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脚步永不停歇
2021-05-19   08时33分 浏览次数:

——记第七批省级创新工作室、承德高中压阀门管件集团有限公司李晓光创新工作室


他们潜心研究数控技术,在工作中成功解决多项生产技术难题,研制、改进各种工装设备2000余台套、生产技术工艺200余套。他们就是承德高中压阀门管件集团有限公司李晓光创新工作室。


李晓光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6人,该工作室致力于改进工艺、制作工装、模具设备研发生产、数控加工技术推广等工作,将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作为工作重点。


数控镗床铣削深孔大螺纹加工工艺改进项目技术、大口径异型管线端部螺纹整体加工技术攻关……一项项技术改革将公司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为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作出了突出贡献,产品一次生产合格率达到98.5%。2020年,李晓光创新工作室被河北省总工会认定为“省级创新工作室”。


身为机加工车间技术主任、工程师、数控技师,李晓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认真钻研操作技术,不断提高操作水平,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发扬传、帮、带作用,培养一线优秀技术人才100多人,每年组织多次技术培训课程,传授3D制图、数控车床编程和实际应用技术,为提升职工整体操作技术水平发挥了突出作用,他个人被评为承德市节能减排作贡献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J44YW系列角式阀门阀盖机加工工装卡具改进技术,传统加工装卡方法采用四爪单动卡盘,装卡费时费力,我们团队连续四次改进后,采用三爪联动卡盘配合开口套装卡,装卡牢靠,加工工步移植到数控机床,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谈到每次技术改进,李晓光脸上满是自豪。


“2020年,我们将二维码系统管理档案项目作为创新工作重点选择互联网公司,精心制作了‘二维码合格证’,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用二维码系统管理产品档案资料,与互联网公司签订合同建立云网络系统。客户直接用微信扫取产品二维码,产品名称、材质、质量过程记录、检验人员、出厂时间等等信息,一目了然,既准确又方便,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竞争力。”李晓光介绍。


2020年4月,该团队承接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甲醇驰放气综合利用生产8万吨/年合成氨项目管线合同,在加工6-10米长的管线时出现加工困难,管子无法安装到镗床工作台上,无法加工螺纹,李晓光团队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研究创新加工方法。


李晓光表示,大管线螺纹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数控镗床、三坐标移动支撑架、改装刀具三部分组成,新的加工方法代替传统管线加工焊接螺纹头,节省了焊接、RT检测的工序,并且减少了焊道,提高了高压管道的安全性能,粗略估计为公司节约资金11.2万元。


2020年初,李晓光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克服疫情、资金短缺等困难,设计制作超高压球阀试压系列工装,该系列工艺装备属于国内较高水平,为公司填补了检验项目空白,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公司的产品研发工作,2019至2020年申报并通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车间里的数控车、数控镗、加工中心、线切割等设备,不管是FANUC还是三菱、西门子电脑程序,工作室成员都能够熟练操作,在车间内形成了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李晓光本人还参加了全国第七届CAXA 3D大赛,设计的先导式安全阀和机械涟漪,分别获得了专业组优胜奖、创意组三等奖,2021年被CAXA公司聘为CAXA 3D实体设计网络培训师。


“今年我们工作室有两个计划,一是建立健全大型管线焊道无损检测(超声UT+射线RT)工艺,为公司节约检测成本,为社会降低辐射等污染风险;二是利用现代科技产品三坐标测量仪三维建模检测产品零部件的形位公差,逐步取代利用划线平台、百分表、传统量具人工操作测量,实现快速便捷、结果可记录、直观可视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李晓光说。


谈到这么多年的工作感悟,李晓光常说:“通过我们工作室的技术改进能帮助到很多的企业,并得到广泛应用,我感到非常自豪,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将工匠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本网记者 张楠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