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打造“最美人社”以技能之光点亮民生新篇
本网记者 李亚冰 马思稳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全年新增就业4.4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7万人;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帮扶就业率90%以上……过去的一年,我市牢牢坚持就业优先,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通过实施紫塞就业创业提质行动、企业用工保障行动等,为各类就业群体撑起一片广阔天空。这是市人社局“最美人社”系列活动之一,书写着民生保障的温暖篇章。
就业支持:政策“及时雨”润泽企业与人才
“您好,我是承德天成印刷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我们这里有个岗位很适合你,愿意来吗?”家住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的聂磊正计划着去外地务工,就接到了本地的招工电话。面试当天,聂磊还遇见好几位同学,他们也同样接到了招工电话。
这背后,离不开我市的企业用工保障服务机制。多年来,我市开展大范围就业惠企政策宣传,与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沟通对接机制,力争新增设立的经营主体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全覆盖。
“现在的流程既简洁明了又实用贴心,让我的求职之路更便捷。”去年大学毕业的孟莘在人社大厅内等待着叫号。让群众知道政策有什么、怎么办、去哪办,简化经办流程是我市一直致力的就业路子。全面推行“直补快办”“免申即享”,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推动精准落实、高效直达,从速从快释放政策惠企促就业效应。
同时,我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各类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主动帮助企业申领创业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等,全力服务经营主体,为企业稳岗拓岗提供有力支撑。不断调整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努力扩大促进性就业补贴支出,调整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结构。
防止返贫:让产业带动致富路越走越宽
3月2日清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吉下村58岁的村民祝福穿戴好棉衣棉帽,准备开始一天的护林防火工作。“现在一家三口有事做、有收入,日子过得很充实。”祝福说。
吉下村驻村干部李强每天穿梭在山间小道,敲开一家又一家农户的门,详细地记录着每家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就业路径。祝福一家曾因病致贫,孩子上学开销大,自己身体刚有好转想找点活儿干又没头绪,在村里的帮助下实现了就业。
像这样,全市数以千计的农户信息被精准录入系统,为后续就业匹配打下基础。
有了底数,针对性培训迅速跟上。在隆化县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场中式面点培训班人气爆棚。来自周边村子的50多位村民齐聚一堂,其中不乏脱贫户,王芳就是其中一员。
丈夫去世后王芳独自拉扯孩子,家庭重担全压在肩头。培训课堂上,授课老师手把手教学,从基础的发面技巧到复杂的花样造型,让她从最初连面团都揉不均匀,到能熟练制作出二十多种精美的面点。结业后,王芳凭借一技之长被镇上的一家早餐店录用,月收入6000余元,家里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我市通过一系列就业攻坚举措,对脱贫不稳定户、防贫监测户、突发困难户三类群体进行跟踪监测,早预防、早发现、早帮扶。同时,重点聚焦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帮扶、“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重点监测对象包联帮扶、帮扶车间管理、公益岗位管理等工作,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未就业脱贫劳动力落实“1131”就业服务,帮助其就业,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紫塞工匠培育:技能之光点亮发展新引擎
承德素有“紫塞”美誉,如今“紫塞工匠”正成为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
平泉市一家省级非遗传承工坊内,年轻学徒赵之和跟着老师傅潜心学习传统陶瓷烧制技艺。作为“紫塞工匠”培育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工坊定期开展师徒传承、技能竞赛、院校进修等多元培养活动。赵之和在多次技能比拼中崭露头角,他改良创新的陶瓷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不仅为工坊带来丰厚订单,更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活力。
全市各行各业像赵之和这样的工匠苗子不断涌现,在机械制造、文化创意、特色农业等领域精研技艺,以技能赋能产业升级,为承德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2025年,我市继续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力实施“紫塞就业创业提质行动2025”行动,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和就业创业补贴,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重点依托“承才金街+云零帮”“承就你”等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举办“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招聘、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用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