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和谐生态环境
2022-10-20   09时35分 浏览次数: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承德市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持续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进一步提高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自然生态系统完善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地6类71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48处,总面积1178.1万亩,占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的38.9%,在京津冀区域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种类最全。自1983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全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4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9处,保护区总面积达314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8%。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34.1%和45.9%,居河北省首位。

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

全市拥有野生高等植物175科2149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5种;野生动物140科648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49种,动植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近年来,狼、黑鹳、金雕等种群相继在我市发现,特别是在今年河北省开展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在承德北部滦河上游、辽河源、都山、塞罕坝等自然保护区相继发现了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细鳞鲑及狍子、猪獾、草兔等大型哺乳动物;濒危物种轮叶贝母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黄檗林、毒蝇鹅膏菌等多种珍稀物种,充分说明承德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全市“七县一市”全部列入国家“双重”规划,建成万亩以上精品工程15处、千亩以上68处、百亩以上211处,在河北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森林城市”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03%。坚持水土流失源头治理,深入推进“800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和“200里潮河净水廊道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生态护岸和河流缓冲带建设、侵蚀沟整治、岸线和河道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

保护措施坚强有力

2017年以来,通过深入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共核查遥感监测点位1308处。严防内部、外部两个“关口”,对内严格落实全域禁猎、全年禁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等保护制度,对外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充分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关键时间节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公众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不断提升。

来源/自然科

撰稿/魏巍

审核/宣教中心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