该虫对玉米为害持续期长,为害具隐蔽性,防治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对青鲜食玉米雌穗为害后致使商品价值降低,影响经济收益。
综合防控措施:
1、农业防控: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
2、物理防控: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诱集成虫(蛾),一代成虫诱集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压低虫源。
3、生物防治:(1)赤眼蜂灭卵,在7月5日-15日左右成虫产卵高峰期第一次放蜂,按每亩挂卡8-10个蜂卡,约10000头赤眼蜂的释放量放蜂,第一次放蜂后间隔5天后再次放蜂,每个玉米螟世代需要放蜂2-3次。(2)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
4、化学防控:心叶末期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
三、黏虫:俗称五色虫、剃枝虫、行军虫,鳞翅目夜蛾科。
主要特性:属远距离迁飞爆发性害虫,年度间发生为害程度差别较大。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承德属二、三代发生为害区,一般年份二代较重,三代轻或不发生。幼虫共有6个龄期,1-2龄取食心叶叶肉,残留表皮,3龄后造成缺刻,4龄后进入暴食阶段,可转移为害。成虫对灯光和糖醋液有较强的趋性反应。
为害特点:食性杂,暴食性,幼虫为害叶片,咬食或者缺刻,大发生时能将茎叶吃光,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综合防控措施:防控原则是关注虫情测报信息,承德地区尤其注意测报部门的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防治措施主要是控制虫源基数,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
1、成虫诱杀:在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傍晚至次日凌晨开灯。
2、幼虫防治:注意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
四、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鳞翅目夜蛾科。
2019年侵入我国,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调查和专家会商分析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发生区域涉及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玉米区,并有迁入东北春玉米区的可能。因此,承德市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预警,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工作。
主要特性: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km;在适宜的区域,可周年繁殖,没有滞育现象,一年可发生多代;适宜发育的温度范围11-30℃,28℃条件下,30天完成一个世代,在低温条件下,需60-90天完成一个世代。
为害特点:草地贪夜蛾从玉米的苗期到成穗期均可为害,1-3龄幼虫主要取食叶片,取食后叶脉形成半透明窗纱状薄膜“开天窗”,4-6龄幼虫喜好钻蛀在幼嫩玉米的心叶,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心叶,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可造成玉米减产20%左右。
综合防控措施:防控原则是“早发现,早防治”,发现有虫即可开展防治。
1、种子处理: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2、农业防治。根据初孵幼虫群集危害的特性,结合农事操作摘除初孵虫卵叶,捏杀卵块和虫窝,降低田间害虫发生数量。
3、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4、化学防治。针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可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治用药,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等,及时开展科学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 。低龄幼虫为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