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绿色使命 筑牢生态屏障——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四个再建功立业”系列评述(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篇)
2022-08-2407时30分 浏览次数:


图为围场哈里哈钓鱼台湿地公园。 本网记者 李国强 通讯员 许丰 摄

       本网记者 乔溪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承德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也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承德期间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市委书记柴宝良多次率队赴塞罕坝学习调研。他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方位深化“三个植入”,大力推进“四个再建功立业”,奋力谱写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篇章。就高水平推进生态建设,柴宝良强调,必须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强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决扛起“两区”建设政治责任,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


从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到青松岭山楂树下,从绿进沙退的小坝子到清理网箱尽显“漓江山水”韵味的潘家口水库……我市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如今的承德,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期、绿色发展的黄金期、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面临着高品质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承德坚决扛起“两区”建设政治责任,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和利用,加快推动生态大市向生态强市转变,以高水平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经济绿色发展的“美丽高岭”。


推进全流域生态建设再提质


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必须推进全流域生态建设再提质。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的承德,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43万亩增加到36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8%提升到60.03%,位居华北地区首位,可说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天蓝,万壑鸟鸣。


“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政治责任,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承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王亚军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


立足承德良好的生态基础,我市进一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整体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支撑能力,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必须从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去考量,统筹兼顾、整体施策,不断增强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关联性和协同性。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植树造林现场。本网记者 陈琦嘉 摄


我市扎实推进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力争省级森林城市实现全覆盖;加快实施大贵口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滦河和武烈河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深化国有林场“二次创业”,打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全力以赴补齐承德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破解阻碍绿色发展的难题,努力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我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全流域生态建设再提质。坚持以保障京津用水安全为己任,深入开展潮河、滦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确保一泓清水入京津。率先建立河长制、河湖警长制、断面长责任制等制度,创新实行“一断面一策”精细化管控。投资41.8亿元,完成“三年百项重点治污工程”107项。全面实施“八百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和“潮河二百里净水廊道工程”,推进河道生态护岸、河流缓冲带建设等重点工程75项。全市年均自产水量28.45亿立方米,为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稳居河北省第一。聚焦“减煤、治企、控车、抑尘”攻坚行动,我市在河北省率先推行“点位长”责任制,率先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压减钢铁、水泥产能,全力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实现市域清洁取暖全覆盖。截至6月22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4%,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京津冀城市前列。坚持科学管控、分类治理,全市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全部达到100%。同时,我市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32个,累计修复矿山生态环境60平方公里;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百乡千村治理工程,2449个行政村实现污水管控全覆盖。


推进全系统


生态保护再提标


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必须推进全系统生态保护再提标。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让紫塞大地有“颜值”更有“气质”,让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正确处理旅游和防火的关系,上项目注重生态环保,育产业突出绿色基底,以更精准的措施、法治化的手段标本兼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坚决守护好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每一块土地、每一片蓝天。目前,我市已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水保护等157个项目,累计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8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我市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滦河、潮河“两河共治”。


今年,为更好守护塞罕坝机械林场绝对安全,我市在开设230公里“环塞线”直升机巡护基础上,着手研究建立雨凇预防体系,并划定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禁止旅游区和3321个防火网格。环塞罕坝6个乡镇、2个牧场增加1倍扑火力量,专业队伍达1081人,3412名护林员全部启用移动巡护智能化平台,全市域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854个,实现重点林区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承德市发展的优势所在,集全市之力保护生态环境成了承德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传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越来越好的生态,是承德扛在肩上的责任,更是承德绿色发展铿锵脚步的见证。


推进全要素生态


价值实现再提效


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必须推进全要素生态价值实现再提效。我市把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永恒竞争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让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为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了以“文旅康养体育、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大数据、特色智能制造”为骨架的“3+3”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三次产业占比从2013年的16.8∶51.1∶32.1,调整为2021年的22∶34∶44。2021年,“3+3”现代产业占GDP比重较2019年又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全要素生态价值实现了再提效。今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向现代产业体系赋能发力,创新实施了市级领导挂帅的主导产业链长制,集中攻坚12个关键产业链,建立“16612”产业链推进体系,串联产业链各个环节,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市场协同,促进产业各要素高效流动配置,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我市不断创新生态经营模式,创建了“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组建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337个农副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绿色有机认证,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进有机产业的发展,也反哺了生态环境。根据认证面积推算,仅黄旗镇就可年减少使用化肥310吨,减少使用农药6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使承德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碳汇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森林固碳试点,“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碳汇交易23笔、36.94万吨,累计交易额1574.8万元。


承德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世界首条集中操作的智能化示范连轧钒钛管生产线建成投产;河北省第一个风光氢储产业协同发展项目落户丰宁;全市上云企业千家以上……一个个“3+3”现代产业发展的坚实步伐,正是承德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如今,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休闲农业示范带、京沈高铁“平泉香菇”产业示范带、“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示范带、滦河潮河流域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带、金山岭长城沿线优质果品产业示范带等,5条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带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已带动45万户、150万农民稳定增收,成为承德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链条和纽带。好风景和新经济正在紫塞大地上比翼齐飞。


当前,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承德在碳达峰、碳中和中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产业。今年,承德总装机1100万千瓦的61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1个,其余年内开工;河北建投围场10万千瓦、大唐国际丰宁9万千瓦风电制氢项目开工建设,丰宁森吉图钒电池储能项目建成投用……坚持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我市正努力打造“绿电”能源码头和新型能源示范城市。


殷殷关怀暖心田,谆谆嘱托新定位。只要全市上下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我们就一定能筑牢绿色发展的牢固基础,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在新的赶考路上再建功立业!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