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征文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2022-01-13   09时31分 浏览次数:

1月12日,由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承德市科学技术局、承德日报社主办,承德市可持续发展促进服务中心承办的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征文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自2021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征文作品52篇。主办单位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征文活动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通过此次活动,树立和展示了创新示范区品牌形象,提高了创新示范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征文一等奖获奖作品

 

“地球卫士”是怎样炼成的


杨静  张祎明


林业科学家们在遥感卫星图谱中观察到,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有一颗宝石般的绿点。如果把这棵绿点放大若干倍来测算,就会发现: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有一片壮美的绿色海洋。这颗“绿宝石”就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这片115万亩的林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是自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创造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生态建设为什么“好”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场雨量充沛,是滦河、辽河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织,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的生长。有过鹰击长空,狍驰雪原,鹿鸣幽谷,虎啸山林的情景,可以说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意思是“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在历史上,塞罕坝地域广袤,树木参天。《围场厅志》曾记载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辽金时期更是被称为“千里松林”。

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来又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在塞罕坝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

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时是“春天一场风,一刮刮到冬,冬下白毛雪,风雪卷成龙”。据统计,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加上缺医少药,最早上坝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平均寿命只有52岁。塞罕坝与毛乌素、科尔沁沙地,呈扇形聚拢,形成3000多公里的风沙线,对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原国家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规划设计,决定在1962年2月组建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确立了四项建场任务:一、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三、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四、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到上世纪90年代,塞罕坝地区森林面积已成规模,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1993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现在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45.3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74亿立方米。通过现地实测数据与周边地区的对比发现,林区内的空气湿度平均比林区外无林地高出约50%。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1.41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空气负离子最大含量是北京市区最大量的112倍,平均含量是北京市区的6倍,被称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降水量由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塞罕坝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与亲近自然的场所,早在2009年就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二)社会效益。塞罕坝绿色事业的发展,使其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时代楷模”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群体”;从“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三)经济效益。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增长了近4倍;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增长了30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现在已经形成了木材、绿化苗木、生态旅游等多种绿色产业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发展。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每年经济收入1.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塞罕坝通过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辐射带动周边4万多群众受益,帮助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当地百姓拓财源的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为什么“行”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

塞罕坝人的神圣使命是什么呢?是“用塞罕坝生态,保京津家园安全”。

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塞罕坝所在的承德市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引起了林业部的高度重视。专家断言:呈扇形围聚在北京的十大沙地如不加治理,不出五十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城下。而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海拔1400米、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如果这个最近的沙源锁不住,相对海拔只有43米的北京城来说,就好比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必须扼住浑善达克风口!塞罕坝恰好处在那个能挡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如果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所处的华北平原之间隔着一道门的话,那么,塞罕坝就是那道门的门栓。

为了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1961年10月,塞罕坝已是冰天雪地,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率专家组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是“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专家组认为,这种状况必须全力遏阻、尽快改变,否则首都早晚被黄沙吞没。防沙防风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塞罕坝种树固土,把森林恢复起来,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风沙的南侵。专家组在塞罕坝考察了三天,经过充分科学论证,认为在塞罕坝种树是可以成活的,为大干快上建设塞罕坝林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原阴河林场、大唤起林场、围场县国营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个林场的基础上,建立林业部直属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以弧线方式构筑一道保卫北京、造林固土的绿色屏障。从1962年2月建场以来的近60年,经过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制止沙漠的绿色战役,林场共栽植苗木5亿株,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塞罕坝林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如今的塞罕坝林海,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用两只巨大的翅膀牢牢扼守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并与河北承德、张家口一带的防护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雄伟的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最近10年,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了七成多。塞罕坝人牢记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

(二)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

“塞罕坝”是一个林业建设战线上艰苦创业的英雄群体。

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36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27人,来到塞罕坝,开启了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之旅。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正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在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任书记、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任场长、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原丰宁县县长王福明任副场长的第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按照“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在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填荒沟、改盐碱、垫沼泽、建苗圃、住工棚,反复试验,摸索出高寒地区育苗、种植、管理等创业造林的先进经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扰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当时建设者的真实生活。

建场的1962年,塞罕坝林场栽下了近1000亩树苗。然而到了秋天,却发现成活率还不足5%。第二年春天又机械造林1233亩,可成活率只有16%,接踵而来的两次造林失败,有人说风凉话“塞罕坝不能造林,偏要蛮干”。各种各样的说法刮成了一股风——林场下马,人员下坝。

场长刘文仕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从东北地区调来的绿化苗木由于水土不服造成成活率太低。想在塞罕坝地区种树成功,必须自己育苗,培育出适应当地土质和环境生长的苗木。塞罕坝人开始进行技术攻关。

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落叶松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培育出“大胡子、矮胖子”苗木。“矮胖子”要求苗木低而茎粗壮,不易被大风吹毁和折断,“大胡子”就是要求苗木根系发达,须根多,便于蘸浆保水,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这是当时承德地区率先提出来的育苗标准,为1964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成功提供了苗木保障。在植苗方面,塞罕坝人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改进了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创新了植苗方法。正是大家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使林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64年,曾在塞罕坝打过游击的老书记王尚海重新搬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率领精兵强将,在一个三面环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马蹄,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共机械造林516亩,在马蹄坑的山坡上栽满了落叶松。到秋季一计算,成活率达到95%以上。马蹄坑大会战的成功,不但用实际成效平息了“下马风”,还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针叶树的空白,积累了落叶松机械造林各种理论数据。从此,塞罕坝开启了大规模机械造林,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一年造林达8万亩,成活率、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区最高。“马蹄坑大会战”是党领导的一个英雄群体艰苦创业的硕果。

1977年10月的一天,塞罕坝林场白天下了一天的雨。到了夜里落在树上的雨,冻成了厚厚的冰溜子,一棵10年生的树上挂着的冰溜子就有500斤重。刚刚长成的小树不堪重负,纷纷折断,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2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其中全部被毁的有20万亩树木。时隔三年的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6万亩树木旱死。

2002年,松毛虫大举来袭,坝上局部地区受灾严重,为抓住清晨4点这个最有效的防虫时间,工人们每天凌晨一点半就开始忙碌,这场战役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结束时大家都脱了一层皮。连续3次灾难,并没有使塞罕坝人退缩,反而让他们更好地总结了经验。后来河北省在制定有关喷烟机防治病虫害的地方标准时,主要经验数据大多由塞罕坝提供。就这样经过不懈努力,使这块荒芜了300年的塞北荒原终于变成了碧波万倾的林海。

在远离人烟的大山顶上,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长年累月重复操作,这就是夫妻“望海楼”,是全场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工作地点。全场共设有9个夫妻望火楼。他们是森林的眼睛。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几十年来,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后来,望火楼被人们改叫望海楼,意思是“眺望林海”。

(三)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已在“美丽高岭”塞罕坝落地生根。1983年后,塞罕坝由以造林为主,确立了“以育为主,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方针。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林的绿色发展道路,从护林防火到病虫害防治都制定出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保证了造一片护一片,活一片管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创造了一个让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近年来,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从以往每年的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也从66.3%降至40%。再加上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旅游收入可达4000万元。所以塞罕坝完全称得上是一艘“绿色航母”,一家“绿色银行”。

塞罕坝这片林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塞罕坝为保护人类和地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故事激励着所有人。”“这些非凡成就印证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这不仅是对塞罕坝人的肯定,也生动诠释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弘扬塞罕坝精神如何去“做”

(一)始终牢记使命,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

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塞罕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党的领导是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塞罕坝的绿水青山。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近60年来,塞罕坝人择一事终一生,用生命呵护绿色,把忠诚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1.勇于担当。几十年来,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历经三代啃下了治沙止漠的硬骨头,创造了艰苦创业的绿色传奇。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和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辞去了局长职务,举家上坝,选择了到塞罕坝任机械林场第一任场长和书记。他们不辱使命,来塞罕坝造林固沙,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生是塞罕坝的人,死是塞罕坝的魂。他们视使命如生命,勇挑重担,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与天斗,战胜风雪干旱自然灾害;与地斗,战胜苗木培护困难;与已斗,战胜孤独寂寞消极情绪,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绝对忠诚。

2.甘于奉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了这片林子,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林场首任书记王尚海说:“林场还没建成,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坝上!”王尚海去世时骨灰撒在马蹄坑林海里,为了纪念他,那片林子就叫“尚海纪念林”,现在已经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打卡地”。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原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爱人是中国林科院的助理研究员,为了建设塞罕坝他一家五口举家离京上坝。为了找出造林失败的原因,他整天蹲在山上,梳理了坝上造林的经验和教训,写出了《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术要点与规程》《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术与规程》两本书。塞罕坝展览馆内有一副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著名作家魏巍为塞罕坝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3.开拓进取。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浑善达克沙地南下的黄沙挡在了河北最北端。这片林海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的水源,相当于10个西湖的蓄水量。启动实施的“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河北坝上地区樟子松嫁接经验技术研究”“坝上地区人工林大径级材培育”等6大世界林业尖端课题,部分成果填补了世界同类研究空白。

(二)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河北省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塞罕坝已成为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场所。几代塞罕坝人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而是迎难而上,抗酷暑、斗严寒、战冰雪,艰苦创业,努力奋斗,把塞罕坝变成了美、绿、香。一位林场职工说:树倒了,还能扶起来;林子毁了,还能种出来;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塞罕坝人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在失败中思变,在开拓中进取,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

面对困难与挑战,他们始终艰苦奋斗,只为成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扎扎实实推进绿色发展。

(三)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从治荒沙到生态育林,从保生态再到林业惠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60年来,塞罕坝人抓造林绿化,优化树种结构,拓展种植范围,他们在荒山沙地、贫瘠山地、石质荒山开展造林攻坚战,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稳定;抓转型发展,主动降低木材蓄积消耗,将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41.6%,大力培育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等绿色产业,释放生态红利,这些绿色经济收入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成为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色明珠。

(四)结合承德实际,落实好“三个植入”要求

承德是革命老区,孕育产生的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承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局面。

塞罕坝精神是绿色林海中的红色使命,是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忠诚党的事业的生动诠释,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自觉传承弘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